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靡」字本身有浪費、腐敗、順勢倒下、沒有、奢侈、華麗美好等義,如靡民之
財、靡爛、所向批靡、鉅細靡遺、奢靡、靡衣玉食。題目中「靡然從公」的「靡」是指一面倒、跟隨順從的意思;A 選項的「靡」是指華麗美好,形容華美的衣物和豐盛的食物;B 選項的「靡」是指奢侈,形容揮霍浪費,不知節儉;C 選項的「靡」是指沒有,形容毫無遺漏;D 選項的「靡」是指紛紛學習、跟隨,和題目的「靡」字意義相近,因此這題答案要選 D。總之,字義隨著前後文語意不同而作改變,跟當句的語境有密切的關係,唯有察看前後文意,才能找出正確的字義。
背誦古文,利用諧音圖像幫助記憶
大部分的同學都不喜歡背誦古文,覺得這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那些之乎者也念起來既無趣又難懂,記了上句就漏了下句,背了前段就忘了後段,實在很難完整背出一篇文章。
在這裡和同學分享一個背誦古文的訣竅─諧音圖像記憶法。什麼是諧音圖像記憶法?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文字的諧音畫出圖像幫助記憶,使你一看到圖像,能立刻聯想出對應的字句,把原本死板沉悶的文章,變成活潑有趣的圖畫。以下舉陶淵明〈桃花源記〉第一段為例,示範如何利用諧音圖像來幫助記憶。
如下圖所示,圖 1 有位手拿武器的人,代表他是「武」陵人;其手上抓著魚,代表他以捕魚為業;他站在圓圈中,圓圈上寫了個晉字,代表晉圓中,合起來即為 1 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之意。
接著圖 2 畫了一個圓中的行字在溪流旁,代表緣溪行;底下寫了遠、近兩字,代表忘路之遠近,合起來即為 2 句「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之意。
圖 3 畫了一棵桃樹,上面有風呼呼的吹拂,代表呼逢桃花林;還畫了許多樹木在溪流的兩岸,中間各距 100 步,代表夾岸樹百步;中間再寫上被打叉的雜字,代表中無雜,合起來即為 3 句「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之意。
圖
圖 5 畫了一個臉上寫著漁字的人,拖著一把「椅子」,代表漁人異之(諧音);而行字再次出現,且畫上前進的箭頭,代表復前行;還畫了一面寫著窮字的旗子在淋雨,代表「窮旗淋」,合起來即為 5 句「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之意。
圖 6 承上圖,畫出被雨「淋」的溪水的盡頭是一個「源」字,代表「林盡水源」;又畫了一座山,代表一山,合起來即為 6 句「林盡水源,便得一山」之意。7 畫出山中出現小洞口,代表山有小口;洞口還透出光線,代表口有光;另外畫了一艘船,上面有「蛇」,代表「舍」船(諧音);接著畫了一個入字進去洞口,代表口入,合起來即為 7 句「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之意。
圖
透過圖像的呈現,自然能夠藉由聯想輕鬆背出相關字句,是不是比逐字逐句的呆板記憶更加有趣呢?不過要特別提醒同學,諧音圖像只是為求方便的一種記憶技巧,並不能當作研讀、背誦古文的主要方式,原文中正確的字型、字義和解釋,還是必須了解清楚,才不會背下了整篇文章,卻不曉得它真正的涵義為何,反倒失去背誦古文的意義。
而文言文也不一定要和無趣、乏味畫上等號,只要多多接觸並深入了解,同學就會發現,文言文比白話文更加簡明扼要,用少數幾個字就能囊括豐富的內容,具有以簡化繁的特性;此外,文言文也比白話文更具音律美感,念起來整齊對襯,如〈桃花源記〉中第一段,內容多三字或四字接連出現,如「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便舍船,從口入」等,背誦時只要多念幾次,便能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