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方報/社區博物館 打造移民工社區故事儲藏室(轉貼)
2015/08/14 13:00:38瀏覽529|回應0|推薦5

四方報/社區博物館 打造移民工社區故事儲藏室

▲「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展覽,在日式宿舍內訴說東南亞移民工的故事。

文/林正尉、圖/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什麼是社區博物館?或許大家會懷疑地問:「博物館不就是將高貴的藝術品放在一個特別的地方,吸引人們前來參觀的嗎?」不,社區博物館的存在,目的是要蒐集社區居民故事、口述歷史、生活習慣與生命價值的資料庫。一座社區的博物館,不僅是社區的休閒與教育場所,或是社區歷史的儲存室,它更是為能呈現社區居民在此地生活的面貌而存在的。

陳佳利的研究指出,「不論是收藏或展出社區文物,還是讓社區民眾參與、經營博物館,都可以稱為『社區博物館』。其規模,經常不會太大;經營層面上,即使不是由社區居民來主導經營的管理權,社區博物館仍強調社區人民一同參與,積極邀請社區居民擔任義工或諮詢的工作。」在1990年代最後幾年的台灣,社區博物館開始廣為人們所知,甚至擴及台灣大大小小的鄉鎮,致力關心著地方產業、居民生活的物件展示和社區歷史的挖掘等等。

今年八月,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辦,邀請旭日文化擔任規劃執行團隊,並與四方報一同合作的「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展覽,有著相似於打造一座桃園在地東南亞社區博物館的韻味。這場展覽座落於龍潭國小內,一座平凡無奇的日本時期舊屋。在展覽中,物件和居家空間看似平凡,但一踏上宿舍的老舊地板,就能聽到一名龍潭印尼客家婦女所吟唱的微微歌聲。她正唱著印尼知名歌曲《我的國家印尼》(Tanah Airku Indonesia),並在小電視中播放婦女的家庭歡樂合照。

楊麗娟,這名婦人的女兒,是本展的共同策劃者,也是在龍潭長大的新二代。她親自織縫一條條紅色與白色毛線,並在毛線編織出的印尼國旗上,黏貼一幅幅母親返鄉(印尼)的照片。母親的歌聲,從興高彩烈的情緒,轉成漸漸低沉的歌唱,顯露出一絲絲的不捨與思鄉之情,令人動容。

透過麗娟的積極參與及協助,「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有幸找到了一位龍潭在地的菲律賓華人的生命故事。菲華婦人朱小姐慷慨地為此展提供了她的書信與鍾愛的吉他。吉他,陪伴著婦女在龍潭的孤單生活,展示在宿舍廚房的角落。聽麗娟說,她在這裡沒有其他親人,朱小姐想回鄉,想回去菲律賓了。

▲本展特別設立了一個隱密角落,讓前來展覽的人們和孩子,可以以繪畫、寫信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幸福歲月」和「幸福公園」故事。

「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一展,呈現了麗娟家的客廳樣貌:一堆未折完的印尼衣物、天主教聖母像、遊戲紙牌、父母的婚照,和麗娟童年的攝影記錄等等。我們在展間外頭的路上放置了一盆香茅草,因為麗娟說,在龍潭生活的印尼人有個習慣,倘若某家戶外栽種著來自南洋的植物,就等同在異鄉中找到了知音,找到了可連結思鄉情感的同伴。

這不是一個華麗且裝滿藝術作品的展,這個展就像試圖匯聚著龍潭境內異國之聲的某個片刻。這樣說吧,藝術與生活,彼此是不能分開的,它們離人們的心是貼近的。麗娟的母親,為我們挑了幾首她所深愛的印尼歌,也留下她寶貴的歌聲。這樣的龍潭東南亞社區博物館的展覽概念,是以日式宿舍保留下的舊物,重新加入來自東南亞的歌聲和物件,為現在的龍潭保留了簡單的溫潤。聚集眾人的創意之下,或許能讓這個展更能讓人從平凡中,找到一點點來自遠方原鄉的溫情。

▲「幸福歲月:來自東南亞的聲音」展覽所呈現的居家風格,是希望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日式宿舍的天花板,置放著來自印尼的傳統船屋(Rumah Minang)雕像,使觀者在進、出展場時,必須仰頭,方能看到船屋的原貌。東南亞的船屋,是來自古代曾在大江大洋生活的東南亞人們,在走上陸地和高山後,將船的造型蓋在屋頂上。而這種建築,要後代子孫們銘記自己的故鄉來自何方,並時時提醒著自己的傳統與價值於心。

【更多移民/工友善資訊,歡迎加入四方報】



原文網址: 四方報/社區博物館 打造移民工社區故事儲藏室 | ETtoday公民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810/547748.htm#ixzz3ilHQiCQS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2787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