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社論-適性揚才 回歸十二年國教正途
2014/07/01 23:26:58瀏覽181|回應1|推薦10

近來有兩篇文章,看了有不少感觸,一篇是對岸的 他殺死了宿舍所有同學,卻讓十三億人同情 落淚

另一篇 是本國的, 幫劃重點:


社論-適性揚才 回歸十二年國教正途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12年國教上路伊始,許多學生認為受政策錯誤之害而捶胸頓足,一些家長上綱到政治認同層次,指摘執政黨。更多家長與學生為了免試入學制度而焦慮不安,何以致之?追根究柢,在於自李登輝時代開始,教育當局以「教改」為名,罔顧社會文化及眾多家長和學生的意願,行強制平等化之實,進而導致優質公立學校的逐漸解體。

所謂教育就是「上施下效使作善」,上位者可以是父母、長輩、老師、甚至是同儕,而「善」指的是美好或擅長的事。也就是說,教育要引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到成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大人。12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這是符合「使作善」本質的。

但何為「適性」?適性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與期待,提供適合其性向、興趣、能力、個性、文化背景等不同特質的學習環境與機會。在「揚才」方面,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曾說每一個人都具備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肢體動能、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8大智能,只是強弱程度各有不同。找到孩子的強項智能,並提供適合的學習發展環境,才能真正做到「揚才」。

因此,要實現12年國教「適性揚才」的目標,就要提供不同特質的孩子不同的學習機會與環境。技藝傾向的孩子進入良好的技職教育體系;一般學術傾向的孩子進入普通高中;方向尚不明確的孩子則進入綜合高中,繼續探索;具有特別智能強的孩子則提供特殊學校的學習環境。

在實施12年國教的美國紐約市,就設有9所特別高中,包括強調數理科學的史岱文生高中以及強調歷史人文的萊曼學院美國研究高中。一般的高中免試入學,這9所特別高中則是考試入學。

台灣從1994年開始推動教育改造運動,當時為了打破升學主義及消滅填鴨式教育,有人主張「減輕壓力」,希望可以讓學生「快樂學習」。建構式數學、廣設大學、淡化明星高中、取消聯考等都是這個思維下的產物。經過20年,台灣的大學從不到50暴增到160多所,現在面臨退場;學生的課本因為不要教太多知識而變薄了,但補習班家數則在去年創下1萬8千多家的新高

教育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有更好的出路,但年輕人比過去更擔心未來的生活,顯見這一波20年的教改是不成功的。表象的「減輕壓力」並不等於「快樂學習」。12年國教雖然強調適性揚才,但做法卻是依循平均主義,要以外科手術式的做法達成高中職均質化。

以最近令家長及孩子深為所苦的志願序扣分為例,為了要達到「就近入學」及「打破明星學校迷思」的目標,規定志願序積分因學生填寫志願序的不同而扣分,但因為學校的錄取名額是有限的,於是學生在填寫志願的時候,就得去猜測別的同學填什麼志願,再調整自己填的志願。這使得入學制度陷入「賭局困境」中,違反了前述「使作善」的教育本質。

家長與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住家附近有理想的學校,誰會願意捨近求遠?要達到就近入學的目標,必須要從提升各社區高中的學習環境及教學品質著手。當家長及學生都相信可以在住家附近「適性揚才」時,就近入學的目標就水到渠成,這才是正確作法。套句12年國教「適性」的口號,教育政策也要「適性」,也就是「適合學生及家長的性」。不要在政策出問題時只會說「因為家長的觀念沒有改」。

面對當前困境,我們主張「志願序扣分」必須調整,中央和地方當局應盡快研擬既可照顧到「一免」報到學生的權益,又可讓參加「二免」學生不會再受到傷害的做法。未來入學制度的修訂則要落實「依學習表現決定選擇學校優先順序」的原則,不要再讓孩子陷入賭局的困境中而失去了夢想。

20年教改路已偏,於今之際應從教育本質以及「適性揚才」的應有內涵重新出發,思考建構理想的適性分流學習管道,在課程、教學及師資上著手,全面提升教學品質,尊重差異,並兼顧機會均等。要趕快建置適性選課或分組學習的跑班制度,讓孩子都能依其特質與能力適性學習。落實教育資源的重分配,以誘導而非強迫來促成適性學習才是王道。


後記:兩篇雖然講的事情不一樣,但都有一個相同的思維邏輯:"好學校"是必要的

一個對岸孩子想要讀"好學校",以期望將來賺大錢,台灣父母希望也孩子進"好學校",很像讀了"好學校"後,人生就是彩色的。想一想,這種期盼,不是像以前中國朝廷的科舉制度嗎? 

講求人人平等社會,卻會因為一張文憑,而造成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分明是封建制度,借屍還魂在殘害大眾的思想。這種文憑就是人生一切,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文憑的是高級,沒文憑的是低級,明明就是階級主義的翻版。

如果真的要學美國,那應該照比例學,才9所特別高中,一個小小的台灣,留下幾所特別高中,實施"英才教育"就夠了,剩下的全部都是"適性揚才"教育才是。再來禁止企業取得文憑資料,接著就是廣開教育大門,做好在職教育配套措施,令在職者很方便回學校進修,如此一來,不會一試定終生,也不容易分化出太多階級,也有容易提升整體的教育水準的好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chanchao&aid=14696820

 回應文章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實際上的現象
2014/12/21 12:52

教改20年過去,從結果看社會現象,教改達到的效果;

給不想讀書學習的人或家庭一個"共產平等"機會 都能拿到"大學文憑"以滿足"每個孩子的自尊進而廢了"大學文憑的實際意義,更進一步斷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漠視每個人都有獨立特質的事實,齊頭式強迫國民成為標準化庸才,不歡迎、不培養 特殊出色者。

這些現象顯示教育政策 決策者缺乏實際社會生活經驗,缺乏國家整體目標意識,只圖簡易公平原則。(真正的八股鄉愿 假冒改革 陷害國家)


http://blog.udn.com/pharos01/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