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01 11:29:23瀏覽1731|回應0|推薦0 | |
《易經》與「仰韶文化遺址」的天文星象。「魁枕參首,杓攜龍角,衡殷南斗」 《易經》文化的起源與天文的起源通常是處於同一時期,如果能懂得古代人的宇宙觀,從直觀天文星象起始回朔推算,其實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約略能把握了《易經》文化發展的脈絡。
《易經》,說起中國人不知道這部書的人很少。 然而能說清楚《易經》是講什麼的人又絕少,絕少。 自認以為清楚《易經》的學者,只能論述之「河圖、洛書」,依附著《易經》,又講的卻都是在講五術:山、醫、命、相、卜,這往往說的愈多,又愈是不清楚,
因為《易經》之淵源,根本就不是「河圖、洛書」!
《易經》被推崇為六經之首,詩經、書經、禮經、樂經、易經、春秋六部經典,《易經》排在冠首之位,是華夏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易經》,有些學者從古代天文曆法著眼詮釋,這已經是對了一半。 《易經》是三千年前人文及科學宇宙觀的總結,是個龐大的綜合科學體系,涉及天文、曆法、數學、音律等眾多科學領域。 古人認為《易經》的主要內容為星象與人事,通過講一種測定曆法的科學方法詳盡的闡述了宇宙構造形式及其內在本質的活動規律,並由此引出了時空統一觀念。 《易經》的產生、形成和文化的發展,和古代天文曆法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步進行的。 《易經》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認為在陰陽、五行思想的指引下,模擬日、月、五行星、二十八宿的運行和八風的旋轉以四方、四隅、四時、天干、地支、九野為支柱,構築起《易經》。 解《易經》須要的基礎知識,孔子強調要「仰以觀於天文」,即是「天文星象」! 以〝天星〞做成聯結,構成虛想的圖像,因而不等於古天文,但從星象的認識過程,卻是古天文成長的根基。 史前的古人重視星象的全天觀察,反映的是當時天星運行的傳承。 從中古期,有歷史記載的朝代更替以來,都是天星與星象並重。 近代期,直到現代天文科學,則是重視天星而不重視星象。 有關於1987年5月在中國河南鄭州市大河村出土,史前「仰韶文化遺址」濮陽西水坡45號蚌塑天文圖,確認以左青龍、右白虎之圖騰及中央立極以北斗運行之星象,測定乃是5,000年以前,反映了原始社會古代人對於天象觀察的遺跡。 對於當時古人所直觀的星象,及漢代去古不遠,參照漢代司馬遷著重《史記-天官書》曰:魁枕參首,杓攜龍角,衡殷南斗。 香冠柏有了構圖而推算以下如圖展示,真實符何合了「仰韶文化遺址」以左青龍(杓攜龍角)、右白虎(魁枕參首)之圖騰及中央立極以北斗運行之星象。 圖示是距今約5,000年前,以〝右樞〞為北極星,北斗星運行,史前古人直觀的天文星象,與現代〝勾陳一〞為北極星的天文星象,有非常大的差異。
「觀星望斗」: 「觀星望斗」:「晝參日晷,夜考極星,陰晦觀指南針」。 《易經》天道示形,天文星象為淵源,洽詢e-mail:tsao144@gmail.com 曹盛健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