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3 05:13:23瀏覽879|回應0|推薦0 | |
從把工會拿回到工人自己的手中,到與公司簽訂團體協約【註1】,這工會以近4年半的時間完成,時程來到1994年,工會進入承平時期,與公司管理階層建立起協商溝通的機制,會員的勞動條件均已逐一回歸勞動法令之規定,每三年簽訂、修改一次團體協約;此後的幾年裡,該工會派員四處參與台灣各地之工廠關廠抗爭、勞動法令修惡、工會友會勞資爭議之抗爭、勞團舉辦的五一、秋鬥遊行等活動,紮實了工會自身的實力,惟獨遺憾的是,工頭曾嘗試與當地同行業之醃雞工會聯誼,期盼提供他們自身的經驗,作為他們改造成自主性工會的參考,卻不得其門而入。 照說,同行業工會連帶(團結)之重要性,更甚於其它不同行業工會之聯合,台灣現行法令(工會法)規定有同業工會聯合會,例如,菸酒製造業工會聯合會、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會、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等等,同業工會聯合之重要性在於,同一個行業勞工的勞動條件相近,可做為爭取勞動條件改善之最佳參考依據,更進一步的是,若聯手進行同行業的罷工,可時使社會同一條生產線停擺,其所能發揮的效力就有如國外的罷工情形,都能使資方或政府讓步。 但這工會在參與台灣各體制內、外活動的過程中,一直未能將該地區幾家同業工會改造並聯合起來,在團結權縱向深化的部份未能得滿分,是該工頭最感遺憾之事。 工會承平時期僅維持了九年,於2003年的4月中旬,公司以營運不如預期之由,與工會交涉減薪,交涉仍在進行中,公司於同年5月發薪日即片面減薪50%,勞資雙方隨即停止交涉協商,工頭立即召開理監事會,由理監事們一面蒐集會員之情緒反應,另方面研討罷工之可行性,同年的7月工會號召全體會員對公司進行了一天警告性的罷工,但公司內部高層似乎仍未取得共識,減薪動作並未因此改善,至10月中旬,這工頭召集會員大會並邀請各方勞團、工會友會出席,共商公司片面減薪之因應策略,會中通過採大會無限期延會之模式達到罷工之目的,並自大會當日起即展開行動,直至公司作出改善的回應為止。 罷工在國外已司空見慣,不足大驚小怪,但,在台灣自1988年起至1993年止的幾起震撼社會的罷工事件,如:桃園客運工會罷工、苗栗客運工會罷工、豐原客運工會罷工、遠東化纖工會罷工、基隆客運工會罷工等,最終都落得工會幹部陣亡而離職,此後的工會也成為了資方工會或成為花瓶工會。這工頭也參予了其中幾起的罷工事件,了解到罷工的嚴肅性;在台灣,一直以來,罷工權是工會與資方協商談判的唯一武器,也是工會的最後籌碼,不到最後絕不輕易使用,除非,工會與工會之間的緊密連帶已建立起來,可形成如國外工會同情性罷工的氣勢,否則,單一工會的罷工,至2003年10月止,結局都是以挫敗收場。 2003年10月,這工會已通過了〝停止提供勞務〞的罷工決議,顯然減薪50%已讓該工會的會員均難以生活度日了,工頭心裡明白,此次的罷工行動勢必崎嶇難行,尤其是在台灣的工會運動已日趨式微之際【註2】,但,無論如何,理監事會必須執行工會大會的決議,工頭與幹部們帶頭著手進行罷工的各項工作,首先,宣佈會員此後不用打卡出勤,而是每天早上8點來到會議地點集合簽到開會,至下午5點會議結束簽退後回家,不能出席的會員必須向工會請假,並安排晚上輪值人員,每日會員出席率平均高達91%,由於會員堅定的支持、勞工團體的聲援、學生團體的支援等,工會幹部有了支撐力,罷工一直進行到第21天,公司宣佈妥協,同意恢復原有薪資,會員們焦慮疲憊的面容終於露出了笑容。 21天裡沒上工,每天早上在集結現場坐著聽自己的工會幹部、聲援的工會幹部、勞工團體、學生團體報告、分析戰況進度並研擬策略,或發表自身的想法與看法,時而至地方主管機關、議會、勞委會、總統府陳情,或至總公司、董事長宅抗議,或包圍公司營運廠所或遊街控訴公司之不義行為予市民了解,這樣的罷工行動,似乎比每天出勤上工還令大家感覺疲憊,只因已被養成了每日上工、下工的慣性,那才是大家既熟悉也已適應的生活方式,再者,罷工的結果是否能夠達到訴求目的,都令大家感到焦慮,於是當資方宣布讓步的那一霎那,幹部及會員們露出的是疲憊的笑容,可說是大家終於放下心中那塊焦慮的石頭,終於可恢復原有的生活模式了。 2003年11月,這工會是台灣解嚴以來,經過21天的罷工,取得勝利且未倒下的第一個工會,在取得工會執政權的13年裡,逐一行使了工會三權的第一個自主性工會,在號稱為工運沙漠的台灣中部誕生了‧‧‧(欲知後續如何,且待下回分曉) 【註1】團體協約的法律位階高於勞基法,是工會為會員爭取高於勞基法的 勞動條件, 經與雇主簽署後,工會會員一體適用之勞動契約。 【註2】台灣的工會運動自1988年起風起雲湧,銳不可擋,勞委會門口經常 上演勞工抗爭的戲碼,敲鑼打鼓、埋鍋造飯、拉布條、喊口號均已 成為家常便飯,一年半後,1989年的五月,被稱為台灣工運火車頭 的遠東化纖工會經過15天的罷工行動,斷羽而歸,此後政府與企業 主即開始聯手打壓工會運動,祭出工運流氓、社運流氓來污名化工 會幹部及工運人士,之後的工會運動便開始走下坡,除了關廠歇業 勞工的抗爭外,很難得再見到工會的罷工抗爭行動。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