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09 19:28:14瀏覽366|回應0|推薦7 | |
推薦序
在目前網路當道的時代,紙本雜誌正面臨重大生存危機,我們很難想像在上個世紀戒嚴時期曾有一份翻譯雜誌,其譯文源語多元,主題包羅萬象,成為引領臺灣讀者接收外國文藝和新知的窗口。而且它每月按時出刊近40年,影響力和發行量既深且廣,還榮獲金鼎獎的「優良雜誌獎」。更令人訝異的是,它的發行單位竟然是與我國民生工業發展息息相關的中油高雄煉油廠,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本名為《拾穗》雜誌的昔日風采,經過數十年的沈寂,終於透過張綺容教授《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娓娓還原道來,呈現在新世代讀者的眼前。
張綺容教授是臺師大翻譯研究所的傑出校友,我有幸與她合著過四本翻譯教科書(當時名為張思婷),深知其邏輯思慮縝密、文采細緻清麗。她也曾譯出如《大亨小傳》、《傲慢與偏見》等經典文學名著20餘本,質量俱佳,是國內優異的文學譯者。其博士論文《臺灣戒嚴時期的翻譯文學與政治:以《拾穗》為研究對象》即是以確認《拾穗》譯者身份生平、整理其翻譯成果與分析其翻譯策略為研究目的。我當時身為綺容博論的口試委員,翻閱其厚達四百多頁的大作,深感其中承載建置臺灣翻譯文學史的使命,實為一艱鉅之文化工程。而這本《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雖說是綺容博論的衍生作品,但內容實大不相同。博論講究資料嚴密、論證嚴謹、口吻嚴肅;然此書行文風格十分親人,以小說般的吸睛筆法,深入刻畫那個風雲時代的人事地物景觀,社會文化脈絡,還特別針對《拾穗》中的譯文加以分析評論,旁徵博引史料軼事,方便讀者欣賞這些譯者的文筆巧思。此外,本書另一主題則是提醒讀者,譯者和譯事都離不開當時白色恐怖和親美政策等意識型態的框限約制,凸顯出翻譯與臺灣政治民主化進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拾穗》不僅寫下國內雜誌出版史上的一頁光輝篇章,也是臺灣翻譯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從此書內容可見作者研究用功之勤奮,爬梳文獻之豐富,再加上其生花妙筆之演繹,讓《拾穗》中的諸多譯者從被遺忘的時光角落裡一一走上前台,面貌栩栩傳神、譯文各有擅場,當時的海內外政經情勢也都鮮明重現。讀完此書,我們了解的不僅是《拾穗》這本雜誌,也更覺親近臺灣這塊土地,值得愛好翻譯和臺灣歷史的讀者細細品味。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