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17 19:33:42瀏覽191|回應0|推薦0 | |
【聯合報╱社論】2014.11.17 人類花了十年的漫長追求,登上了 已被喻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的「一帶一路」計畫,陸上的「絲路經濟帶」從西安出發,沿河西走廊、穿過天山兩麓,途經中亞、西亞進入歐洲,繞道莫斯科、抵達大西洋岸的鹿特丹,以及地中海畔的威尼斯。「海上絲路」則取道麻 這或許非華府樂見,但北京APEC顯然是中國轉變其世界角色的分水嶺,無論是擬定亞太自貿區(FTAAP)路線圖、宣布絲路計畫、完成中韓自貿區談判、與美日領袖會談,北京有意將全球視角從西方調回東方,並昭示:中國就是東方的中心。 1947年的原版「馬歇爾計畫」,原名是「歐洲復興計畫」,在二次大戰後,美國用130億美元援助歐洲,確保歐洲作為抵擋共產主義蔓延的前驅,它與1944年布列敦森林會議敲定美元為世界儲備貨幣,並稱美國稱霸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中國版馬歇爾計畫」以上千億美元成立的「絲路基金」與「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輸出價廉質優的高鐵承造能力,替各國擘劃、布設網路、基建,「爭霸」的象徵廓然成形。 「一帶一路」更深的戰略意涵,其實是中國的「轉身」。太平洋一直被當成中國爭霸的唯一出口,受限西部是天山蔥嶺,東部是千里平疇,中國的門戶遂皆在海岸沿線,美國重返亞洲,意在冷戰的舊島鏈上再上幾道鎖,成犄角之勢,扼住咽喉。故而,「一帶一路」是雙重戰略的考慮,一則是經濟力的輸出,另一則是向西另開安全孔道。 後者海、陸分進,調轉歷史車頭,將成吉思汗、鄭和已湮沒於歷史的足跡,重新鑿成現代大道,是中國身軀的歷史翻轉;前者則意在以先進的造路與基建技術、雄厚的外匯存底與過剩的產能,將蒙古、土耳其、柬埔寨、寮國、緬甸、阿拉伯等經濟的灰暗陸塊,開闢為下一回合經濟成長新綠洲。取名「絲路」,不過是壓低眉眼刻意柔化其色彩;但看在鄰國眼中,這其實是激進的安全戰略。 但中共並未忘記面對太平洋,它提出了「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與「一帶一路」構成戰略雙翼。FTAAP意在吐納太平洋兩岸,消解美國以TPP的對抗姿態;雖是戰略雙翼,卻以經濟為表,降低其威脅感。若能按部就班推動,雙翼展開,幾可抱住大半個地球。 幾年前,世界高談G2,胡錦濤的班子卻自稱中國搆不上「老二」的分量;而這次北京APEC,習近平其實是在向世界昭告:中國決定坐上老二的位子,要改寫西方主導的政經規則。至此,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祖訓也就不再是不能逾越,中國要向世界顯示它的身影。 問題在,中國要如何將它的「大國夢」從渴欲推向實現,若僅憑這「一帶一路」的宏大想像,或者「鑿穿歐亞、聯通東西」的戰略藍圖,恐怕還是不夠的。做一個令人畏懼的大國,並不困難;但要做一個讓人尊重的大國,則不容易。中國大陸要串連歐亞,以其既有地理位置和經濟優勢,條件顯得闊綽有餘;然而,在它劇烈轉身的過程,會不會造成對亞洲鄰國的威脅,影響區域的均衡與安定,則是它必須審慎拿捏的事。 面對如此鉅大的權力變化圖像,台灣的世界想像也不能再停滯於後冷戰的思維,以為自己居於美國安全戰略的前緣,是島鏈不可割捨的關鍵地帶。冷酷的現實其實是:當「一帶一路」與FTAAP若推動並獲成功,而台灣拒絕融入其體系、又尋不著其他出路,屆時可能成為一個海上孤島。 「一帶一路」並不繞經台灣海峽,在FTAAP藍圖中,台灣則只是廣闊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因此,台灣的經濟戰略不能被三月學運的仇中思維所綁架,對應中國大陸的雙翼戰略思索,台灣的出路必須是挾翼而飛,而不是摔落洋中。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