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焦點讀享店】透過好故事認識咱的土地 臺灣史地好親切
2011/01/06 10:08:18瀏覽309|回應0|推薦1
臺灣位於東亞經貿、交通的樞紐,自古以來就是各國爭相奪取之地,數百年來歷經不同政權的統治,遂而交織成一部有血有淚、波瀾壯闊的海島歷史,加上多變的氣候和地形,孕育出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色。當然,以臺灣史地為背景的小說和電影也不少,這些故事裡的人、事、物,精彩上演一幕幕真實的過往,可說是了解臺灣史地的最佳媒介!
撰文/蕭仁豪

透過小說&電影,展開臺灣史地的探索

小說和電影裡的時空背景,可以說是現實生活中歷史與地理的縮影,透過故事情節的呈現,更能彰顯出史地對人們的影響和關聯。本文根據臺灣不同政權的統治時期,各選出一篇小說或電影作品來介紹,同學們不妨趁閒暇之餘找來看看,順便重新認識一下這片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喔!


從鄭氏王朝看海權時代的臺灣

◎漢人再臺首次建立的政權

自十五世紀末新大陸及新航線陸續發現後,歐洲人紛紛東來尋找海外貿易據點,臺灣因位居東亞海路要衝,成為歐洲各國競相占領的地區。十七世紀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占領臺南和淡水地區,各自建立政權並致力發展商業貿易,使臺灣成為東亞大陸、日本、南洋三地間的國際貿易轉運站。

另一方面,中國時值滿清入關,部分明朝宗室後裔在華南建立政權與清朝對抗,這使得鄭成功在北伐失敗後,決定尋找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據點,藉以生聚養兵,謀求中興明室。1661 年,鄭成功率軍自金門出發,從鹿耳門登陸臺灣,先後攻下普羅民遮城和熱蘭遮城,終在 1662 年與荷蘭協議,結束荷蘭人在臺的統治,成立漢人在臺灣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在臺經營,功不可沒

鄭氏建立政權之後,隨即進行改革,在行政區劃方面,將赤崁地區改為東都明京,此後便以「東都」泛稱全臺;將「普羅民遮城」改稱「承天府」,「熱蘭遮城」改稱「安平鎮」,並將赤崁以北的地區劃為「天興縣」,以南的地區劃為「萬年縣」;在澎湖設置「安撫司」,還屯戍重兵作為防衛之用。鄭經時期則將「東都」改為「東寧」,提升「縣」的層級為「州」,另外增設南北兩路安撫司,負責處理原住民的事務。

在開墾土地方面,由於鄭成功入臺之時,隨行的軍士及眷口約三萬多人,如何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糧食不足的問題呢?答案是開墾土地以增加糧食。政府開始實行「寓兵於農」的軍屯政策,也就是讓軍隊投入拓墾田地和生產糧食的行列;為了增加勞動力,政府更招納中國東南沿海的民眾,吸引他們前來臺灣開墾。在積極的鼓勵和督促之下,明鄭時期臺灣土地拓墾三萬餘甲,面積達荷據時期的三倍之多呢!

在推行文教方面,鄭氏廣設學校,延聘優秀教師教導孩童,藉此培養國家公務員;用免除徭役的優惠,鼓勵原住民兒童讀書;比照中國傳統制度舉辦科舉,以拔擢優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臺灣首座的臺南孔廟,便是鄭經在陳永華的建議之下,於 1665 年所建立的,臺南孔廟「全臺首學」的美名即因此而來。而臺灣也在鄭氏經營之下,有了初期的開墾與發展。

牡丹社事件中的臺灣原住民
鄭氏王朝雖然有所建設,但傳到鄭克塽的時候,卻因為政策失當、賦稅繁重、再加上政策引起原住民不滿、以及鄭氏王朝未能認清局勢,甚至內部不合等種種因素,而出現危機。1683 年,施琅向康熙請求領兵攻臺,在澎湖大敗鄭氏軍隊,鄭克塽迫於情勢只好向清廷投降,臺灣自此進入了清領時期。

然而,清廷治理臺灣的初期態度非常消極,為了防止臺灣再次成為賊盜的巢穴和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政府頒布了《渡臺禁令》,對移民來臺設下諸多限制;實施「班兵制」,規定前往臺灣赴任的官吏任期為三年,期滿立即調回中國;禁止漢人進入番地與原住民通婚,也不准臺灣地區建築城垣、民間私製鐵器。這一連串的政策,大大阻礙了臺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直到 1875 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清廷才驚覺臺灣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治臺。

◎牡丹社事件

1871 年,琉球宮古島居民坐船前往琉球國納貢,回航時遭遇暴風雨而漂流到臺灣南部,船員上岸後誤闖牡丹社,隨即遭排灣族原住民殺害,造成五十四人死亡的慘劇。日本政府得知後便以此事向清廷興師問罪,沒想到清廷卻以「生番為化外之民」為由推卸責任,使得日本政府懷恨在心,埋下日本人後來出兵臺灣的伏筆。

1874 年,日本朝野幾經討論後,決定出兵攻打臺灣以嚴懲原住民,日軍從琅嶠地區登陸,與恆春半島上的原住民激戰數月,牡丹社原住民雖然迫於日軍優勢武力而投降,但日軍也因水土不服而傷亡不少,加上日本國內此時並無大規模對外征戰的能力,在美國公使威妥瑪的調停下,中國與日本雙方最後在北京訂立專約以息事寧人。

在中日《北京專約》中,清廷被迫承認日本出兵攻臺屬於「保民義舉」,此舉等於承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地,中國與琉球間的藩屬關係隨即宣告中止。此外,朝廷還必須賠款五十萬兩,以撫卹日本遇害的人民,並補償日本在琅嶠地區所修道路的費用,可謂損失慘重。經歷此次事件後,清廷終於意識到臺灣海防地位的重要,開始積極經營臺灣。

◎臺灣的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於馬來人,約五、六千年前由中國華南或東南亞地區遷移至臺灣。南島語族可說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東起太平洋上的復活島,西至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南至紐西蘭,北到臺灣,都有他們的蹤影呢!

臺灣原住民可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前者大多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漢人移民來臺後,與漢人接觸密切,加上互相通婚,平埔族人逐漸融入漢人系統中,現多已失去原有語言和習俗;後者多居住於中央山脈及東海岸一帶,漢化較淺,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

慘烈抗日的臺灣民主國
◎為救孤島之危:臺灣民主國與抗日活動

1984 年,中國與日本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爆發甲午戰爭,兩軍大戰近九個月,最後中國北洋鑑隊全面潰敗,清廷只好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息戰。日本覬覦臺灣已久,正好利用此次機會要求割讓臺灣、澎湖兩地,中國迫於無奈,只能答應。

消息傳回臺灣之後,引起一陣軒然大波,部分臺灣官員反對割讓,與地方士紳共同合作,於 1895 年 5 月 25 日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並推舉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制定「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建號「永清」,展開抗日行動。

不料日軍於 5 月 29 日登陸臺灣北部,6 月 3 日就攻陷基隆,唐景崧和丘逢甲等人竟先後逃至中國大陸,臺灣地區的人民只好改立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繼續奮勇抗日,之後的三個月內,義軍和日軍發生大小戰役,史稱「乙未戰爭」。10 月下旬,日軍攻下臺南,劉永福也跟著棄守而內渡中國大陸,臺灣終於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英勇的吳湯興

吳湯興別號紹文,苗栗銅鑼灣人,祖籍廣東省,其祖先為早期渡臺至苗栗銅鑼灣開墾的先民。他曾經考取秀才,亦學習武藝,以仗義行俠聞名於鄉里。

1895 年,清廷割讓臺灣、澎湖兩地給日本,臺灣地區的官員和士紳在四處奔走、尋求列強援助無效後,自行成立臺灣民主國,各地人民也起兵響應。吳湯興無法接受臺灣淪為日本統治的事實,也走上武裝抗日之路,他獲得唐景崧的支持,開始招募義勇之士,組成民兵對抗日軍。

5 月 29 日,日軍登陸澳底,乙未戰爭正式展開。6 月中旬,臺北城被日軍攻陷,吳湯興領軍與姜紹祖等義軍共同北上支援,雖然軍力武器不及日軍精良,但吳湯興懷著過人的毅力和勇氣,以游擊戰的方式屢敗日軍,成功拖延阻擾其繼續南下,使得日軍相當苦惱。
7 月上旬,義軍計畫保住新竹城池,與日軍反覆爭奪城外的十八尖山,最後仍不敵日軍,被其攻下新竹並順勢南下;8 月中旬,義軍與日軍苦戰於苗栗地區,由於該地沒有城池,不易防守,吳湯興等人於是退入彰化山區,與日軍繼續奮戰; 8 月 28 日,日軍全力突襲八卦山,義軍折兵損將,多人戰死,吳湯興率隊上山接應,於日軍熾烈砲火下往來指揮,奮勇殺敵,最後卻不幸中砲陣亡。

彰化會戰為抗日中最關鍵的戰役,義軍在此戰中死傷慘重,元氣大傷;加上吳湯興死後大大影響義軍士氣,兩個月後臺南即遭日軍攻陷,臺灣在經過慘烈的抗日行動之後,終究還是落入日人之手,進入了日治時期。

臺灣歷史的傷口:二二八事件
1943 年,中、美、英三國領袖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於開羅會議後共同宣示:戰後臺灣、澎湖應歸還中華民國,臺灣戰後歸屬問題自此得到國際的認同。1945 年 10 月 25 日,當時擔任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的陳儀,與相關軍政人員在臺北舉行中國戰區臺灣
省受降典禮,由末任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簽下降書,臺灣結束日治時期,進入中華民國統治時期。
◎難以言喻的不安與恐懼:白色恐怖時期(1949∼1987 年)

遷臺後的國民政府依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建立了威權獨裁、以黨治國、整肅異己的「反共戡亂體制」。反共戡亂體制必須透過嚴密的情治特務系統來推行,如國安局、警備總部、調查局、軍情局等機構,負責搜捕「匪諜」,以防中共的滲透顛覆,但「肅清匪諜」往往成為有心人士整肅異己、翦除異議分子的工具。

在沒有明確的法律授權和不公開的司法審訊下,被屈打成招者比比皆是,許多無辜者蒙受冤獄,甚至遭到濫捕濫殺。層出不窮的無故失蹤和冤獄事件,使人們完全失去實際參與政治的權利和勇氣,對各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都不敢提出抗議,只能保持沉默以求明哲保身。自民國 40 年代起籠罩臺灣的白色恐怖陰霾,直到蔣經國主政末期解除戒嚴後,才逐漸散去。

◎真正的自由:臺灣民主發展

1949 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臺灣進入威權統治時期,其後經歷動員戡亂、戒嚴、黨國統治等時期,人民始終無法成為國家的主人,實現民主的目標。

1950 年代,臺灣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政治改革,如雷震主導的《自由中國》雜誌,要求成立反對黨,反對蔣介石總統第三度連任;1960 年代,彭明敏教授與學生共同起草《臺灣人自救運動宣言》,提出「一中一臺」、重新制憲等主張;1970 年代,美麗島事件爆發,黨外人士繼續透過選舉和宣傳,延續民主運動聲勢;1980 年代,民主進步黨成立,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報禁;直到 1996 第一次總統民選,臺灣的民主之路雖然充滿荊棘和障礙,一路走來崎嶇坎坷,所幸最終能夠開花結果,使臺灣真正成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國家。

一起來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與風貌吧!

藉由小說和電影的呈現,我們彷彿可以置身臺灣歷史與地理中,感受不同時代人民所遭受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透過一次次的回顧和省思,找出未來發展的脈絡與契機。除了本文提及的小說和電影,還有許多文學作品與影劇節目與臺灣史地有關,文後特別附上推薦清單,同學們若有興趣,不妨多多涉獵觀賞,保證可以輕鬆增進對臺灣史地的了解喔!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4768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