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農田裡的科學家(上):科學家改行當農夫 讓福壽螺退散!(轉貼)
2015/08/14 12:49:02瀏覽551|回應0|推薦7

農田裡的科學家(上):科學家改行當農夫 讓福壽螺退散!

林芳儀分享從科學家變成農夫、在農田作實驗的心得。圖/陳亭瑋攝。

林芳儀和陳毅翰,一個為野生動物保育博士、一個是生物學碩士,這對伴侶前年由學者轉行為農夫,到宜蘭種田,目前種植面積1.6公頃。「科學魂」不減的他們,在農田裡實行一系列科學試驗,今年首先發起「福壽螺退散計畫」,鎖定農夫的頭號公敵!

他們在田裡放置方格取樣,數算福壽螺出沒數量,發現牠們是「夜貓子」,每分地(約970平方公尺)晚上約比白天多了兩千多隻;他們也實驗得出福壽螺最愛米糠,若以此為餌製作陷阱,每分地放25個裝置誘捕一週,移除率可達50%。

林芳儀強調,生態不只存於人跡罕至的山林,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是農田,但學界卻缺乏農田生態的資料庫,一般人也認為農田只是生產糧食之地。他們把眼光放在十年後,打算一年執行一個計畫,逐步累積資料庫,並拉攏更多農民加入。

福壽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走進農村,翠綠稻田如波浪般迎風起伏,畫面一片和諧──除了稻桿上、溝渠壁一串串豔粉色的福壽螺卵塊顯得突兀。說福壽螺是最讓農民咬牙切齒的生物都不為過,「農夫甚至會比賽誰的田被吃最多,看別人田裡的慘狀就覺得安慰一點了!」林芳儀苦笑著說。

稻田中常見粉紅色的福壽螺卵塊。圖/劉珈均攝。

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在70年代作為食用螺類引進台灣,但後來發現不合台灣人胃口,被棄置淪落溝渠,這一來倒正中牠下懷,牠適應力好、不挑食,稻子、芋頭、蓮花等水生植物都吃,溫度不適時還能鑽進土裡休眠,且繁殖力良好,一顆母螺每年可產7000~9000顆卵。

看到田地裡一排排整齊的「稻子陣列」之間有個坑窪,就是福壽螺幹的好事。剛插秧的一個月內是關鍵期(稻子茁壯後福壽螺就不愛啃),「福壽螺會啃掉整株秧苗,若來不及補秧,被吃掉多少,收成就是沒了。」文獻記載福壽螺一天能吃掉12株苗,陳毅翰和林芳儀換算,一隻福壽螺一天的食量大約可以吃掉半碗飯的米粒,每年造成上億元損失。

林芳儀常形容:「福壽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關於福壽螺的研究只有80年代零星幾篇論文是觀察生態習性,之後皆著重於如何防治、消滅牠們。農村中對福壽螺的習性也眾說紛紜,有人說晚上抓福壽螺抓比較多(因此許多農夫插秧前後都掛著深重的黑眼圈),有人說牠喜歡待在靠近田埂處,有人用高麗菜葉誘捕,又有研究說牠喜歡吃香蕉。 身為科學家,遇到問題當然就做實驗囉!

他們蒐集這些「鄉野傳說」,撥出一塊0.8公頃的水稻田做實驗,像節目「流言終結者」般透過實驗一一確認,希望找出更有效率、且不傷害生態的防治法。過去沒有人想過要知道田裡有多少福壽螺,但要評估陷阱的效率,就得先知道族群量等資訊,實驗就在今年一期稻作時展開(註1)。

敵情測探報告:福壽螺晚上出沒、聚眾田邊、愛吃米糠

實驗田劃分成小方格,放置一個個樣方。圖/取自「農田裡的科學計畫」網站。

夜晚數福壽螺。圖/取自「農田裡的科學計畫」網站,陳毅翰攝。

首先設置30個90×90 公分的樣方作為先期試驗,看看日夜習性與空間分佈,他們早晚七八點各計數一次,每個木框平均晚上比白天多2隻福壽螺,這已具統計上的顯著意義,相當於每分地晚上會比白天多2395隻!折合重量為21.6台斤(約13公斤,農夫們抓螺習慣秤斤論兩);空間分布上則是田埂邊和入水口較多。

謹慎起見,他們也曾隨機選個樣方,晚上抓10隻福壽螺貼上編號標籤,白天再數一次,10隻都在樣方內,只是有的鑽到土裡深處,確認了福壽螺並非晚上「越獄」以致於白天點名時比較少。

接下來估算族群量,考量到人力和時間,他們決定容許10%誤差值,設置了90個樣方,因為福壽螺分佈不均,分層後依據面積比例,田埂區隨機擺設30個樣方,田中央區擺60個,換算每分地福壽螺族群量約有22000隻。「有人會問,知道牠行為有什麼用呢?知道牠在晚上出沒,陷阱放過夜效果會比較好;知道牠的分佈靠田埂邊,就知道陷阱可以放那,巡田水時順便換,這是很實際的應用!」林芳儀解釋。

第二階段的誘餌實驗選了香蕉、高麗菜、米糠加鹿仔菜,這選擇根據來自業界和學界:鴨子喜歡吃福壽螺,捕螺人會以米糠誘引、捕捉福壽螺賣給養鴨場;香蕉來自一篇學術研究(註2);高麗菜則是當地農民喜歡用的。

他們把實驗田分成兩邊,各放12組自製的寶特瓶陷阱,一邊當做對照組,只放陷阱不放餌食,另一邊的12組又分為三組,實驗三種餌料,擺放為時一週。實驗得出福壽螺最愛吃米糠,每天每個米糠陷阱平均可補到75.2隻福壽螺,「果然作生意的最準。」林芳儀笑著說。米糠是糙米碾為白米脫去的那層殼,是小農最易取得的材料,若一分地放25個米糠陷阱誘捕一週,移除率可達50%。

一公頃放置250個陷阱,若勤勞每天巡田水時收放陷阱,一天要彎腰500次,但比起原本彎腰上萬次的人工撿螺,已減輕不少負擔。

今年秋冬計畫:趁福壽螺冬眠前突襲

他們預計九月在科學募資平台「SciMu」募資,製作1000個米糠餌食的誘捕裝置,號召四個小農,移除四甲土地50%的福壽螺,作為裝置量產前的試驗!

「宜蘭田冬天是放滿水的,根本就在養福壽螺。」林芳儀說。他們認為九月底、十月初會不錯的捕捉時間點──這是農夫打田菁放水後、福壽螺冬眠前。多數農夫在插秧後一個月就不管牠們了,但牠們仍快樂地持續繁殖,「福壽螺在南美洲多在雨季時繁殖,但(宜蘭)這裡沒有明顯乾濕季差異,比較明顯控制牠活動的是溫度,(宜蘭)3至10月底都是適合牠活動的溫度。」趁秋冬休耕時多捕一點,或許就能降低隔年春耕的危害。

他們有考慮進一步研究福壽螺依水稻田的農事節奏(打田、放水、放乾、插秧、曬田……)水位變化的族群量改變;而下一個「田野揭秘」腹案也在醞釀中,計畫觀察水田最常見的鳥類「紅冠水雞」習性,「有的田沒有紅冠水雞,有的人卻看到牠們一家四口出來散步,還拔光三分之一田的秧苗。」林芳儀說,翻查文獻,相較於秧苗,牠更偏好吃螺這類的小型軟體動物,還有許多謎團待研究(又是個讓農夫頭痛、充滿鄉野傳說的生物……)。

林芳儀說,他們把眼光放在十年後,就目前資源,以一個生態系為研究單位範圍太大了,他們打算一年執行一個計畫,慢慢累積出農田資料庫;加上現在有許多青年回到農村,年輕一代對生態保育較感興趣,也較有能力執行類似實驗、蒐集資料,十年後這些人成為務農主力時,或許也能兼任「公民科學家」,他們期待拉進更多農民加入,建構出農業知識網絡。

想繼續了解這系列實驗與科學家的農村生活,可追蹤「農田裡的科學計畫」或「晴耕雨讀」FB。

【下篇 農田裡的科學家(下):「固執」是科學家和農夫的共通點

當時地實驗田現在已結實累累。因為實驗緣故,這塊田較晚插秧,周圍的田地都收割了,唯這一小塊田還留有金黃稻穗。圖/劉珈均攝。

 

註:

  1. 第一期稻作:約3~4月插秧,7月收成
    第二期稻作:約7~8月插秧,11~12月收成。
  2. 鄭嬿甄(2005)。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誘引劑開發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單位換算:
一公頃=100公畝=10000平方公尺
一公頃≒一甲=十分地
一分地≒970平方公尺

延伸閱讀

〈福壽螺真的是夜貓子嗎?〉,農田裡的科學計畫網站。
〈福壽螺引進的省思〉,台中農改場。
林金樹。1986。 福壽螺之生態觀察。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13: 59-66。

About Author

劉珈均

PanSci 採訪編輯。大學時期主修新聞,嚮往能上山下海跑採訪,因緣際會接觸科學新聞後就不想離開了。生活總是在熬夜,不是趕稿就是在屋頂看星星,一邊想像是否有外星人也朝著地球方向看過來。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2787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