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慶古鎮的流年與過往。--四川美院之行(下)
2018/06/12 20:39:58瀏覽719|回應0|推薦0

去年(2017)與學生成團在北京,背著學生的共同零用錢要到處支付車資。

今年(2018)便不太用得到紙幣。電子貨幣與手機APP取代了一切。出門只要帶鑰匙與手機。

上圖是我去打印簡報內容好預習.90元人民幣打印費.老板皺眉找不出零錢。

四川美術學院位於沙坪壩區西部中梁山脈與縉雲山脈之間,高溫高濕的氣候,

蘊含鄉村與藝術的美學特色。舊校址在黃木角坪區,設有重慶當代美術館。

與羅中立美術館、解放碑附近的重慶美術館為三大美術館,此外還有三峽博物館。

新校區設有師生工作室,稱為「虎溪公社藝術工作室」。室外有焊接鋼鐵及塑像等物。

工作室以紅磚疊砌而成,以多元的組合方式變化紅磚的排列。蜂狀的洞孔是風口。

工作室與大學城一馬路之隔,很容易與公眾形成熱絡的交流。

在吹泡泡的頭像旁,有拳擊腦袋的撞痕。

隧道中間隔的光雕,夜間偶爾有同學投影圖案於上。活躍該場域的精神。

羅中立美術館佔地1.3萬平方米,高度為12尺,可容納大型藝術品。歸納了糧倉造型及院子聚落、梯田的重慶鄉村特色。

館內有十三展覽廳,以坡道貫穿錯落的展覽空間,以秩序性空間結構帶動參觀人群。

參考美國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的建築設計,而完成極具代表性的魔幻造型。

我在藝術設計系305教室講座三場。第一場是談台灣的紙文化產業與加值體驗,

第二場是談台灣陶瓷傳統產業的西進與現況,一場是談台灣文化聚落與策略聯盟。

第一場請參考最新拙作《紙文化產業與體驗加值》第二場請參考舊作《傳統藝術的新視野》

第三場在我腦袋裡還沒成篇發表。

第二場陶瓷主題與重慶的磁器口(地名)有相關脈絡,風土學條件上來看

成就陶瓷產業的必要條件是人力.土質.柴火及交通便利。

磁器口位於嘉陵江旁,貨物以水運為主。保留著明清時代的灰瓦白牆建築,

夜市文化節在晚上七點半是天剛暗之際,古鎮裡能見川劇、吟詩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次見到古裝扮像及川劇招攬生意,古鎮有清明上河圖之趣味性。可以對照之。

紅土製作的陶瓷器,其毛孔沖泡茶水使其味佳,故磁器口古鎮之陶瓷有名。

不乏標示台灣來的陶瓷器。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是平行輸入。

這是黃木角坪區舊校區學生製作的彈跳階梯,利用彈簧的原理製作而成。

踩踏之間發出木板與彈簧碰撞地面的聲音。並且寫著危險之地.孩童、老人或有孕者勿試。

仿造網路上室內鋼琴階梯,踩踏之間能譜出曲子。

這只能於踩踏之間發出木板碰撞地板的聲響。

公共藝術學院的教授們有的是文資保存者及雕塑家,長期居住於重慶。

蒐羅許多抗戰時期文史資料,塑造曾居重慶的作家群雕像。顯現古至今的人文匯萃。

舊校區認養了一棟棟老建築,以整體性圖案概念進行美化。包括50年代的老茶館。

都凝結了時代性。現代人活在抗戰後的氛圍內。四川美術學院的畫家十分喜愛這類題材。

1990年代羅中立的父親畫像便是典型的代表。後繼者跟隨其影響力持續發酵。

因為1997年三峽大壩的興建,淹沒了上千的城鎮與古蹟。三峽博物館因應而產生。

展出搶救的漢代畫像磚及三峽昔日之景。以塑像、水岸照片拼成組合。

地面不時以透明玻璃裝置文物,填補展覽空間的多元化。

拓印圖案於上,石雕圖案於下,提供觀者進行對照。有時拓印技術不佳,與原石刻圖案不符。

石槨的質地粗獷,棺蓋於左放置,上有神話傳說以伏羲女媧為例,便有三種造型。

展場末端重現漢闕樓,樓下左右兩側鑲有淺浮雕看門人。有動態之姿。

如此之畫像磚達百件以上,紋路粗獷有地方性特色。

雕像背負重物,乃新校區菜園旁之立像之一。勉人勤耕。

荷塘邊樹下有附近畫室孩童來寫生,拍其孩童作品便交換了微信。

四川孩童畫的與台灣孩童畫的風格迥異。於此.遇見自台灣回重慶的川美交換生。

贈我以川美校園鋼筆畫限量明信片。如在台灣一般甚麼都問

問我:台灣的文創品如何成為商業市場?說他觀察的華山與松菸文創園區不同之處。

問問我的看法。我們沿著荷塘時停時探看。如此30分鐘過去。

就此告別。二度明日天涯。何時再見於渺茫的未來。

謝謝交換生的熱情,兩校有心牽成川美之交流。

我回酒店的路上看見路邊遠方的白線因路而彎曲。

我如蟻的目光怎知路是曲折充滿。只知前行是難。

_

桃子垂下無人摘,荷花默默無人探,稻央筆直成綠浪,芋頭葉與荷葉終究是不同。

重慶的李姓作家是這麼形容古鎮的重慶:

建築與時光都老得雲淡風輕,...有人取出深陷牆內的一塊青磚,企圖翻檢這座城市的族譜

和往事,而往事與城市一樣繁榮。...暮色中總會有一盞盞縹緲的燈籠漫不經心地亮起來,

是時水聲迤邐,繞街過巷漫到已經被涼風翻過的人民心裡,...那是到了古鎮石板路的盡頭,

歷史潮濕,肉體和時間都在酥軟,只有嘉陵江水在這裡優雅而蜿蜒地翻身。

回到了台灣。我不停告訴自己記住胸懷曾有的廣度與高度,不要淹沒如三峽。

凌晨醒來起床早讀日語的孩子四點便買好了我的早餐。

我吃著回想著四川之行之於我的意義。

看見臉書上書法家寫散盤的金文篆書。查了查資料。那似畫如字的鬼魅形影。

飄散不去的疑問。查了才知盤內的文字是何義?2200年前國與國的盟約。以物為界。

天濛濛剛亮.我才剛讀懂2200年前大致表述的內容,而時光已飛逝。

字上所提的人名.魂與魄何在。

它是這樣寫著:

用夨[戈菐]散邑,廼即散用田。履自瀗涉,以南至於大沽,一封;以陟,二封;至於邊,柳。復涉瀗,陟雩[虘又]□□[阜美],以西,封於播城,楮木;封於芻逨,封於芻道;內陟芻,登於廠湶,封[者刀],[木厈]。[阜美]陵崗,[木厈]。封於原道,封於周道;以東封於□東疆;右還,封於履道;以南,封於 □ 逨道;以西,至於[工隹]莫。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於井邑封道,以東一封;還,以西一封;陟崗,三封;降,以南,封於同道;陟州崗,登,[木厈];降,棫;二封。......

讀懂。是多麼有意義的事。

我記得旅途中我的高度與胸懷。我記得。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11242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