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大觀園】驚夢四百年─牡丹亭的還魂與再生
2011/01/13 14:23:21瀏覽594|回應0|推薦1

驚夢四百年─牡丹亭的還魂與再生


崑曲,對芳華正茂的高中學子來講,大概是既遙遠又模糊的印象吧!要你多看一眼杜麗娘,你可能寧願去看《暮光之城》裡的貝拉。同樣人鬼殊途,愛得死去活來的故事,為何傳統經典的精華,無法得到你熾熱的關注?緣此之故,《牡丹亭》從滄桑裡走了出來,匯聚能量,還魂再生!本篇做了簡單的整理,期望能再拉近一點點,你與這朵至美牡丹的距離。

BRAVO!隨堂測驗 【答案就在本文中喔】
在閱讀文章前,請讀者不妨自我挑戰一下,試試能否答出下列的問題吧:
1 原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作者各是何人?
2 崑曲,是中國「百戲之祖」。它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世界同類文化遺產之冠。崑曲能流傳四百年,有哪些重要的人物或團體,其功不可沒?
撰文/倪心平

為什麼是《牡丹亭》?

2001 年 5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世界遴選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來自中國的傳統戲曲─崑曲,以最高票在同類文化遺產中拔得頭籌!希臘的神話悲劇、義大利的歌劇、俄國的芭蕾舞劇、日本的能劇、英國的莎翁舞臺劇⋯⋯這些偉大民族所孕育出的精緻表演藝術一一靠邊站,桂冠就這樣在全球矚目下高戴在崑曲的頭上了。

崑曲,是中國「百戲之祖」,乃為最古老、文學性最高、又能歌能舞的傳統文化,許多劇種都從崑曲吸收了養分。換句話說,崑曲的乳汁,哺育了眾多的地方戲曲。這也是它能從三百多種中國戲曲中脫穎而出,參加人類文化遺產評選的主因。

《牡丹亭》是四百多年來,崑曲表演者必演的劇目之一。最優秀的伶人因《牡丹亭》而大放異彩;《牡丹亭》在崑曲興衰階段所扮演的角色極為關鍵,幾乎與崑曲劃上等號。要讓古老的崑曲煥發青春,永不謝幕,必然要透過《牡丹亭》來與眾生相遇!現在我們就依時間的軸線,來看看這演繹著全人類永恆經典的《牡丹亭》,是如何被用力地守護、傳承著吧!

向時間挑戰,湯顯祖的《牡丹亭》

古代女子,除了歌姬之外,根本沒有愛情。她們只能幻想,所謂的「傷春」,多半是懷著種種幻想憧憬,卻不能實現的情況下造成的。十六世紀末,棄官返鄉的湯顯祖,看透了那些微妙又強烈的渴盼,混合著歲月虛度、青春逝去的感傷,寫下集中國古代女子傷春之極致的《牡丹亭》,崑曲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為什麼湯顯祖能如此精準地抓住女子幽微敏感的內心,又敢於向時間挑戰,讓真情衝破生死的界線?這可能是因為他一生徘徊在儒、釋、道三者之間,又深知情之三昧註1的緣故。「如麗娘者,乃可謂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一句話,概括了湯顯祖「情的哲學」。

話說湯顯祖在創作此劇時,一度失蹤,家人遍尋不著,最終在後院廢柴堆上,發現了哭得涕泗縱橫的湯顯祖。追問緣由,原來是他寫到「賞春香還是舊羅裙」所致─春香陪同老夫人到後院,奠祭死去三年的杜麗娘,春香低頭看見自己繫的羅裙,恰是麗娘生前穿過的,睹物思人、物在人亡,於是劇裡的春香痛哭失聲,現實裡的湯顯祖也為青春和生命消逝之不可挽回,感傷得難以自持。小小故事體現出湯顯祖的至情,世上能夠打敗時間的,唯「情」而已。

京皮自崑骨來,梅蘭芳的《牡丹亭》

梅蘭芳,是民初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將中國京劇推向世界舞臺,梅蘭芳無疑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京劇翹楚,其戲劇根柢卻源於崑曲,可能就不是那麼被世人所了解了。

梅蘭芳祖上四代,均善於崑曲。十一歲首次登臺,演的就是崑曲《長生殿‧鵲橋密誓》裡的織女。民國初年,梅蘭芳已是京劇名角,卻眼看著崑曲在北京漸被京劇取代。他驚覺到,若崑曲就此江河日下,必然是中國戲劇的損失!為了力挽狂瀾,他主動要求唱崑曲,期望藉著一己之力拉回觀眾。於是,他一口氣精學了三十幾齣崑曲,其中的重頭戲就是《遊園驚夢》。

多虧梅蘭芳,把這幽深豔異、出生入死的愛情故事延續了下來,而且恰恰好,影響到了一個關鍵人物─白先勇!

追求美與情,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

「激起年輕觀眾對美的嚮往與熱情!」這是白先勇不畏萬難,執意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最大原因。

1945 年對日抗戰勝利後,梅蘭芳重登舞臺演出《遊園驚夢》。當時,年方十歲的白先勇前往觀賞。小小年紀自然看不太懂,可是當〈皂羅袍〉註2:「原來奼紫嫣紅開遍⋯⋯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段音樂的笛聲響起時,這個敏感小孩的心靈被觸動了。那美好、淒涼、又華麗的樂聲,就此深深刻在白先勇的腦海中,與他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二十年後,〈遊園驚夢〉成為白先勇小說集《臺北人》中的一篇耀眼之作。內容描述崑曲名伶藍田玉一生的命運,用個人的愛情故事,反映大時代的滄桑。白先勇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校園裡寫下這則故事時,也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開展的時候。他看到西方記者拍的紀錄片,千百年文化在紅衛兵「破四舊」的榔槌敲擊下,紛飛碎裂,四散瓦解⋯⋯崑曲從此在中國土地上被禁演了十年。

大規模的文明毀敗, 帶給白先勇無以名狀的衝擊。憂心崑曲就此淪亡的焦慮, 更時刻纏繞在他心頭。如此又過了將近二十年, 他終於將小說中的〈遊園驚夢〉改編成舞臺劇,1982 年在國父紀念館演出了十二場。但這還不夠!因為舞臺劇表演的不是杜麗娘,不是純粹的崑曲!於是,青春版《牡丹亭》在 2004 年誕生了。白先勇幾乎用上了一輩子的時間,來延續正宗崑曲的香火!

青春版《牡丹亭》將湯顯祖的五十五折戲,改編成二十七折( 分上、中、下三本, 各九折),用兩位年輕主角來傳達「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三個層次,並凸顯「情」這一股撼動天地的救贖力量。有人問:「《牡丹亭》中這種極端浪漫的愛情,對 E 世代青年還有吸引力嗎?」白先勇答:「E 世代的青年也是人,凡是人的心中,總潛睡著一則『愛情神話』,等待喚醒而已。」

事實證明,青春版《牡丹亭》不僅將絕美的崑曲帶入了二十一世紀,更喚醒了海內外,甚至歐美地區無數的年輕靈魂。在國內,有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以及蘭庭崑劇團的創新傳承;在國外,此劇於柏克萊上演的同時,該校便舉辦了國際研討會,且音樂系和東方語文學系合開了崑曲課,一下子好多學生報名修課。在加州上演時,市長甚至當場宣布該週為「牡丹亭週」。這可說是繼 1929 年梅蘭芳到美國之後,中國傳統戲曲美學影響西方最強烈的一次!

白先勇說, 他之所以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是因為此劇的兩股巨大能量─美與情,皆有淨化人心的功效。每當表演結束,年輕觀眾湧到臺前來,熱烈表達他們的喜愛,彷彿在那幾個鐘頭內,已參加了一次文化洗禮,感受到自己精神的昇華。這麼一個洗滌人生的重要經典,怎能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挖掘它、保護它、發揚它呢?

跨領域對話,芭蕾舞劇的《牡丹亭》

正因《牡丹亭》如此經典,藝術家便思索著:是不是有另一種方式,把這千古絕唱帶進不同的藝術領域?

2007 年 9 月,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芭蕾舞劇《牡丹亭》。以起源於歐洲的芭蕾舞表演藝術,結合崑曲的念白註3,再搭配原著「劇詩」的字幕投影,宛如一部實驗電影般,將各種藝術語彙穿梭融合,跨界創作了一齣別開生面的《牡丹亭》。

在這跨領域的表演裡,配樂是以鋼琴、小提琴和國樂交互運用穿插;服裝則以「硬鞋」結合「水袖」,踩踏出足具民族風韻的文化記憶;劇情更是以三位舞者來飾演不同層次的杜麗娘─著傳統服飾者代表百年孤寂的「超我」註4,白衣舞者是杜麗娘真身「自我」,紅衣舞者代表跳蕩青春欲望的「本我」,三位一體,在不同的空間各說各話、自怨自艾;禁錮與解放、繁縟與簡約、復古與超現實,在同一個場景彌合融洽。

值得一提的是,此劇處處暗合西方藝術元素,串連得既巧妙又富深意:如〈驚夢〉一節,開場「奼紫嫣紅開遍」音樂,直接引用德布西《牧神的午後》,把牧神對水澤仙女欲迎還拒,又如水仙花一般顧影自憐的懶洋洋音符,鋪排在杜麗娘念唱「困春心,遊賞倦⋯⋯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的心緒上,十足貼切。又如〈寫真〉一節,運用希臘現代舞《美狄亞》註5的表現手法─本我的杜麗娘在鏡中發現,繁複包裹下的自己不過也是個渴望情愛的普通女性;而超我的杜麗娘,則恬淡地卸下層層華服,在重鼓敲擊中回復她的潔美本質。

藝術的終極追求,不外乎一個「美」字。於是,在以「美」為基調的《牡丹亭》裡,融東西方藝術精髓於一爐,自然而不突兀,達到了新人耳目的斐然成就。

探女性自覺,蘭庭劇場版的《牡丹亭》

另外還有一個團體,同樣從女性內心的萌動入手,解構重組《牡丹亭》的美麗情思,打造了臺灣崑曲新美學,那就是─蘭庭崑劇團。

因為加入了現代女子的角色,在避免「現代化」語言與古典氛圍扞格不入的前提下,劇團塑造了一位質地古典幽微的現代女子,她嚮往愛情,喜愛閱讀古典文學,是杜麗娘的知音。這名現代女子具有多重身分與作用:是讀者、引戲者、評論者、入夢者、尋夢者,同時也是杜麗娘的投影,有時更是侍女春香的化身。藉由這樣繁複的意象轉換,一層層往女
性自我意識深掘:當那些封建時代的限制在今日完全消失時,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愛情?

以上種種設計,無非是期待觀眾走入劇中,於觀戲的同時,設身處地的感知、提問、追索、漫遊,在時空幻化交錯間,投射自我心事,直至劇終走出劇院,還能夠把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愛情,再細細咀嚼、玩味下去。

經典的傳承,還要依賴你!

傳說四百年前《牡丹亭》甫問世,便有婁江十七歲的俞二娘,讀罷此劇,自傷身世,斷腸而死;杭州女伶商小玲演出《尋夢》,淚隨聲下,悲慟氣絕於舞臺;內江某女子,傾慕湯顯祖之才,想嫁給他,卻因遭高齡的湯顯祖婉拒,憤而投河自盡;甚至連曹雪芹筆下《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也在偶然聽見《牡丹亭》唱詞時,心動神搖、不能自已。顯見湯顯祖的至情與落寞,雖聲出如絲,卻能裂石穿雲。這巨大的感染力,持續地牽動著一代代華人的情思。

而今我們看到還魂在二十一世紀舞臺上的《牡丹亭》, 成了一條貫穿四百年的審美纜索,在現代煙塵滾滾的忙碌生活中,被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被挖空心思地創新著⋯⋯然而僅僅依賴文化界人士的努力,有誰敢預言這朵瑰麗華美的牡丹,還能綻放多久?

杜麗娘隨春香走入後花園時,才十六歲!這不就是小高一的年紀嗎? 課本裡的注釋讀
熟了,考卷上的答案寫對了,然而,你能不能在同樣的年紀裡,體會四百年前一個深閨女子的心思?並且願意多用一點心,主動去接觸這精緻又脆薄的文化?「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但願本文能讓年輕的你,對崑曲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只要它不再讓你感到那樣遙遠陌生,便也算筆者為這朵牡丹,挹注了一捧傳承之水。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479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