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譏諷寶玉
2021/05/20 01:33:37瀏覽86|回應0|推薦0

《荊釵記》,南戲劇本,一說是元人柯丹邱所著,一說是寧王朱權 (王國維考證)。

全劇四十八齣,敍述王十朋、錢玉蓮的故事。錢玉蓮拒絕巨富孫汝權的求婚,寧嫁給以「荊釵」為聘的溫州窮書生王十朋。王十朋高中狀元,因拒絕丞相万俟卨逼婚,被派往荒僻的潮陽,任職判官。孫汝權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書為「休書」,哄騙玉蓮上當,錢玉蓮的後母也逼她改嫁,玉蓮不從,投河自盡,為福建安撫使錢載和所救,收為義女。玉蓮以為十朋亡故。五年後,王十朋在吉安當太守,一日於道觀設醮追思亡妻,恰好玉蓮前去吉安道觀拈香,王、錢二人終於團圓。

《紅樓夢》第四十三回寫鳳姐生日宴上

當日演的是《荊釵記》。賈母薛姨媽等都看的心酸落淚,也有嘆的,也有罵的。

及至四十四回開首

說眾人看演《荊釵記》,寶玉和姐妹一處坐著。林黛玉因看到《男祭》這一齣上,便和寶釵說道:「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裡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作什麼!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裡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寶釵不答。寶玉回頭要熱酒敬鳳姐兒。

至此,為何要寫《荊釵記》,才明白過來。曹雪芹是想借《男祭》一齣,諷刺寶玉祭金釧多此一舉,也帶出寶黛之間心靈上的契合,以及思想上的分歧。

寶玉祭金釧,要備馬出外,要借爐炭要取香,這些都是形式,寶玉是行禮、守禮的。

黛玉不同,她更看重「禮之本」,「禮之本」為何?即人的真情實感。人有真情實感,在哪裡祭,如何祭,就顯得不太重要,她因此批評王十朋「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作什麼!」兼說「俗語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那裡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想念一個人,最要緊是「盡情」,不能「盡情」,形式、地點再怎樣也是徒然。劉再復謂黛玉是智慧女神,引領寶玉前行,是很對的。

黛玉的話,自然是意有所指,非針對王十朋,實譏諷寶玉。她知道寶玉去祭金釧,這是其與寶玉心有靈犀處。然而,她不同意寶玉的做法,這是其與寶玉在思想觀念上有分歧。

黛玉對著寶釵說話,寶釵難道不知道她的心意?當然知道,選擇「不答」,不發一言,更多是想置身事外,兩不得失。在待人處事方面,寶釵確是高手,非常圓滑世故。

「寶玉回頭要熱酒敬鳳姐兒」,這是分明的尷尬,避開黛玉。

關於「禮之本」和保留禮的形式的爭論,乃儒門一「大哉問」,孔子堅持「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一定要有形式。孟子言禮,卻收到心去講,仁義禮智根於心。孰是孰非,難以判斷,卻開出傳統儒學和宋明新儒學心學一支的分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6306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