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錦南-課綱爭議的背景困境
2014/03/16 18:11:48瀏覽375|回應0|推薦0

中國時報 王錦南 0316 04:10

教科書意識形態是國家體制的反映,其爭議、其焦慮、以及表現其焦慮的方式,又呈現這個國家體制的內容與格局,當然也呈現其朝野的質地。

據說有公民教師為了課綱微調,在課堂間表演撕掉教本以示抗議。他的理由是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此舉乃是因應教育部要求,回歸「中華文化傳統」云云。可恰恰相反,正因為他盡信了書裡的孟子說道,所以不如無書地撕去教本;此舉本身就是盡信了書,中了書毒,還身教給學生看。更費解的是,難道微調以前的教本,就值得盡信了嗎?從焚書到禁書到撕書,人們瞭然一種野蠻的政治文明;現眼的撕書秀,竟串聯起意外的歷史教育。

按說全球科技日新月異,但台灣的數理學科教本卻未必「與時俱進」,至少罕見公民為其面紅耳赤。去年12月初,世界經合組織(OECD)公布2012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報告,在6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萬名的同齡受測學生中,上海中學生在數學、閱讀與科學方面的能力位居全球第一,這是上海學生3年後再度獲得這項測試的第一名。

深陷殖民認知糾結

然而,大陸官媒以反省的心態自評:「我們不得不說,中國基礎教育的真實靈魂不是學習,而是競爭。……對全社會的青少年來說,考試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而是他們被迫很早就開始的真實人生拚殺。」這番評說,是不是在台灣也適用?遑論還有飄洋高唱《虎媽的戰歌》了。

誠如OECD報告所述:「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個人具備怎樣的知識,而是他們怎樣利用自己的知識。」然而,知識利用的條件,首在於知識的具備;具備怎樣的知識,一定程度地影響知識利用的方式和效能。

台灣爭擾不休的中學教科書課綱問題的焦點,不過就是台灣人文學科裡的中國含量。而中國含量的取捨輕重,是政治問題反映在教科書上。否則,作為教科書是沒有必要隨政黨「輪替」的。

在東亞,有兩樣教科書引起爭議。一是日本不斷透過修改人文教科書,表明他們尚無對殖民侵略歷史悔罪自新的能力與勇氣;另一個就是台灣人文教科書的爭持不下,表明在台灣的殖民遺留還沒處理得當。而正是日台這對前宗主國和前殖民地的當局,對於殖民歷史的不當詮釋,使其內部民眾深陷殖民合理化與否的認知糾結。

分歧的教科書問題,牽涉到日、台的國家困境。日本自認因戰敗被美國改造為「不正常國家」;台灣則美國公開說「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同病相憐,只好在教科書下手,配合其政治需要而做好民眾的思想動員。問題是,基於政治困境與歷史悲情的人文教科書,會培養心態健康、視野正常的國民嗎?能適應今後的全球發展趨勢嗎?

某副教授發文批評馬政府微調課綱:「是在為自己目前的中國政策辯護、在為未來的中國政策鋪路。」「要台灣人民……接受一個沒有人權的北京政權作為台灣依賴的對象。把國民黨現在執政的所有問題,簡化為中國問題,再利用教育來美化中國。」問題是:「美化中國」對馬政府有什麼好處?不怕引發「中華民國合法性焦慮」?反之,抽離台灣教科書裡的中國含量,就能讓台灣學子改變世界的政經格局?就能重返美日台三角貿易的當年?

僵局不解師生受害

說到底,教科書是打造國民意識的重要手段,舉世皆然。但若只能在教科書上鬧些雞零狗碎,卻對內外局勢變遷文風不動,則又反映這體制上下的共同困境與悲哀。換言之,台灣內外的政治僵局未解之前,教科書爭議這種茶壺裡風暴,仍會持續摧折台灣的師生。(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176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