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校/社區/藝術(二)
2012/10/09 08:53:43瀏覽117|回應0|推薦3
下田耕作、工寮午餐…打工換食「好痛快!」
圖/瑪納有機文化促進會提供

瑪納有機文化促進會最近在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舉辦周年感恩傳承會,安排與會貴賓們「打工換食」,跟著農夫在大太陽下耕作,中午在工寮一起享用現採有機餐,許多來賓表示有機會還想再來體驗。

瑪納在南投、嘉義等原住民部落推動有機耕作,曾任縣議員的有機班長湯進賢是阿里山鄉第一批加入,從民國95年至今。他說,剛投入有機農作的前3年最難熬,不僅收穫很少,甚至沒有收入,很想放棄。

因此瑪納每年都辦傳承感恩會,一方面感謝上天、社會各界,及班員的幫助,更重要是鼓舞新加入的班員;資深班員會全力輔導,讓新會員由一般農法轉入有機時,從適應期、轉型期,可以順利在兩三年內進入收成期。

瑪納有機蔬果班還有很棒的「換工」制度,山區人工缺乏,班員們農務上彼此幫忙,輪流到各農地,相互支援人力,在田裡工作時還可交流心得,對新進會員特別有幫助。

阿里山鄉的瑪納有機班目前有30多村民加入,每個月還要上課、開班會共16小時,沒到還會記點。湯進賢說,這一點絕大多數產銷班還做不到,連農政單位官員都稱讚。

日前在阿里山鄉舉辦瑪納感恩傳承會,有的是來自全台支持瑪納的貴賓,不少是民間企業高主管,都很興奮參與「打工換食」,他們和農民一樣下田除草、播種,才能換中午的鮮採有機餐。

「大熱天勞務,體驗農民的辛苦,比坐辦公室更痛快,很想再來一次打工換食。」湯進賢表示,如果有需求,考慮另闢專供外賓體驗的有機農耕區,農民則可收取管理費用增加收入。



全文網址: 下田耕作、工寮午餐…打工換食「好痛快!」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7401807.shtml#ixzz286GtTbfN
Power By udn.com
鹿草村民玩藝 美景裝框裡

嘉縣鹿草鄉鹿東社區以廢棄相框,創作活動式互動相框藝術,可以不同角度看到懷舊街景。還有井底蛙以管窺天的概念,創作趣味十足的相框藝術。
記者梁雅雯/攝影

嘉縣鹿草鄉鹿東社區在社區內5個風水最佳位置,設置「相框」概念的裝置藝術,包括鐵製仿真大眼鏡、涵管窺天、懷舊互動相框、雙鐵框架、舊窗框等,成為社區裝置藝術。

由村民們發揮創意,結合駐村藝術家一同完成的5個相框,各自象徵守護社區的東、西、南、北及中營,儘可能廢棄物再利用,並結合土地人物呈現具地方特色的藝術感,以活動式打造懷舊相框,增添互動趣味。

社區中心的大黑框眼鏡,是以村民黑框眼鏡為概念設計,由鐵工費時10多天完成,可拆卸摺疊,等比例仿真大眼鏡。
記者梁雅雯/攝影

由社區居民所戴的大粗框眼鏡發想,社區鐵工將一條大鐵條,以一體成形的方式折出長、寬近2公尺,且可摺疊的活動式大粗框眼鏡;再以廢棄涵管彩繪上青蛙,取井底之蛙以管窺天的寓意創作。

村民也將老舊的廢棄窗框,廢物利用變成藝術品,將支架直接架在池塘邊,以不對稱的高度呈現藝術感;也透過兩個長方形的鐵框,觀看相框裡古色古香的鄉村風光、池邊白鵝、小鴨、柳樹、百年榕樹等,別有一番風情。

在整排的紅磚房舍尾也設計活動式的古老相框,可從相框裡看巷子、成排的懷舊三合院,還可發揮想像力讓自己入境,和三合院巷弄合影留念。

鹿東村長陳重安表示,透過不同的相框,任何方向都有不同景觀,就像一張張相片怎麼看都美,歡迎大家來鹿東社區一「探」究竟



全文網址: 鹿草村民玩藝 美景裝框裡 | 台灣百寶鄉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7417316.shtml#ixzz28l6dwygE
Power By udn.com
頌德碑、昭和橋 訴說平溪故事
平溪觀音巖附近的昭和橋。
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平溪老街的頌德碑。
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平溪老街「平溪觀音巖」附近,有一座紀念昔年礦業及鐵路沿革的「頌德碑」,上周被新北市府文化局審定登錄歷史建築後,當地還有一座早年民眾集資自建的昭和橋,文化局連同附近的防空洞、水塘、步道及公園,以「平溪區公園頂歷史建築群」審定登錄歷史建築。

文化局說,「頌德碑」高198公分,由前平溪鄉民代表會在1952年決議設立,主要紀念1920年時的庄長潘炳燭發現石底地區富藏煤礦、取得礦權。

潘氏家族為地方發展,後來將礦權無償獻給顏雲年、顏國年兄弟,由其集資設立台陽礦業,並從三貂嶺至菁桐坑間闢建蜿蜒12公里的運煤鐵路,從而帶動平溪發展。

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長賴志彰等學者,認為全台「頌德碑」並不多;平溪頌德碑載明平溪礦業、交通建設由來,與當地發展有密切關係,且是鄉民所立,具文化、地方史意義,通過登錄歷史建築。

文化局說,平溪觀音巖附近另有日據時期就存在的小公園,公園旁有防空洞、水塘、步道及日據昭和14年(1939年)由潘宏水、潘宏德兄弟捐資,在水塘上以興建8.5公尺長、1.5公尺寬的人行「昭和平石老橋」。

賴志彰等學者認為昭和橋與水溏、小公園曾是日本人休閒及戰後居民聚會場所,是居民歷史記憶,上周通過一併以歷史建築群的形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文化局說,昭和橋兩側欄杆隨橋體略呈弧形,兩側各有18根瓶形立柱,象徵平安。目前橋頭立柱及東側欄杆部分斷落及鋼筋裸露將予修復。


【2013/01/02 聯合報】@ http://udn.com/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692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