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養專家 or 教養「鑽枷」?
2011/09/16 11:37:23瀏覽1422|回應2|推薦47

坊間教養叢書看得不少,隨著孩子愈大,才發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教養書所說的只能放在「理想」階層,是否成功,常取決於父母的原生家庭的教養觀與現階段的家庭生活。那些好的教養方式最後淪為「夢想」,隨著處在動盪不安無法讓家長放心的教育環境,孩子一直都是教育政策下的白老鼠,教養專家的論點成了─「妄想」。

這幾年有一位作家陳之華女士,把孩子在芬蘭受教育的點滴撰寫《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作品上市後,受到廣大熱烈的迴響,陳之華女士馬上變成名人般受邀各學校、機關團體做分享。

前不久,聆聽一場和教養有關的講座,老師剛好摘錄《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的重要概念做演講內容主軸。

分數只是一個評量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人的學習成果不是呈一條直線,而是波浪式的逐漸上升,是每個孩子學習速度不同,但是我們總是要拿同一把尺去衡量每一個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只要有互相尊重的想法,任何事情都會有展現的一面。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以孩子為中心,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

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讓孩子找到最好的出路,讓孩子有「適才適所」的發展。

讓孩子適切的學會表達自己,而不是抹煞個人的創造力。

看到這些教養成功專家所分享的內容,一個字一個字毫不留情的像針扎痛我內心最不堪的角落,我的內心澎湃不已,一個非常負面的想法從腦中閃過,這位專家所分享的成功教養經驗與事實全在「國外」實現,我很想問陳之華女士,若她的兩個女兒也是在台灣受教育,很懷疑是否可以做得到?

我想起名主持人李豔秋小姐寫一本與教養有關的書《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內容道盡身為台灣父母的痛心與無奈。

作者看著她的寶貝兒子升國中後在重視成績升學的扭曲教育環境變得很不快樂,親子關係緊張,愛孩子的她最後只能想辦法「逃離」。透過友人提供的資訊,幫孩子轉到美國完成學業的過程。

作者在書中分享,沒有父母會喜歡將寶貝外放到他鄉,但無力改變台灣教育亂象,只能下這個賭注。也因為李豔秋與李濤是社經地位高的夫婦,他們是很有財力為孩子做改變。李在書中字字真實的描述她的孩子因為到國外求學,因為老師以孩子為主的教育理念,開放與鼓勵的態度,讓她從老師的身上發現孩子在台灣從不被老師認為的優點,多元的智慧放大,孩子在師長的鼓勵下找到學習的信心,她的孩子快樂了,她心目中的寶貝也回來了。

名作家簡媜女士也寫了一本《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亦是記錄陪孩子到美國小學寄讀一年的可貴經驗。因為親身體驗,有了台美教育比較,簡媜女士更在書中不諱言的批評台灣的教育亂象,讀來心有戚戚。簡媜在書中末章表示,寄讀一年的時間到了,她的孩子感受最深,很想留在國外繼續求學,基於愛祖國的心,最後決定孩是帶孩子回台灣。

也讀過洪蘭女士的兒子在台灣受教育的不適應,最後在美國學校重拾求學信心的文章。

我的內心不禁感慨,述說這些成功的教養觀念的專家的孩子都是在「國外」的求學環境,前提是他們都很有財力幫孩子鋪路,孩子免於受台灣的扭曲教育。

無獨有偶,妹妹的唯一寶貝兒子,在台灣考不上理想高中,妹妹的經濟寬裕,協助孩子到澳洲留學,孩子也因此順利讀完澳洲的國立大學與研究所,成就比在國內同窗還好。

以上例子,看在我們沒有充足財力為孩子改變環境的父母心裡是多麼沉重的無奈與痛啊!

陳之華女士在《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裡提到「五不」:

大人堅守「五不」讓事情回到根本面,孩子會更快樂

1、不要為了「贏」而教

2、不要為了「爭」而爭

3、不去「分化」孩子

4、不為孩子「貼標籤」

5、不做無謂的「較勁」

這些「五不」在國內的教育現象是多麼諷刺啊!

就算父母堅守五不,學校老師卻反其道而行,父母的力量有時變成最後掙扎的「拉扯」,「自立自強」不成,淪為「自生自滅」。

我想到孩子小學時,在學校擔任晨光故事媽媽,孩子遇到的班級導師都是「非常」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孩子的班級導師為了學業,明目張膽的犧牲孩子的體育課,對成績表現較差的同學說話態度很不友善因而帶動其他同學為之效尤,影響成績低落的同學人際關係。

隔壁班的導師更扯,把學生的考試成績按照名次編學號順序,一班32位同學來計,分男生女生兩段,女生第一名是1號,第二名是2號,男生第一名則是16號,以此列推,嚴重傷害學童的自尊,校長依然不聞不問。

我想問專家,若是你的孩子就讀的是這種班級,孩子長時間在學校被標籤又被分化,你堅守的「五不」能與老師抗衡嗎?

我實在不想再聽專家的說法了,他們無法體會台灣父母真正的心情!

台灣的多數父母財力普通,台灣近十多年來不斷的教改只會讓人更灰心,沒有財力卻無法逃避,只能在痛苦中求絲微的生存空間。

無力改變教育現狀,在雲端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卻掌握舉足輕重的地位卻多頭目標,一連串沒有遠見的亂改教育政策,讓家長只能敢怒不敢言。

在前線的老師大多只看重學生的成績表現,遇到以教育愛的良師,是可遇不可求的奢望。

我深深體驗,若是立決策的教育官員繼續把小孩當白老鼠,學校的老師根本無法堅守這「五不」,單憑家長「堅守」有如小蝦米遇到大鯨魚的無力。

我很想呼籲這些被封為「教養『專家』們,當你們在飽賺演講鐘點費時是否肯花時間為台灣的父母深思,好的教育觀念在國外可行,在國內呢?是否願意運用方法提供有效的力量,如何讓躲在象牙塔的教育官員頓悟領會,學校的老師恪守遵行,否則,「專家」的成功經驗只會讓我們處在台灣的父母愈發無奈,因為台灣的教育環境很難不重視成績,對專家的說法不得不陷於「鑽」到無法更動的「枷」鎖裡。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uiyichen&aid=5645261

 回應文章

Julia
2014/02/11 08:46

Hi,

I agree with the first person who replied to you. I live in California and my kids attend one of the best school district. Do I feel very satisfied?
Not really! Those so called "experts" have to kind of exaggerated their experiences in other countries to make you believe they are different. Maybe they don't mean to cheat people, however every place has its good side and bad side, so does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Believe it or not, I started to envy parents in Taiwan from some points, so don't feel sad that you are not rich enough to move.

(julia_yiin)

吶吶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無題
2011/09/19 01:44
教育的書籍和投資理財很像,寫出來的都是賺到的。美國也罷,芬蘭也罷,這些國家的國民教育不是沒有問題,只是寫書的那幾位都沒有,或是應該說「不會」遇到。這麼說吧,這兩個國家,尤其是芬蘭,青少年自殺率(每十萬人的自殺人數)是台灣這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青少年的三、四倍之多。雖然自殺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不能隨便找個理由來搪塞解釋,但是,如果他們的教育體制如此優良,學生的人格發展如此正常,有可能自殺率比台灣高了那麼多嗎?芬蘭這幾年的青少年自殺率有下降趨勢,但是在全世界仍然名列前茅,尤其是男孩子。
台灣的教改是有夠亂,官員素質是有夠差,但是,我並不認為家長只是單純的受害者。應該說,很多家長確實共同承擔了其他家長所造的「業」,就像是選了個貪腐總統,沒投他票的也得跟著倒楣。鐵鎚打釘子,釘子釘木頭;學校和老師背後經常有一雙雙看不見的黑手其實是從家長來的。
妳說的沒錯,他們的高論在台灣絕大多數是做不到的,但是有一點可以,就是不管自己的小孩表現得如何,至少父母願意相信他。老師可以嫌,同學可以笑,但是如果他們還有個地方會完全的接納他們,他們自己就會找到出路。進入好學校的熱門科系確實對找份好工作有幫助,但這壓根就不是唯一的一條路。我看了妳以前的文章,提到令郎是個人緣極佳的人,有沒有想過人緣好是個多麼重要的「資產」?去問問嚴長壽吧。同時,我想他自己大概也上了一課。從我的角度看,我並不認為妳以前不去「逼」他多做很多作業是錯的,我目前人在美國工作(但我完全受台灣的教育,念完大學當完兵才出國年研究所),我現在在美國也看到也多家長根本是一路陪讀到大,弄的小孩進了柏克萊之後居然還要打電話回家問功課(教授,助教,同學是幹什麼用的?),這樣的依賴習性別想在任何一行成功。
美國現在有些「好學區」的老師和校長一樣很重視成績和分數,我老大也是受害者之一;細節在這裡不多說了。為什麼我一開始說家長自己要負很多責任?美國人一般的中產階級並不認為當建築工人,水電工是什麼「低下」的工作,但是台灣的家長呢?當然,我也不會說全部都是台灣家長的責任,因為美國有工會,建築工和水電工的福利和薪資其實比一般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好得多,甚至比剛出道的博士還好,美國的學費又貴,那幹嘛「投資」那麼多錢去念大學呢?
我扯得遠了些,以後有機會再聊吧。
小觀(tsuiyichen) 於 2012-06-16 19:17 回覆:

謝謝回應, 每一句話都讓我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