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5 12:22:18瀏覽726|回應0|推薦1 | |
孔子贊易,繫辭上傳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法象莫大乎於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者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繫辭下傳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易經》五術思想中心與北極星的移位關係 縱觀一切研究《易經》儒學殿堂大學之士,也包含易經五術<山、醫、命、相、卜>之學者,其象、數、義、理,皆傳承自周、秦、唐、宋時代,沒有一個例外,也不願自行出離,不以《易經》為文化之源。 也有出現在元、明、清時代的易經五術學理門派,也皆來自唐、宋年代的傳承,毫無脫離或變更。是否有風水命理大師是自創品牌,而不依賴《易經》之淵源的,目前是尚未得知。 <山、醫、命、相、卜>之易經五術學者不清楚,也不太容易接受「北極星」歷經數千年,漸漸移位的事實。 「北極星」在某一時期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周、秦到漢代時期,唐、宋、元時期,明、清到現代時期,這三個時期就已經明顯的產生不同的北極星,有「帝」、「天樞」、「勾陳一」三顆。 <山、醫、命、相、卜>之易經五術學者的中心思想,歷代大師發展的光輝燦爛有餘,依然脫離不出「北極星」,若不回溯《易經》五術之淵源,根本不清楚,其基本命盤以「北極星」的中宮立極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使用於風水、命理之五術學理,古代與現代如何承接,譬如若以不同心的兩個圓,又如何可能密合? 「天北極」與「北極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天北極」是指某一時代,中天位置不動的北方極點,古人把最接近「天北極」的恆星定為「北極星」,並藉由「北極星」來判斷真屬於「天北極」的位置。 在人們未了解歲差之前,「北極星」長期被認為是固定不動的定點,因此,人們習慣上接受「北極星」不動的觀念,卻不足以幫助自己在學《易經》時,要追溯原始的「天北極」會移位的中心思想,不過從考古文物出土發展中可以解決及澄清「天北極」是會移位而且是漸進。 古人認識「天北極」與持續的觀測北斗有直接的關係,事實證明觀測北斗是了解「天北極」最有效的方式。 已知三千年前的周、秦到漢代時期以來至今,「天北極」與「北極星」是有不同,如下圖示,不再多述。
北斗在五千年前距「北天極」最近,因此北斗的迴轉表現,在以玉衡或開陽為中心,圍繞著北天極旋轉,古人應該很容易的認識到「北天極」,更可顯見當今所觀察到以斗魁為中心的旋轉,實在非常有很大的差別。 劉昭注《續漢書天文志》,引《星經》云:璇、璣,謂北樞星也,玉衡,謂斗九星也。這種說法與其說出自石申原本,還不如說是兩漢時期流行的思想,只是後來受到嚴重的曲解。 公元前2263年,北天極與太一,帝堯時代,(不明亮,沒有授時作用。) 公元前2824年,北天極與右樞,三皇時代,(最近北天極的年代)。 http://betablog.udn.com/tsao144/6986711 公元前3,000年,北天極距開陽,角距約10度。 公元前4,000年,北天極距搖光,開陽角距各都保持約13度。
《易經》通天文之「觀星望斗」: 《易經》是文化五術之淵源,醫易同源,洽詢:e-mail:tsao144@yahoo.com.tw 《易經》以天文星象為淵源,天文課程研習,洽詢專線:0933-711699香冠柏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