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24 16:18:47瀏覽106|回應0|推薦0 | |
在最近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會期中,中韓宣布完成自由貿易協議(FTA)「實質談判」,彷彿是個震撼彈,在台灣引起極大效應。經濟部警告國人,因為台灣與南韓產業在中國市場有超過七成以上重疊,韓國企業搶先一步拿到免關稅優惠後,未來3到5年,對台灣產業將造成多達6,500億元的產值衝擊,可能會影響90萬人就業。 事實上,協議生效到實施還需3到5年,而且佔中韓貿易量最大的電子業根本沒影響,因為南韓多數電子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關稅早就得到豁免;南韓被課高額關稅且數量龐大的面板,卻被中國擱置在談判之外。因此,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對台灣還不致有立即的威脅,惟台灣方面仍應把握時間急起直追。 隨著南韓完成與中國FTA的實質談判,再加上已經生效的其他FTA,韓國的FTA覆蓋率達62.6%,而台灣的FTA覆蓋率則僅有9.69%,遠遠落後於韓國,總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成為朝野互相指責的題材。藍營直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受阻,延宕了台灣與各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綠營則認為台灣與各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之所以不順利,是因為中共掣肘。 換言之,USCC的年度報告,對於這些年來台灣與其他國家簽不成FTA的理由,同時採納兩種看法。其實,這兩種看法並不互斥,而是兩個不同的原因。這份年度報告也再度被藍綠陣營各取所需,強調本身的立場是受肯定的;然而,也同時引用年度報告不利對方的部分,強調美國國會甚至國際間普遍不贊同對方立場。這就有誤導民眾之嫌了。 由於中國大陸始終不變的立場,就是「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兩岸之間的任何協議,絕不等同國際協議。觀諸「九二共識」,雖然是目前維繫兩岸關係的基礎,但陸方堅持「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的共識,我方則說「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的共識。陸方堅持「一中」,我方強調「各表」,但因戴著陸方可接受的「一中」帽子,在這種「建設性的模糊」下,從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以後,兩岸關係呈現空前未有的緩和,雙方的交流也在各個協議的架構下化暗為明,漸次開展。從兩岸和平的角度來看,這是應該肯定的發展。 然而,在國際間的任何場合,中國大陸絕不容許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模糊空間。台灣與其他國家的任何談判,即使是無關政治外交的經貿談判,在協議名稱上都不容許有任何混淆,因此台灣與新加坡、紐西蘭及推動中的台灣與歐盟擬簽協議,在名稱上分別是「台星經濟伙伴協定」(ASTEP)、「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及台灣歐盟「經濟合作協議」(ECA);雖然本質都是FTA,但是名稱不能叫「FTA」。因而美國國會的年度報告聲稱「中國繼續限制台灣在大多數國際組織的參與」,台灣與其他國家的FTA受阻,原因為「這些國家因中國反對而遲疑」,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至於服貿協議受阻使這些國家「懷疑台灣能否批准任何已諮商完成的自由貿易協定」,也不是無的放矢的一派胡言。任何國家都不希望自己一本正經地派員協商溝通、談判取捨耗費周章,一方面要捍衛己方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不使談判破局,一輪又一輪的談判終於大功告成,居然卡在對方的立法部門不得動彈。這對於任何國家而言,都是難以接受的情況。除非這些國家能體諒兩岸協議的特殊性,知道服貿卡關只是個案,否則台灣「能否批准任何已諮商完成的自由貿易協定」,未來必會是台灣與其他國家進行FTA談判的絆腳石。 正因如此,對於美國國會的這份年度報告,朝野雙方都不宜各取所需,自我滿足;更不宜認為這份報告是「刀切豆腐兩面光」,討好台灣朝野雙方。應知道以美國的立場無須如此,故而朝野雙方都要認清事實:在朝的藍營切切需要認清對岸從不認為兩岸是兄弟關係,而是父子關係,沒有老子同意,小子別想到鄰居家去說三道四;在野的綠營也要認清事實,兩岸協議的嚴格監督或服貿協議對產業的衝擊,若不能爭取國際間的認同,而只是一味攔阻,只會對台灣造成更大的傷害。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