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3 12:07:40瀏覽1746|回應1|推薦1 | |
<易經>出於“古天文”。 玄空學仍易理之運用於地理之小術也。 都不是現代人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學習及熟稔玄空學之術數,仍然需要“仰觀於天文",從天星運行中求真實驗證易理卦象。
比喻說: 音樂的創作及演奏是以“樂譜"為主旨,正式的樂譜應該是用“音符圖形”,讓演奏家依照“音符圖形”的奏章,使用樂器來從事表達,這是正確的“樂理"。真正傑出的音樂家,多數不是來使用“數字簡譜",數字無法譜出最上乘的“樂譜",表達的“音樂"無法再深入理解及探討樂理的繁複層次之所在了。
玄空地理學亦是如此,用“河圖、洛書”的數字推演及假借天星之名做出無天星之實的推演,通常也都以五行生剋為用,會運用到易理卦象做注解的也不多了。
<易經>之道即是「晝參日晷,夜考極星」。
「參天兩地」,是意謂著日、月、星辰之運行,人類在晝、夜之間觀察體驗。 天星運行無法居於室內,僅僅依賴在古文書籍、圖形、資訊上做為從事研究的對象。 為運用天星能和地理、人事命理而合一,經由人師以圖文、口訣,純屬於淺見、狹義論,更非以“通靈"或是用“神煞"作法,故弄玄虛。 古人說以“密語、秘訣”相傳之見,這只是運用者方便於記憶的使用法則。 天星必需以天體做自然的觀測目標,用以天星運行的實證為基準,唯有親身仰觀天星運行之深奧,才能見證到真實的存在,永遠都會有深刻的體驗及領悟,經由心衷所引發的感嘆不止,毫不造假。
<易經-繫辭>開宗明義: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廿八星宿】:是屬於天星的時序刻度,地理應十二月建。
古天文十二次的形成,以一定的星象作為標準叫做“辰”。 古籍記載,現代的風水師經常把十二辰的方向錯解,後學又不考驗天星運行與地理周轉之陰陽變異,毫不自知而將錯就。
【陽律陰呂合聲圖】:
“星紀”的中央為冬至點(漢代在牽牛初),現在的冬至點在:尾宿13°49。 “降婁”的中央為春分點(漢代奎婁宿),現在的春分點在:室宿06°25。
「斗左行建十二次;日右行舍廿八宿」, 律呂合星辰,依日、月運行之現象,排置恆常不變。
【晝參日晷化四時,夜考極星彌六合】 黃鐘;子之氣,十一月建而辰在星紀(丑)。 大呂;丑之氣,十二月建而辰在玄枵(子)。 太簇;寅之氣,正月建而辰在娵訾(亥)。 夾鐘;卯之氣,二月建而辰在降婁(戌)。 姑洗;辰之氣,三月建而辰在大梁(酉)。 仲呂;巳之氣,四月建而辰在實沈(申)。 蕤賓;午之氣,五月建而辰在鶉首(未)。 林鐘;未之氣,六月建而辰在鶉火(午)。 夷則;申之氣,七月建而辰在鶉尾(巳)。 南呂;酉之氣,八月建而辰在壽星(辰)。 無射;戌之氣,九月建而辰在大火(卯)。 應鐘;亥之氣,十月建而辰在析木(寅)。
宋代鄭樵,在<通志-天文略>總序談到: 「天文之家,在於圖象,民事必本於時,時序必本於天,為天文志者,有義無象,莫能知天。」
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赤道上的交點,向西移之歲差現象,從天文台發佈之現代天文學知識中人人皆可查知。 天星之學,歷代只許官方,宋、元、明、清,一千年以來,只傳靈台,不傳民間。 術家秘之,互有參差,有了歧別異說,長期流傳過程中,有如一團謎霧,難有公認的結論。
唯勤於觀察天文星象者,方才得體悟其運用之奧秘也!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