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孤獨六講
2010/10/26 22:57:02瀏覽573|回應0|推薦3


作者簡介:
蔣勳 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六七年返台。
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長。

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等;
散文《島嶼獨白》、《歡喜讚歎》、《大度‧山》、等;
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
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M》、《因為孤獨的緣故》、《秘密假期》等。

書中嘉言錄:
自序: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卷ㄧ 情欲孤獨:
對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獨是一種渴望,可以讓我與自己對話...

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正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各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對的」另外一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

在我青春期的歲月中,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刻,就是和父母對話時,因為他們沒有聽懂我在說什麼,我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另外一方面我們害怕孤獨,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要把別人從孤獨時刻裡拉出來,接受公共的檢視;同時我們也害怕孤獨,所以不斷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獨。

在群體文化裡,二愣子很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很正直,有話直說...

我自以為是的保護,其實就是在傷害他們的孤獨感,使孤獨感無法完成─我在設法讓他們變得和群體一樣。

一個很偉大的哲學最後變成一個很荒謬的教條

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做假,就會變成各種型態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值得活嗎?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不管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強把自己的意義加在別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我相信,意義一定要自己去尋找。

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因為他們不懂悲憫。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有時候你會發現,速度與深遠似乎是衝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

凡所有你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你很難簡化,反而需要更多時間與空間。與自己對話,使這些外在的東西慢慢沉澱,你將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為你會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部分與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東西,那時候你將更不孤獨,覺得生命更富有、更圓滿。

孤獨和寂莫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卷二 語言孤獨:
準確的語言本身是一種弔詭,我們用各種方法使語言愈來愈準確,語言就喪失了應有的彈性。

共同的語言是誤會的開始。
很有趣的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為什麼還會因為「聽不懂」而產生誤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想聽」。
這是一種語言的無奈吧!好像自己變成在荒野上一個喃喃自語的怪物。

我們用各種方法使語言愈來愈準確,幾乎是沒有第二種模擬兩可的含義時,語言就喪失了應有的彈性...再者,寫小說、文學作品,本來就在顛覆語言的各種可能性,你覺得「應該是這個樣子」就偏不是「那個樣子」。

我們都應該讓自己有機會從概念的語言逃開,檢查自己的語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使語言保持在「活水」的狀態,語言便不會僵死。

有時候你其實不是想問什麼,而是要打破一種孤獨感或是冷漠,就會用語言一直講話。

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於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裡面是羞於見人的,所以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裡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依賴,最後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

人在轉換角色的時候,整個語言模式和內心的狀況,是一起改變的。

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卷三  革命孤獨:
革命是對自己的革命,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或階級,而是顛覆內在的道德不安感。

成功的人走向現世和權力,在現世和權力中,它無法再保有夢想。

青春的美是在於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年輕就是會有這樣的夢想,相信青春逝去之後,就不會再有任何會讓你動心的事情了,所以會有一種揮霍的心情,對於現實完全不在意。

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寵愛,當他感覺到要與人分享這份寵愛時,他的夢想就出現了。

你的生命裡有沒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沒錯,就是不切實際,因為青春如果太切合實際,就不配叫做青春了。

我真的覺得革命並不理性,是一種激情。而古今中外的革命者,都是詩人,他們用血淚寫詩,他們用生命寫詩,他們所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語言的美好,更多是生命華貴的形式。

卷四 暴力孤獨:
如果暴力是一種野蠻,我們的矛盾即在於人一旦沒有了野蠻和暴力,反而開始失去生存的力量。

屬於潛意識裡的恐怖性和暴力性的念頭,會讓人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我想,應該有一種奇怪的暴力美學潛藏在我們身體裡面,只是大家不敢去揭發,並且讓它隨著成長慢慢視之不見了。

青少年的身體剛剛發育,內在原始暴力慾望會爆發出一股征服的力量,那是原始的人類在自然和曠野中,以體能保護族群的遺傳基因,在現代人身上沒有完全消失,只是今天我們用道德將暴力劃分為不好的、不對的,於是一種在原始社會裡偉大的情操,變成一種被禁止的行為。

暴力的為難就在於,我們怎麼讓一個生命知道暴力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他必須有自己暴力發展與認知的過程,讓他能控制內心裡潛在的暴力

當我們失去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心痛到一個程度讓你變得魂牽夢繫時,它已經變成另外一種存在的狀態。

卷五 思維孤獨:
不可思議,認知了自己思維的有限性,不可思議,因此懂了宿命的孤獨。

習慣結論的社會,不容易有思維的快樂,也往往不會有孤獨的快樂。

困頓反而會使人生存。

有時候,你的確很難去抗拒暴力,因為一個完全沒有暴利的文化,最後可能會失去它的原始性,我們不要用到「野蠻」這個字,我說的是原始生命衝撞的力量。

秩序應該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意見,但彼此尊重。

當我在群眾中,我根本沒有辦法思考,所以孤獨是思考的開始。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思維開始於「無」,這是莊子最愛講的一個字。無中生有,對哲學家、思維者而言,所有的「有」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的是「無」。

愈多的語言就有愈多的誤解,愈多的語言就有愈多的偏見,愈多的語言就有愈多糾纏不清的東西。

現代人講求記憶,但莊子認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澱,叫做「心齋坐忘」。
老子強調「空」,沒有空什麼都不通,沒辦法通,就沒辦法容。

卷六 倫理孤獨:
倫理不是一個主觀決定的東西,而是要從很多很多客觀條件去進行的分析,得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況。如果沒有經過客觀的分析,那麼倫理就只是一種保守的概念,在一代一代的延續中,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受傷。

人是在道德的艱難裡,才有道德的堅持和意義

任何一種倫理的分類,就像是一道公式,很多人其實是在公式之外,可是因為這是「公認」的公式,大家不敢去質疑它,所以許多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倫理都有很大的問題。

成熟的愛是依靠不是依賴,依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
當我們從健全的個體出發,依靠不會變成依賴,依靠也不會變成一種常態,因為自己是可以獨立的,不管對父母、對子女、對情人、對朋友,會產生遇到知己的喜悅,而不是盲目的沉醉,如此一來,所建構出來的倫理也會是更健全的。

倫理孤獨是當前社會最難走過的一環,也最不容易察覺,一方面是倫理本身有一個最大的掩護─愛,因為愛是無法對抗的,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對抗愛。

一個不斷地把心神精力用在關心別人那些不打開的抽屜的人,一定是自我不夠完整的人,他有很大很大的不滿足。

我相信,一個真正完整快樂的人,不需要借助別人的隱私來使自己豐富,他自己就能讓生命豐富起來。

一種教育如果不能讓你的思維徹底破碎的,然後再回到自己的信仰裡重整,如果你無法回到原有的信仰裡重整,那麼這個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去了算了。

期盼每一個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倫理孤獨。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26763&aid=453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