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8 06:45:05瀏覽4996|回應15|推薦25 | |
馬政府上台以來,台灣經濟陷入遲滯,汽油價格飆漲,尤其是股票市值大幅縮水,更是投資人之痛。於是整個社會怨聲載道,齊指馬政府無能,競選時的馬上好成了騙人的口號。 如果我們看一下總體的經濟情況,可以知道此次台灣經濟的蕭條,和馬政府實在沒有什麼相關,而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主要受到美國房市蕭條和金融危機的拖累。再爛的政府,也不可能才上任一個月就能把經濟弄壞。因此對馬政府的批評,明顯的是情緒化的無的放矢。 然而,馬政府固然不必對此次經濟的蕭條負責任,卻不能掩蓋馬政府的無能和短視的事實。首先,今天夏天國際原油價格高漲時,之前扁政府的凍漲政策是明顯的錯誤,但是馬政府那種以欺騙老百姓,偷偷摸摸的來解除凍漲的作法就令人搖頭。 明知應該恢復浮動油價,卻不敢去做,這叫做無能;用欺騙百姓的方法,偷偷摸摸的解除凍漲,卻不惜讓自己的信用破產,這叫做短視。 無能加上短視,具體的呈現在這一次決定發行消費劵來刺激經濟的作法。 無能,所以馬政府找不出更好的方法;短視,所以才會採用這種只有短暫效果,卻會留下後遺症的方法。 台灣這次的經濟蕭條,問題不出在生產力的下降,不出在物資的不足,而出在消費和投資意願的降低。所以,擴大內需,鼔勵消費,這個方向是正確的,請見受氣包拙文:我的台灣經驗:應該要再進一步的擴大內需。 但是擴大內需,鼔勵消費,有其它更好的、現成的、以前就做過、而且成功的方法。台灣其實有很多基礎建設是不足的,一樣要花錢,與其發這種一次性的消費劵,為什麼不把同樣的錢拿來做這種投資? 說經濟不景氣,是因為人們不消費,這是近視的看法,有遠見的看法,會知道經濟不景氣,更要緊的是因為人們不投資。而不投資是因為害怕風險,是因為金融秩序出問題。當民間不敢做時,政府起來帶頭做,這才是有能的政府。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就是在台灣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開動的。美國羅斯福的新政,則是在更嚴重的背景下發生。像這樣的故智,不必經濟學家來告訴你,已經是智識份子的常識了,而馬政府竟然不此之圖,而選擇消費劵。 由政府從國庫中拿錢出來發放消費劵給老百姓去花錢,說這樣子就能刺激經濟,給我的感覺像是叫熬夜的人吃興奮劑一樣,藥效一過,這個熬夜的人只有更為疲倦。 有人說,消費劵可以解決窮人的一些困苦。對不起,窮人需要的是救濟和工作,不是刺激消費的消費劵。 (中篇) 我不相信消費劵真能刺激多少消費。 假如今天忽然在路上撿到三千六百元,只因是平白撿到的,你就會比平常多花三千六百元嗎?有些人會,但大部份人不會。 大部份人會花他本來就要花的錢,這不勞而穫的三千六百元,還是放在口袋裡。 但是政府從國庫拿錢出來當壓歲錢花,卻會對公共建設,教育文化等支出造成排擠作用,本來政府花錢,也是可以刺激經濟的,現在政府少了錢花,只有使經濟更蕭條。 消費劵是非常英美式的經濟想法,記得馬侃在競選的後期,也提出過說要給每個人(還是每戶)五千美元的主張,二千年時,高爾也提出類似要發錢給老百姓的主張。我非常的不以為然! 一個國家要照顧的,當然是那些需要被照顧的人,要追求的是公共的利益。所以公共建設,基本設施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太多人把經濟成長看得過度重要了。 當人類發展到「不患不足,患有餘」的時代,鼔勵消費形同鼔勵浪費,應該改成鼔勵改善生活。為了改善生活的消費,才是有意義的消費。 消費劵的發放,是政府慷納稅人之慷,製造經濟成長的假象而已,花完就完了,但是政府這些錢,本來可以拿來做的事,反而被排擠掉了。 今天之所以交稅給政府,就是希望政府用這些錢去做一些老百姓自己沒辦法做得到或做得好的事。 如果政府有錢發消費劵,代表這個政府可以再少收一點稅。把錢留在老百姓手裡,他們更知道他們自己的錢要怎麼花。 (下篇) 隨意提幾個早就該做但卻沒做,或是沒做好的基礎建設。 下水道,污水處理廠,太陽能面板普及利用,垃圾回收再生處理場,社區圖書舘改建與規劃,社區公園重規劃,社區運動中心,室外文化娛樂場,原始森林,國家公園重新整頓,桃園國際機場增建,高雄港和基隆港的更新。科學工業園區招商。輔導和補助有機農場。 還有一個可能是最難搞,但是如果台灣人生活要改善則一定要搞的:都市更新。 這些東西,沒有一樣不需要做,沒有一樣不要錢,而每一筆錢砸下去,都會創造出或多或少的就業機會,也會製造出內需,同時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和國家的健康程度。 看不出來幾千塊的消費劵除了救濟貧戶以外,能做什麼事。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