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3 23:35:36瀏覽635|回應0|推薦10 | |
琴道 落雁汀洲晚,平沙霜野清 ﹔高山君子意,秋水故人情。 自古以來,中國藝術如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甚至於造園、山水等藝術,都強調「意」與「境」的美學。「意」,是藝術家內在主觀的情感和思想 ﹔「境」,則是外在的時代背景與自然環境的現況。 詩人以文字「寄情」,畫家以筆墨「寫意」,其他如音樂、舞蹈、山水、林園的創作也是一樣,藝術家藉由各種不同的表達工具,呈現內心的情感與想像,創作出「意、境交融」、「虛、實互映」的藝術結晶。 「琴道」亦然,其創作方式,無論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都是虛實互動的手法運用, 宋 歐陽修‧「贈無為軍李道士」的琴詩中,讚美李道士以琴入道,以精湛的琴藝將人的思想、情感融入音樂之中,讓音樂的意境與自然之道密合為一。 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白日愁雲陰。 流水高山的弦外之音 「琴道」,自古以來廣受儒家和道家思想之影響,樂曲的創作講究超越現實物質的層面,以進入遼闊、無垠的心靈層次,此為音樂審美之最高準則。亦即,在有限的音樂曲調中,蘊涵著無限的情感想像空間,以達到空靈的精神境界,追求意猶未盡的「弦外之音」。 所以,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伯牙意在高山,鍾子期知其意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鍾子期明其志吟:「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後,伯牙「碎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因為「知音」難尋,能聽的懂這「弦外之音」的人實在太少了。 「琴道」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幽靜、深遠」者為高超,藉景寄情以言志者為主流。 蘇軾‧「減字木蘭花.琴」: 簡短數句,將「琴道」中的意與境,表達的貼切無遺,由此可見「花道、琴道、茶道、禪道、人間道,道道相通。」 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經典名曲概述 : 七律‧弦歌 一.「幽蘭」(古琴譜): 「幽蘭」,相傳為孔子所作,它用文字標明了演奏的指法、琴聲的音階以及節奏,是至今保留下來,最早以文字記錄的原始琴譜。 春秋時代,孔子有感於當時世局之混亂不堪,道德倫常嚴重的失序,為了重建和平的「王道政治」,恢復和諧的社會秩序,孔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闡述其王道思想的政治理念。 孔子先後曾經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可惜沒有受到任何國君的器重。 意思是說,夫子見到幽谷裡夾雜在草叢中盛開的蘭花,不自禁感慨地嘆息說:「蘭花本是王者之香,如今卻和雜草叢生在一起,正像是有賢德的人懷才而不遇,生不逢時一般」,於是撫琴作了「幽蘭」,表達其孤芳、高節之遠志。 二.「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相傳是由晉朝武將恆伊所創作。「梅花三弄」,原為笛譜:「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經由唐代琴藝名家顏師古,改編為琴譜。 梅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美譽。於厲雪寒冬、百花凋零時開花,宛如與世無爭之謙謙君子,風雪越冷,花開的越是豔麗。「梅、蘭、竹、菊」四君子,梅花排名第一,「松、竹、梅」歲寒三友,梅是唯一的花卉。 梅花,不畏嚴寒厲冬,品性超然,有如高風亮節之士,不依附權貴,傲骨獨立。從古自今,梅花一直是騷人、墨客詠哦的主要題材。 七絕 ‧梅 古人「煮酒論詩,踏雪尋梅」,在這種既典雅又浪漫的社交活動中,自然少不了撫琴、長歌以助興了。「梅花三弄」,曲調活潑、清暢,取其中泛音三段,在不同「徽」位重複三次,故稱「三弄」。通過樂曲,表達梅花在寒冷風雪中清雅脫俗之風骨,歌頌高風亮節之隱士。 三.「胡笳十八拍」(古琴): 傳為東漢蔡文姬所創作。 曹操平定中原後,與匈奴修好,得知昔日好友蔡邕之女流落異邦,愛惜其才,以重金向匈奴贖回蔡文姬。可惜兩子卻必須留在匈奴,此即為「文姬歸漢」之史實。 曹操令蔡文姬搜輯其父蔡邕失散之著作,於是,蔡文姬將自己一生所遭遇的不幸,以及骨肉分離的悲慘情緒,化為樂曲,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胡笳十八拍」。 七律 「胡笳十八拍」,曲調委婉哀怨、撕肝裂腸 ,真實的反映出蔡文姬其思念故鄉,卻又不忍骨肉分離痛苦與矛盾的心情。
「漢宮秋月」,原爲琵琶古曲,現今改以二胡演奏。曲意在於表達出古代宮女,長期受到壓迫的哀怨、無奈之命運,細膩地描繪出「一入侯門深似海」的悲哀。 自古以來,「宮怨」一直是詩、賦、詞、曲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深宮中一擲數十年的幽暗歲月,青春虛度、年華終老的宮女,在面對著春花、秋月時,內心忍不住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以及無限幽怨的情懷。 七律‧「昭君出塞」 「漢宮秋月」是否與馬致遠之雜劇作品「漢宮秋」有關,很難斷定。馬致遠的「漢宮秋」,描述的是王昭君和親出塞的故事。 根據歷史的記載,漢元帝時,匈奴王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王昭君乃是「自願」出塞,以增強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諧,所以,「昭君出塞」,有歷史性的積極意義。 但馬致遠寫「漢宮秋」時,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加以改編,換為因奸臣毛延壽求賄不遂,刻意畫醜王昭君之肖像。東窗事發後,勾引匈奴叛國犯境,在滿朝文武百官束手無策下,王昭君是在「被迫於無奈的情況下」才出塞和番。行至漢與匈奴國境交界的黑江時,悲難自御,憤而投江自殺。 馬致遠‧「漢宮秋」,其情節之表現手法,亦刻劃出古代宮女受政治壓迫下所暴露的悲哀、無奈之命運。
「廣陵散」,是 中國古典音樂的經典名曲之一。 五律 刺客 「廣陵散」曲調氣勢雄偉,慷慨激昂,頗有「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韻味,是為古琴譜十大名曲之一。 在廣陵散流傳的諸多故事中,最有名的該算是稽康了。稽康,晉朝人,風姿俊秀、多才多藝,曾著「琴賦」,名列當代「竹林七賢」之一。稽康,因曾經得罪權貴,而慘遭殺身之禍,臨刑前神色泰然自若,撫弦一曲「廣陵散」,曲終,謂然長嘆:「廣陵散,從今成絕響矣!」。 嵇康從容就義、寧死不茍的風骨,乃為中國文人所極力讚賞的儒俠風範。 六.「高山流水」(古箏): 「高山流水」,取自伯牙與鍾子期這對知音,相知相惜的感人故事。琴師伯牙在荒山鼓琴,樵夫鍾子期聽之,能完全心領神會,伯牙意在高山,鍾子期知其意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鍾子期明其志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後,伯牙碎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根據明‧朱權成‧「神奇秘譜」記載:「高山、流水」,本來只有一曲。...是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唐時,發展成為「高山」與「流水」獨立之琴曲。 「高山流水」之曲調,充分表現了高山之壯麗巍峨,與流水之奔騰澎湃的宏偉景象。曲意中將天地之遼闊、山川之靈秀,寓情境於音樂之中,可算是古典樂曲表現之極致。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碎琴以明志之高義,展現了「曲高和寡」之孤寂,也讓「高山流水」這千古絕唱,更增膾灸人口的餘韻。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是描寫音樂的有名詩作: 另一首琴詩‧「月夜聽盧子順彈琴」,則更進一步將琴曲名溶入詩的藝術領域: 這首詩第三句開始,點出了四支琴曲名:「悲風操」、「寒松操」、「白雪」及「綠水」。末兩句,更是感嘆世上知音難尋,將詩人生不逢時的感慨寓入詩詞創作之中。 七.「十面埋伏」(琵琶): 是古琵琶曲,主要描寫楚漢相爭末期,劉邦與項羽決戰垓下一役之慘烈情景。 垓下決戰,劉邦以三十萬漢軍圍住了十萬楚軍,為了瓦解楚軍之軍心,劉邦命令兵士唱起楚國的家鄉民歌,楚兵早因連年征戰,而有了歸鄉的情愁,於是楚軍中開始有人跟著唱和,最後楚軍軍心徹底地崩潰渙散。 項羽一看大勢已去,已無計可回天,便對虞姬唱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應和唱曰:「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而死。 項羽且戰且逃,來到烏江邊,江邊有擺渡之漁父力勸項羽渡過烏江,回江東老家伺機再起,項羽面對滔滔的江水,仰天長嘆曰:「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以子弟兵皆已戰死沙場,無緣回見江東父老為由,隨後拔劍自刎於于烏江,結束了楚漢相爭的戰亂。 項羽在四面楚歌之中,其與虞姬生離死別,唱出名垂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因人之氣概山河而留名,人因歌之英雄情長而不朽。」,後人根據這一段垓下之戰,作了琵琶大曲「十面埋伏」。 七絕 項羽 項羽,叱吒風雲、英雄蓋世,縱橫沙場、無人能敵,可惜心善人慈、重情重義,是歷史上典型的悲劇英雄。 在歷史有名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並非項羽之本意,只因項羽曾和劉邦約為兄弟,所以不忍殺害劉邦。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宋襄公之仁」的人格特質,終究無法開創歷史的霸業。 不過,將其失敗的因果,歸之于「時不利兮」,此乃是因「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也未免太強詞奪理了。自古以來歷史上能開疆闢土,建立千秋偉業之霸主,必有不凡的容人之雅量。或許,項羽是因為「狂妄自大,視天下英雄如無物」的個性,才是真正與帝王寶座無緣的原因。 八.「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是根據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盛唐時的長安,京都繁華盛況空前,乃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連繫東西方文明的國際級都會。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經由長安出發,過渭城向西至敦煌,取道北路出玉門關,或南路出陽關。 當時的長安有,兩個很有名的送別之地: 這兩首詩中都出現楊柳樹,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中亦有「柳拂旌旗露未乾」之名句,可見當時長安城的楊柳樹肯定不少。此外,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中,亦有「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之句,更加深了古都長安在當時的離情色彩。 五律‧送友 「陽關三疊」,全曲分三大段,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疊唱三次,故稱「三疊」。 九.「陽春白雪」(宋琴): 「陽春白雪」亦名列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陽春白雪」之典故,來自「楚辭」‧「宋玉對楚王問」一文。 宋玉更進一步舉例解釋說,鳥中之鳳和魚中之鯤,皆非凡物。 況且,並「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進一步指出自己正是風骨超然之士,非一般世俗之流所能了解。說明凡人世間偉大之聖者,往往瑰意琦行,行事風格特立而超然,其思想觀察與行為模式,往往不為平常人所理解。 七絕 琴 「陽春白雪」,在歷經了無數次的刪修編改,其音樂結構更加的集中與嚴謹,音樂形象也更加的鮮明且富有層次。輕鬆的節奏與古樸的曲調,呈現出一種生動、明亮的藝術色彩,充分表現出人類對大自然無限遼闊的情感與哲思。活潑的旋律,更是令聽者耳目一新,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古典名曲。 十.「夕陽蕭鼓」 (春江花月夜) : 「夕陽蕭鼓」,是一首旋律幽雅,曲調柔美的古典琵琶名曲。其曲意原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故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坊間流傳甚 廣。 民初,後人將此曲重新編寫成「春江花月夜」,從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臺、水雲深際、漁歌唱晚、回闌拍岸、橈鳴遠籟、 乃歸舟,一直到尾聲,全曲共分成十小段,有如十幅行雲流水的連續圖畫。 「春江花月夜」之曲意,則取自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張若虛文詞俊秀,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合稱「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更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 民初詩人聞一多曾經讚許該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唐朝的貞觀與開元之治,曾經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的幾個盛世之一。這段其間,「幽遠博大、開放包容」的詩觀美學,正是盛唐文化的一種時代氣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其詩句清麗柔美,韻律行雲流水,代表著初唐邁向盛唐過渡期間的指標性詩作。 張若虛借由春、江、花、月、夜,這五種優美的自然景象,寄其情而寫其意,舒內心無限的感慨。進而引導讀者探觸引人深思的藝術美學,以及奧妙懷的宇宙哲理,啟發讀者對人生短暫以及時空無遠弗界的新思維,令人心馳而神往不已。 「春江花月夜」,詩一開始便意象遼闊,氣勢不凡。從「春江連波」到「海上明月」,從「月照花林」到「長江逝水」,由現實景象進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內心感慨,張若虛描繪出一幅江水滔滔,江月朦朧的「夢幻圖」。 從「白雲悠悠去」到「搗衣砧上拂還來」,從「明月照妝鏡」到「江流春欲盡」,張若虛借「春、江、花、月、夜,」的自然景象,由景入情,付予無限的愁思,抒發人生無常的感嘆。 最後,再將「意象」融入「自然之道」,頓時成為一首情景交融,詩意盎然之千古佳作, 「春江花月夜」全詩如下: 十一.「平沙落雁」 (宋琴): 「平沙落雁」 ,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名「落雁平沙」。「平沙落雁」 的曲意據「古音正宗」所云:「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平沙落雁」 的曲調,委婉流暢,恬淡自若,主要描寫秋高氣爽之際,群雁在長空萬里的天際飛翔。忽而在雲端盤旋鳴和,迴環顧盼,若隱若現;旋又停止鳴叫,繞著風靜波平的沙灘旋舞。然後三、五成群,此呼彼應,降落在沙洲水畔,覓食嘻戲,顯現出悠然閒適的情境。 五律 ‧山居 其曲意之精髓在「藉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逸士即隱士。古代學者,極力推崇儒家的治世風格,孔子有云,「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所以,每逢亂世,總有不少文人、雅士,選擇遁隱在山林、田園之中,棲身以避禍。 不過,懷才不遇的隱士,也許心中或多或少都懷有「姜太公渭水釣魚」的「鴻鵠之志」, 劉備,「三顧茅廬」敦請諸葛亮拜相一事,或許可以做個明顯的範例,既給足了諸葛亮十足的面子,也為劉備博得惜才若渴、禮賢下士的好聲名。 十二.「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亦名列十大古琴名曲之一。樂曲以漁樵問答的方式,上升之曲調表問句,下降之曲調示答句,旋律風雅飄逸。「琴學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曲意中明顯地影射出隱士高人不沽名、不釣譽,悠遊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之趣。 五律 海釣記事 漁父,自古以來就被古人賦予一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特質,象徵志節高超之隱者。漁父,非僅是悠遊林泉、垂釣于山水之中之漁者,更一竿釣起中國五千年主流文化之聖者,將「儒、釋、道」三家之精義,溶合在恬淡、自然的山水之中。 莊子‧雜篇「漁父」中,曾記述一段孔子與漁父的對話,漁父以處世哲學向孔子闡述「自然之道」,孔子深深為之嘆服,尊稱漁父為「聖者」。 屈原‧「楚辭」中「漁父」一章也記載一則故事 ,「三閭大夫」屈原被貶逐後,神情憔悴枯槁, 帶著滿腔的「孤憤」來到了江邊,遇上在江岸釣魚自得其樂的漁父。 漁父問屈原:「 子非三閭大夫與 ? 何故至於斯?」,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所以被放逐到這裡。 漁父則以 :「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規勸屈原應該懂得「順勢而為」的道理,大可不必「深思高舉」,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進而自我放逐。 可惜,屈原不聽勸,「寧赴湘流,葬於江魚 腹中」,漁父莞爾而笑,不再多言,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漁歌遠去。漁父,正是一位想要開導屈原了悟處世之道”的賢者。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亦曾經寫了一部著作名為「漁樵問對」。邵雍學究天人,兼通儒與道,畢生致力於易理之研究,參悟「天人合一」之大道。書中透過漁樵簡潔的問對方式,闡述「萬物生命孕育之妙理,天地陰陽互動之玄機。」漁父,在此書中成了洞察天機的「先知」。 古之詩人藝術家...等賢達之流,生而逢時則「出仕在朝,兼善天下」,鬱鬱不得志時則「歸隱田園,吟風嘯月」,將滿腹不合時宜的勞騷,以寄情山水的方式來宣洩。 柳宗元的「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李白的「明朝不得志,散髮弄扁舟」...等莫不如是。漁父所象徵的「隱逸精神」,早已成了古代騷人墨客們心靈的依附,透過「 一線釣絲一葉舟,一壺濁酒一輕鉤」的自我放逐,讓失意的傷口重新癒合,心靈的素養再次獲得昇華。 李煜的「漁父詞」,更將這種曠達的胸懷,表現的淋漓盡致: 李煜‧漁父詞 「三國演義」有一首「楊慎‧臨江仙」的開卷詩,或許最能貼切的表達「漁樵問答」, 楊慎‧臨江仙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