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書上市: 《新聞英文搭配詞》
2018/09/09 14:34:52瀏覽6001|回應0|推薦16

博客來網頁: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8357

臺灣的英文學習者在用字遣詞時往往只按照字面意義,表面上看似正確,但不一恰當。尤其從英美人士的觀點來看,常覺得我們的英文表達怪怪的,不太自然。換句話說,就算我們自認為使的英文字義是對的,但英語母語人士並不是這樣用,這就表示我們很有可能創造出所謂的中式英文 (Chinglish)

很多人理解英文字義的方式是查閱字典,但英文字典中許多字彙的中文意義看起來非常接近,而實際用法卻有差異。例如用來表示「目標」的英文字有goalaim,但英美人士要說「達成目標」時常說reach a goal,而不說或很少說reach an aim;表示「規則」的英文有ruleregulation,但「違反規則」通常說成breaking rules。又如「大雨」的英文是heavy rain,可是要表達「大風」就不能用heavy wind,只能用strong wind;相對的,要表達「大雨」就不能說strong rain,因為heavy不能搭配wind,而strong無法搭配rain。一般字典偏重個別字義的解釋,較少提供詞語間的聯結關係,學習者只有透過大量密集接觸詞語搭配,才能彌補傳統字典的不足。

 

而所謂的搭配詞 (collocation),簡單來說就是字與字之間的組合或共現關係 (co-occurrence),某些字彙與其它字彙共同出現在一起的機會比較高,甚至已經約定俗成而為大眾習慣使用。例如中文成語就是一種高度慣例化的搭配,我們會說「絞盡腦汁」,但如果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說成「絞完腦汁」、「絞光腦汁」、「絞碎腦汁」,儘管構詞方式正確,意義也很接近,但我們就是覺得不對勁。使用英文也是如此,我們絞盡腦汁想出很多英文表達方式,但對於英美人士而言總是覺得不夠自然道地,也很難解釋到底是哪裡錯了,其實通常就是詞彙搭配不當的問題。

 

中英詞彙搭配模式不同,無法以字面意義一一對應翻譯。筆者從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發現臺灣同學的英文表達方式常受母語中文的干擾,而產出不恰當的英文搭配,例如以下常犯的錯誤:

 

中文搭配

不當英文搭配

恰當英文搭配

學習知識

learn knowledge

acquire/gain knowledge

查字典

check a dictionary

consult a dictionary / look up the word in a dictionary

感到頭痛

feel a headache

have/get a headache

今天早上

today morning

this morning

酸雨

sour rain

acid rain

古代歷史

old history

ancient history

毒蛇

toxic snake

poisonous snake

提升英文能力

raise English ability

improve English skills

改善問題

improve a problem

solve / deal with a problem

改進壞習慣

improve a bad habit

break a bad habit

提出辭呈

raise one’s resignation

tender one’s resignation

提出警告

raise a warming

give a warming

開支票

open a check

write a check

度過難關

cross one’s difficulties

overcome one’s difficulties

作研究

make research

do/conduct research

做夢

make a dream

have a dream

參加宴會

join a party

go to a party

成本降低

cost down

keep the cost down / to cut costs

 

一般字典雖然能對個別英文字彙提供定義翻譯和解釋,但是對字與字之間的搭配關係卻力有未逮。而且背誦、記憶個別單字的學習方式,收效往往不大。很多人背過就忘,或者就算背起來也不知如何使用,只能靠中文的語感或直覺來使用英文字彙,結果就成為不恰當的中式英文。因此學習英文不能只記憶孤立的單字 (isolated words),用脫離文境 (context) 的方式記誦單字只是見樹不見林,使人自以為學了很多單字,一旦要使用時卻無所適從,徒增挫折感。另外,有些學者提倡大量閱讀,以篇章中的具體文境來推論字彙意義和用法。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有效,但通常也需要長期的學習時間,並不一定能讓學習者注意到詞彙之間的搭配關係。因此我們有必要培養詞彙搭配意識來輔助閱讀文章,才能快速提升英文字彙能力。

 

本書編寫即是基於上述觀點,從一個單字引申出去學習更多相關搭配的字彙,可以讓我們在認知理解時產生意義的聯結 (association of meaning),加深印象並提升記憶的效能。再加上以詞性為分類的基礎,以詞組作為有意義的語塊 (meaningful chunks) 為單位來學習。如此一來,不僅可習得詞組中單字的意義,更能學到這些單字與其它不同單字之間的關係和用法,還可進一步掌握詞組、片語、句型和段落的意義,於短期內增進學習英文的效能

 

舉例來說,筆者過去曾於《經濟日報》擔任新聞編譯工作,在撰寫股匯市行情時常有詞窮之感,描述行情大好時總不能老是用「上漲」來形容,以免過於平板單調。於是我就收集相關意義的詞彙搭配,諸如「上揚」、「揚升」、「勁升」、「勁揚」、「飆漲」、「狂漲」、「銳增」、「漲幅驚人」、「牛市大漲」、「價量齊揚」、「開出紅盤」、「一片紅通通」、「帶動強勁漲勢」、「漲幅創下歷史新高」等等,都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中。日後使用起來果然得心應手,大幅增進個人的編譯效率,而文字效果也較為生動多元。學習英文也可如法炮製,把意義接近的相關字彙搭配集結在一起,例如描述「上漲」相關的英文詞彙有increase, gain, rise, grow, climb, go up, move up, jump up, surge, soar, escalate, peak, close in bull market等眾多搭配型式,說明速度和幅度不等的「上漲」,這些字一起學習可以事半功倍。而持續學習大量不同專業領域的搭配詞,也可使我們的英文口說寫作和口筆譯時更加自然精確,更接近以英語為母語者的表達方式。

 

本書的詞彙搭配和例句大都取材自國際知名的英文新聞媒體,包括報紙如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Washington Post(《華盛頓郵報》);雜誌如Time(《時代》)、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電子媒體如ABC News(《美國廣播公司新聞》)、BBC News(《英國廣播公司新聞》)、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新聞通訊社如Associated Press(《美聯社》)、Reuters(《路透社》),以及國內英文媒體如The China Post(《英文中國郵報》)、Taipei Times(《臺北時報》)、Taiwan Panorama(《臺灣光華雜誌》)等眾多來源。新聞文體題材廣泛,用字豐富多元,不論是政治軍事、財經社會,乃至於廣告娛樂等,都是學習各種生活情境和專業領域英文字彙的最好教材。而為凸顯詞語之間的搭配關係,筆者也特地將英文新聞原文長句加以改寫,刪除贅字和不必要的細節資訊,以方便讀者閱讀學習。

 

本書以新聞中的常見字彙為核心概念,衍生大量相關的詞語組合和用法。例如stock(股票)這一章就把全球主要股票指數的英文列出,同時說明股票行情漲跌的句型用字和相關術語。再如military(軍隊)一章就提供軍隊編制、特種部隊和各種武器的英文名稱。而在rain(雨)一章中,除了學習各種型態的大小雨、陣雨、梅雨、暴雨的英文外,也會提到和雨相關的習語和俚俗語。從這些核心字彙和新聞主題可延伸出大量相關詞彙,而且同一類別的搭配詞如財經或環保相關主題一起學習,更能使效果相乘加倍。讀者不論是面對平面或電子媒體的英文新聞報導,一定會經常閱聽書上這些搭配詞彙,而熟悉本書內容不僅有助於理解英文新聞精要之處,更可快速提升整體英文實力。

 

此外,本書一開始先提供搭配詞的自我評量測驗,書後還附上新聞搭配詞的學習資源,包括線上中英對照新聞、搭配詞辭典、語料庫網址和參考書目等,希望協助讀者進一步精通英文新聞搭配詞語的用法。不過英文的詞彙眾多,加上字與字的搭配型式豐富,而本書能收納的字彙畢竟有限,只能當作一個學習的起點。因此筆者也建議讀者,除了使用本書學習之外,平日在閱讀各種英文文本時,不妨也將字彙的搭配模式記錄下來,整理在自己的筆記本或電腦檔案中,有空就拿出來瀏覽複習,增強自己的英文搭配實力。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前身是2012年由所以文化出版的《決勝英語搭配力》。在2017年著作版權合約到期後,筆者將全書作一通盤整理,增添新聞英文搭配詞彙,加深加廣說明文字,翻新段落譯例和暖身練習,希望能去蕪存菁加以補強,使篇幅更加充實,內容更為多樣,譯例更貼近讀者的生活經驗,讓本書轉型升級為學習新聞英文的利器,也有助提升一般英文和口筆譯能力。經過一年的修訂工程,現交由眾文圖書公司重新排版付梓,以嶄新面貌問世,期待舊雨新知繼續支持,筆者無任感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

廖柏森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1542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