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12 21:33:51瀏覽116|回應0|推薦0 | |
2015-01-12 02:20:13 經濟日報 香港特派員 李春
進入2015年之後,中國經濟界的第一場爭議是今年中國會否有通縮來襲。雖然中共領導層對經濟大勢已有看法,對政策方針已有結論,但這場爭議不僅可能影響宏觀調控的實施,更可能影響到李克強起草中的政府工作報告。 有無通縮的爭論,去年底預測今年經濟大勢時就已展開,近日爭議再起,是因大陸國家統計局9日公布去年兩項重要的價格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前一年上漲2.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1.9%。其中,CPI漲幅創5年來新低,PPI則是連續34個月下降。 CPI和PPI出現連創新低的表現,有人認為是好事,有人認為是大麻煩。說是好事的,是從消費角度去看,相信CPI低位運行,遠低於去年初設定的增長3.5%的預期價格管理目標,說明物價持續下行,這就為刺激人們消費創造了條件。 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下行狀態,說是「三駕馬車」均衡拉動,實際上進出口繼續乏力,投資則擔心後遺症縮手縮腳,真正指望的是民眾消費。 當然,PPI的下降,特別是12月較前一年同期下降3.3%,創下了27個月來最大單月跌幅,主因是國際油價暴跌的價格傳導,但這正好為中國企業降低生產成本、走向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認定是大麻煩的,就是相信這個數據意味著通縮已經不是夢中陰影,而是頭頂烏雲。 CPI創出2009年12月以來新低,PPI負增長持續時間之長為20年來之最,這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多輪經濟周期中並不多見。而這些指數的持續走低,預示著中國經濟開始進入通縮。 曾經在北京經濟界飯局中聽學者爭論,中共領導人究竟怕通膨還是通縮?主流意見說是怕通膨,當年趙紫陽就因「闖價格關」,出現通膨和搶購風潮而失勢。 但也有學者說,最可怕的還是通縮,因為通縮的物價持續下跌,抑制投資和生產,經濟陷入衰退,然後就有失業率走高,與通膨一樣,同樣有社會不穩的風險。 如果中共領導人真的更怕通縮,現實地看,今天出現通縮更加危險。那是因為中國經濟說是「新常態」,實則是「三期疊加」,即經濟增長的換檔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除經濟上的「三期疊加」外,還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面臨著中共從上到下的權力重整期,這權力重整說是肅貪引致也好,說是治理思路換檔帶來的也好,重整中必然帶出相應的政治阻滯效應。 從防通縮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理解,既然還在消化期,中國因何又有「7萬億」大投資、大上項目的舉動了,那是為啟動國內需求而來的動作。同理,我們也就理解到,中共領導層因何對那「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如此急切,是在疏浚產能過剩的出海口。當然,我們很快可以看到,大陸央行會用貨幣政策的新老工具來刺激經濟。 這些應對招式都是傳統手法。今天中國的通縮內外夾擊,成因多面,有效的方法還是靠改革來動手術,比如深層次的財稅體制改革,才能激活民眾的消費需求,才能帶出克制通縮的所謂「內生機制」。 特派員在現場/2015年經濟 充滿變數
2015-01-09 03:04:05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 賴錦宏
北京東直門外大街的工商銀行,營業大廳裡擠滿開戶理財的人,一旁的證券行更是人聲鼎沸,從去年底到今年的上漲行情,讓許多市民重回股市的懷抱,各家衛視紛紛開設股市分析節目;另一方面,房仲業萎縮,京郊房價下跌,兩種情境,讓2015經濟開局充滿變數和困惑。 從習李團隊發明「新常態」起,敏感的大陸經濟學者都預料到,未來五年、甚至十年,都是經濟往下走。為了調節構,經濟放緩可能引發的社會不安和經濟動盪,於是不斷教育民眾,從心理上要正視所謂「新常態」。 怎麼解讀,中共官方明明看壞經濟,股市卻突然狂飆?人行降準,貨幣進一步寬鬆,但五大銀行裡卻沒有錢,必須靠著調高20%的利率吸引存款,那錢到底去了哪兒? 股市突然爆發的榮景會對大陸經濟走向帶來新變數是必然的。因房地產庫存壓力很大,而房產是這些年民眾投資主要管道,吸住大量金錢。如果民眾大量拋房轉入股市,對房地產業必將帶來更大衝擊。2015年,大陸很需要一個應對房地產下滑的解決方案,這應該測算到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銀行抵押品價格和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幅度、以及對水泥鋼筋建材等行業的影響。 因為經濟下滑,北京人明顯感受到今年加薪少了,年會(尾牙)變得簡約,持續多年的工資水準上漲趨勢在今年可能會回調。這對一向強調社會穩定的大陸,可能會造成新的影響。 去年人民幣有兩度明顯下跌,而人行官員稱,即期匯率(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期間由1%擴大到2%,匯率波動區間會繼續擴大,需要做好準備。 可以預見,今年大陸房市將持續下滑,因經濟低迷、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近幾年大陸實行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因此今年的CPI很難走高,這既使貨幣寬鬆了,也為各種久拖不決的價格改革創造條件。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