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析三篇六國論的心得
2007/02/22 21:33:54瀏覽4608|回應0|推薦4

主旨:從北宋蘇洵、蘇轍父子和元代李楨的六國論,比較他們在確立論點、選擇材料、組織論證時的不同方法,歸納如何提升寫作策論的方法。

理由

戰國後期,山東的齊、楚、燕、趙、齊、魏六國合縱,對抗函谷關西的秦國,當時無論是內在力量還是外表聲勢,六國都大大超過偏於西隅的秦國,但其結局恰恰是六國縱散約敗,一個個被秦國蠶食鯨吞。西元前221年,秦嬴政滅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朝代,此引人注目的歷史現象,一直引起歷代學者的深思,他們紛紛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圖對此作出正確的解釋以作史鑒。北宋蘇洵、蘇轍父子和元代李楨的六國論,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 

 

蘇洵的中心論點是「弊在賂秦」,而且開篇就予以確定,以下幾段則圍繞賂秦的兩個弊端,選擇典型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最後再引申到當今統治者要引以為戒,點破本文的創作意圖,希望改變北宋統治者採用六國故技,賂敵求和,換取苟安的局面。

蘇轍對北宋「邊備之計漸弛」向來痛心疾首,對大員們遷都以避敵的主張更不以為然,提出要加強邊備,御敵於國門之外。所以認為六國的敗亡之因在於他們不明白天下之勢,不能全力保住韓、魏,失去這個屏障和緩衝地帶因而導致滅亡,其論證方法採取演繹的方法,逐層推進、步步深入,其結論和論證的方式都不同於他的父親。

李楨則認為二蘇之說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他認為六國和秦一樣,都是暴虐無異。六國之亡,就亡在他們力量弱小而又欲為秦所為;要想免於滅亡,只有行仁義。在論證方法上,他也不同於二蘇:不是開門見山擺出論點,圍繞論點撰擇材料進行論證,而是首先排除對六國敗亡的不正確解釋,然後再闡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結尾時,才點明論點。此因李楨是西夏國族之子,後入質於蒙古,作為元太宗的文學近臣,很受窩闊台父子的倚重,如此的榮寵地位,使他必然站在元蒙統治者的立場上講話,所以作者把包括二蘇對六國敗亡原因分析,都說成是偏頗之言,一方面指出宋齊之君不接受孟子的仁政主張而終招滅亡,實為可嘆,這是從反面為蒙古貴族提供歷史借鑒;另一方面,又指出天意王秦,但秦稱帝後更加暴虐,結果加速滅亡,這亦是天意,這是從歷史的角度正面諷諫,要蒙古貴族改弦更張、施行仁義,是他寫六國論的目的之所在,也是他不同意二蘇論點的原因之所在。

對照作者當時所處時代背景,寫作的動機與立場各異,由古論今,正所謂鑑往知來,文章的巧妙運用存乎一心。

文章特色:

1.標題鮮明。

2.主旨簡潔。

3.理由立論引經據典有說服力, 

4. 擅用排比、譬喻,取材自日常生活所見,精於史事、史實,取譬左右逢源,又能切中要害,特顯簡潔有力。

不足之處:

1.受制於專制君王,不宜隨便議論朝政,雖然對政事有卓越的見解,只好以借古喻今的間接委婉方式來勸喻君王,行文目的及期望不若民主時代的直接明顯。

2.引用史事、史實、四書五經為例證,多係生活經驗,缺乏現代科學領域中有系統的學理學說,易因所見所聞不同而流於偏頗。

意見:

由於立場觀點、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作者的筆下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論雖不全面卻又都能持之有故,而且選材典型、論證周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因此,為不同意識型態主張的網友創造一個友善溝通的平台,傳達正確、簡明、有力的意見,對寫作策論是有幫助的,並易於經由比較優劣得失,取大同捨小異,獲得共識,縮短抉擇時間。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lnf&aid=76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