月來國內外股市攀升,一掃月前悲觀陰霾,形成全球歡欣氣氛,即使出現負面訊息,亦視而未見,因而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指出目前全球股市的上升,完全是各國政府撒錢所形成的資金行情,實質經濟的復甦還有一段相當漫長的距離,而且有泡沫之虞,故呼籲各國執政當局要審慎因應。否則,一旦泡沫破滅,所造成的二度傷害,將更不可收拾。
而台灣同樣沉醉在股市一片繁榮歡悅的氛圍中;即使4月出口年衰退率高達34.3%,還較3月意外地減退4.7%,官方猶稱降幅緩和,自欺欺人,竟然無人質疑。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4月物價變動概況,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降0.45%,係連續第三個月下降,專家解釋係能源等原料價格下降及去年10 月前CPI漲幅較大,基期墊高的結果,目前祇是有通縮壓力,尚未陷入通縮境況。若單就CPI的變動來看,我們同意此一看法;若同時發生薪資下降,而且兩者糾纏一起,相互影響時,就不能如此樂觀了。
即連今天來台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在日前紐約時報專欄指出,美國各地都在減薪,而薪資縮水是經濟生病的症狀之一,這種症狀會讓經濟病得更嚴重。然而美國目前並無通縮徵兆,反而擔心一旦復甦,更有通膨之虞;即使如此,克氏都認為減薪對整體經濟傷害之嚴重。若同時出現通縮,整體經濟受創之重,將更慘不忍睹。
在正常情況下,個別廠商適度的減薪,其目的在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使其產品銷售增加;在持續增產的情況下,不僅原有員工保住工作,還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使該廠商與社會同蒙其利。但若絕大多數廠商都減薪,相互抵消結果,誰也無法取得競爭優勢;不僅減薪廠商及整體經濟沒因減薪得到好處,而且其負面的影響極其嚴重。
當整體薪資水準下降,收入隨之減少,消費緊縮,需要下滑,供過於求,物價下跌,不僅造成真正的通縮,而且經濟成長減緩,失業增加。一旦陷入通縮,將使家庭消費與企業投資,都採取觀望態度,除非當下生活必需及企業當下必要的投資,都待物價下跌後再買,讓供需失衡擴大,經濟成長更加遲緩,物價持續下滑。另方面,就業減少,失業增加,更加深減薪的壓力,消費更加保守,經濟焉能成長?如此惡性循環,將使經濟陷入深淵,要脫離此困境,將難上加難。
此並非理論上的推理,日本嚴酷的實例,即在眼前。日本在1998至2003年的六年間,薪資指數除2000年微增0.1%外,五年下降,平均每年下跌 1.3%;家庭支出隨之減少,平均每年減1.6%;在供過於求的壓力下,不僅產品售價下跌,設備利用率下滑,企業投資大幅萎縮,內需不足,致使經濟成長平均每年只有0.45%,幾呈停滯。而就業人數年年下降,失業率大幅上升,自1997年的3.4%,至2003年攀升至5.3%,失業人口六年擴增 52%,CPI每年下降0.4%;這就是日本「失落十年」中受創最重的六年。而其能在2003年及以後恢復到1%以上的經濟成長,甚至2.7%高成長,主要因中國大陸加入世貿前後市場開放進口大幅增加,日本把握此一契機,大幅增加對大陸出口的貢獻。不過,日本遭遇通縮與減薪的雙重衝擊,其受創之深,迄今尚未能恢復原有的元氣,如今又遭逢金融海嘯重創,經濟再度陷入二次戰後最大負成長(-6.7%),情何以堪!
而台灣除CPI連續三個月下降外,630多萬受僱員工平均薪資,自去年8月開始下滑,至今年2月除1月外,六個月下降,而且降幅不斷擴大,今年1-2月減薪達12.1%,其中製造業減薪更達20.6%,失業率自去年5月的3.84%,今年3月升至5.81%,失業人口同期增加51%,與日本比較,台灣問題來得又猛又急,而且此一情勢,還要持續延續下去。如何不使通縮與減薪相互影響,避免重蹈日本覆轍,就考驗執政當局的智慧與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