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工商大社論-大陸經濟政策已從「調結構」轉為「全面寬鬆」
2014/11/07 17:57:25瀏覽58|回應0|推薦0

20141107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大陸《新華網》10月底發出的消息指出,剛剛結束的10月,包括雲南、甘肅、山東、江蘇、陝西、江西、貴州、四川等八個省級召開經濟會議,分析當地第三季的經濟情勢,並且對第四季度的經濟工作進行部署,新華社指稱:「綜合來看,各省普遍感覺到經濟下行壓力在繼續增大。」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作為經濟轉型的核心政策,不過由於今年全球經濟復甦的力道疲弱,尤其是房地產市場下沉壓力逐漸升高,大陸各省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區域型金融泡沫,從各省市的黨政會議中不斷發出警訊,「穩中有憂」成為普遍共識。整體觀察,國務院在各省市日益增強的經濟下行警訊中,已經具體調整經濟政策的方向,轉向「全面寬鬆」來紓解緊縮的壓力,刺激各省市尋找經濟復甦的機會。

  明顯的跡象是,人民銀行從9月開始具體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向,在「定向調整」的大原則下,不斷向銀行體系注入強力貨幣。與傳統的央行寬鬆政策不同之處是,人民銀行參採美日歐各主要央行運用新種貨幣工具的經驗,以再貸款、再貼現、短期流動性調節、抵押補充貸款,以及常備貸款融通(SLF)等作法,進行新種的組合式寬鬆政策。未經證實的媒體報導顯示,央行透過對大型國有銀行注入資金的操作模式,從9月至今已經灌注銀行體系超過5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寬鬆規模是金融海嘯以來最豐沛的一次。

  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陶冬也指出,2014年人民銀行的寬鬆政策,相關的措施,甚至比2009年金融危機那次政府出招放水還多,政策出台之頻密,在共和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大陸經濟政策的核心,當然就屬房地產政策最動見觀瞻。過去兩個月內,各主要城市的房地產政策出現180度的轉變,原本上半年有46個城市實施限購令,從9月開始大面向取消房地產限購令,各城市快速跟進的結果,到了10月底,僅剩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三亞五個城市還維持限購令。過去兩年雷厲風行的「打房」政策,已經告一段落了。

  人民銀行趨向寬鬆的態度,還有一個重要政策可以佐證。今年930,人民銀行推出房貸新政策,鼓勵銀行業發行房貸抵押證券,也就是美國式的MBS。人民銀行鼓勵銀行藉著MBS的發行與買賣,創造房貸市場的次級市場,釋放被房貸鎖住的銀行資金,新增的資金必然又會尋找新的放款標的,對於房地產市場挹注資金的效應將難以估算。這是央行直接支持房地產市場的具體例證。

  不只是人民銀行政策大轉向,國家發改委也踩足油門,加速推動基礎建設的進度。發改委近日公布,目前建造中的重大水利公共工程,總投資金額已經高達6千億元人民幣;發改委從10月以來,已經批准六個鐵路和五個機場的基礎建設項目,具體落實了人民幣2,500億元的投資。

  大陸銀行體系的信貸餘額,特別是新增貸款的規模,再度回復到十八大以前的快速增長水平。累計今年前九個月的銀行放款餘額,新增人民幣7.7兆元,剛剛公布的9月份新增放款餘額,也來到8,500億元人民幣的高水位,預估今年銀行新增放款餘額將再創下另一個10兆元的里程碑,釋出的資金遠超過歐美日三大央行量化寬鬆的規模。

  大陸政策轉向寬鬆,顯示國務院面對地方政府發出的警訊,必須保持快速調整的彈性。今年上半年各省都出現企業資金鏈緊張的癥兆,各大銀行因為不良資產穩步上升,對於民營企業,特別是競爭性高、利潤薄弱、風險相對偏高、產業景氣持續下滑的鋼鐵、水泥、製造等產業,不斷收縮銀根,最終迫使央行出手灌注市場資金。此外,河北邯鄲、四川成都、河南安陽等地也都爆發民營融資擔保公司集體破產事件,倒帳金額雖然僅區區數百億元人民幣,相對於銀行體系只是九牛一毛,但是因為涉及大量退休人員的存款,潛藏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也使得國務院不得不暫時放下緊縮政策,以確保各地資金流動安全無虞為要,避免金融事件擴大為社會安全事件。

  10月最後一天,日本央行理事會決定擴大量化寬鬆的規模,從每年50兆日圓暴增到80兆日圓,歐洲央行也正在啟動新一波量化寬鬆,加上大陸實質上已經展開2014年具有中國特色的量化寬鬆,全球主要央行正開啟又一輪的印鈔票比賽。長期而言,必然造成全球金融安定的巨大威脅,但是短期卻能緩解各國經濟下滑的緊縮壓力,這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先求眼前安定不得不然的抉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878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