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戲
2012/03/22 08:37:29瀏覽342|回應0|推薦5

你記得你認識的第一個英文字。不,不是 apple orange也不是 manbook不是 tablechair 那些初級英語課本第一頁上的生字。那時你甚至還沒入學,之無尚且不識,遑論 ABC。

你認識的第一個英文字,是 combat

聽你這樣說,你的外國朋友眼中閃過一抹了解與同情,你知道他們心裏怎麼想:啊,在越戰中出生、長大的孩子,他學會的第一個英文字是 combat在他們的想像中,童年的你大概坐在一片焦土殘垣之間,黃色的臉上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觸目所見只有殺戮戰場……

你心中暗笑。才不是那樣的啦。

Combat 不過是一部美國電視劇集的名字。美國出兵越南,同時也帶來了美國本土的流行文化,你記得家裡有兩三冊美國百貨公司Sears的購物目錄,電話簿一樣又厚又重,不知哪個美國人千里迢迢不辭勞苦帶過來,又不知如何流入你們尋常百姓家,一頁頁的商品片包括男女服裝、家庭用品、玩具……,讓你們畫餅充飢一窺遙遠國度的生活方式。美國人更設想周到的特別弄了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美國的電視節目,讓在越南的美軍、顧問團等等不致因公廢私錯過了他們喜愛的劇集,你們都管它叫美軍台。

美軍台成立後,也帶動了越南的電視業,製作出一些水準還可以的本土娛樂節目,不過比起來當然還是美軍台的好看得多了。Combat 台灣叫「勇士們」,每集一開場就聽到兩個主要演員的名字,──其他劇集的演員都是打出字幕就算,只有這一部還加上旁白把名字念出來,卻都被你們聽成了別的意思,因此更牢記不忘:Vic Morrow 是「批菠蘿」,Rick Jason 是「裂嘴唇」。有著奇怪姓名的美國人從此成為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連同其他劇集像 The Monkees神仙家庭 Bewitched怪人世家 Addams Family,當然還有緊張刺激的《不可能的任務》,那時中文報紙的電視節目表好像譯成「死亡任務」;外加 NFLNBA 的球賽轉播,即使聽不懂英語,給美國人看的節目也不遷就越南觀眾配上字幕,你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直到七二年美國撤軍,美軍台也跟著停播,你與美國電視文化闊別整整十五年,並不知道在這段期間「批菠蘿」拍片時不幸被直昇機的螺旋槳擊中頭部慘死,和他同時罹難的還有兩個越南小孩;而十幾年後你來到多倫多,適應新環境之餘也看電視學英文,一按遙控器,螢幕上出現的赫然是《不可能的任務》。電視台正巧在這一年重拍這部經典劇集,還是一樣熟悉的主題音樂,主角也還是彼得葛瑞夫斯,你看著他的一頭白髮,他鄉故知劫後重逢,令你感動不已。

美軍台停播了,美式文化卻無遠弗屆,好萊塢電影源源不絕連同邵氏兄弟填補你們的課餘閒暇。你家巷子外面就是一間金像戲院,再過去一個街口是另一間璇宮,《五虎屠龍》、《影子神鞭》之外你也看過《天師捉妖》,年輕的波蘭斯基;《埃及豔后》,年輕的李察波頓和伊莉莎白泰勒;你覺得《埃及豔后》沉悶極了,老是幾個大男人沙盤推演玩具戰船,不時點火燒掉一兩艘,然後豔后就被毒蛇咬死了。禮拜六或禮拜天的午後,電影散場後從側門出來,外面依舊朗朗乾坤,抬頭便見到家裡陽台上晾著的衣服在風中飛舞,感覺有點怪異,彷彿你後來讀到的唐人小說,邯鄲道上書生巧遇呂翁,一覺醒來黃粱未熟,剛剛經歷另一個時空的生離死別恩怨情仇,怎麼可能和自己的家距離這麼近?

好萊塢電影陪伴你們直到1975年,你記得越戰結束前的最後一部大片,──最後一部你沒看成的大片,台灣叫「大法師」,香港叫「驅魔人」,你喜歡香港的譯名,聽起來比較陰森一點。你沒見過哪部片子這樣未演先轟動,娛樂新聞言之鑿鑿,說是因為片子太恐怖了,在美國放映時許多觀眾被嚇得心臟病發作,救護車必須停在戲院外面等著搶救云云,不知是真是假,卻讓你好奇等不及一看究竟,那時候電影又不分級,嚇死人的片子也不禁止小孩入場。更讓你興奮的是這部超級巨片會在金像戲院上映,近水樓台你是絕不會錯過的。

你天天出入巷子,都看見電影的海報,明明是「下期公映」,到了換畫時,換的卻是另一張片子,《驅魔人》還是下期公映。這樣推了兩三期,索性改成了「不日公映」,那就是遙遙無期了。難道這片子真那樣恐怖,戲院老板怕有人被嚇死在他的戲院裏面,所以不敢放映?你永遠不知道答案。等著等著,革命政府就來了,你再也沒機會親自體驗《驅魔人》到底有多可怕。

同一時間,另一間璇宮戲院也有一部大片將要上映,是國片《英烈千秋》,同樣令你們翹首以待。西貢失守前夕,報紙還能發行的那幾天,你在兵荒馬亂的戰局報導難民圖片之間仍不忘關注戲院的廣告,顯然因為顧慮戰事影響票房而臨時換了畫,上映傅聲主演的《哪吒》。

這些錯過的電影,你要到十幾二十年後才有機會看到,但心情當然已經不一樣了。

那之後十幾年間,你就沒進過幾次戲院了,一方面固然是電影都不好看:「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就是蘇聯和其它東歐國家的電影,看來也不夠吸引。不知是不是體恤勞動人民多半不識字,外國電影都不配字幕,只加上用越語念出的對白內容,不能算是配音,因為片中演員的聲音也不消去,而且不分男女老幼角色,對白全由同一個人不帶感情的讀出來,有時甚至哪句話是誰說的都搞不清楚。你曾經好萊塢、曾經邵氏黃金時代的滄海,這樣的電影哪能看得進去?意識形態掛帥的片子也沒能助你認識東歐文化美好的一面,十幾年間你只學會兩個俄語單字的發音:「不」和「同志」。戰後那一兩年也放映過一些大陸片,但《甲午風雲》、《小兵張嘎》等即使再好,能比得上岳華鄭佩佩的武俠?《千萬不要忘記》,光聽片名好像很文藝,看過後才知道原來說的是「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著實殺風景。

同樣殺風景的是戲院換上的新名字。本來堤岸專門放映中文電影的戲院,名字都很傳統:豪華、麗都、金像、大光,……望文生義就知道是什麼場所,反而革命政府給改的那些據說是有革命意義的名字,不外是紀念這個那個起義啦運動啦,卻和戲院的功能風馬牛不相及,用來作為娛樂場所的名稱,怎麼看都不像話,難怪事隔多年你一個都不記得了。

另一個不再看電影的原因,則是革命政府的一連串大小運動無日無之,峰迴路轉、高潮迭起,哪裏還需要去戲院看戲?偽軍、知識分子、資產階級、反革命……,一個又一個被揪出來。這些大小運動,革命政府一律稱之為「戰役」,辦識字班掃盲是戰役,清算資本家、消滅個體戶也是戰役,似乎要提醒你們:敵人無處不在,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一場接一場鬥志高昂的戰役與戰役之間,你都無暇想起你最初學會的那個英文字。

combat 到戰役,沒有人會相信,那些年你不是在槍林彈雨中度過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uphan&aid=624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