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翻譯的標準(一)
2014/01/19 16:00:02瀏覽6806|回應0|推薦9

    廖柏森

 

翻譯標準即譯者從事譯事時所應遵循的原則,而一談到翻譯的標準或指導原則,許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嚴復於晚清所譯《天演論》一書中〈譯例言〉所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它們長期被翻譯界奉為最高標準,郁達夫還稱之為「金科玉律」。簡單來說,「信」就是「不倍文本」,忠實完整地傳達原文的內容和風格,不過僅「求其信已大難矣」,並不容易達到。「達」是指文字表達的通順暢達、邏輯清楚,而且「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突顯「達」的重要性。「雅」則是「信達之外,求其爾雅」,重視文采與詞藻的潤飾,乃至於「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亦即以復古典雅的文體撰寫以通達「精理微言」;而若是「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也就是使用當時的白話寫作反會「抑義就詞」,難以表達。不過這種觀點忽略了語言文字是會隨著時代社會發展而演進。而嚴復對「雅」的說法有其時代背景的考量,他的翻譯手法必須刻意用古文求雅才能吸引當時的文人學士閱讀,但其概念容易引起爭議。例如瞿秋白在寫給魯迅的信上就云:「一個雅字打消了信和達」。

 

嚴復提出「信、達、雅」被後世奉為翻譯的圭臬,不過其實連他自己也未嚴格遵守這些原則。嚴復以救國圖強為目的,於翻譯時加上大量按語注解,將原著內容聯結到中國的政經社會局勢,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正如王宏志所說:「嚴復所關注的並不是翻譯本身,也不是原著,而是經由翻譯輸入的思想怎樣可以對中國讀者產生作用。」也就是藉由翻譯來推動國家社會的改革。嚴復對於原文大幅更動改寫,使其譯文更像是「編譯」或「譯述」。事實上,嚴復稱其《天演論》「題日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且商務印書館最初刊行的版本就是載明「嚴復譯述」,而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全文對譯。

 

嚴復雖未達到自己所提「信、達、雅」原則,也沒有對這些原則作系統性的闡釋論述,但它們卻成為開啟後世翻譯標準的先河,撰文討論的學者譯家不可勝數。魯迅就承襲「求信」的翻譯標準,主張直譯的「寧信而不順」,反對趙景深主張「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的翻譯標準。魯迅於〈幾條順的翻譯〉一文中就道:「譯得信而不順的至多不過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譯得順而不信的卻令人迷誤,怎麼想也不會懂,如果好像已經懂得,那麼你正是入了迷途了」。魯迅的「信」是忠於原文的直譯,而「不順」指的是在翻譯時「不但輸入新的內容,也輸入新的表現法」;一方面儘量輸入,另一面消化吸收,以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原本讓人覺得有「異樣」的表達方式,後來可以據為己用。換言之,翻譯寧可吸收外來元素而造成譯文的不順,也不願意順應中文的表達習慣而使譯文變得通順。

 

資料來源:http://www.crane.com.tw/ec99/crane/GoodsDescr.asp?category_id=35&parent_id=6&prod_id=0080645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1065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