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春新世界】好成積=好科系=好成就?
2010/09/07 09:39:35瀏覽322|回應0|推薦2
教育觀察作家/李偉文

從安藤忠雄的故事說起

安藤忠雄是日本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這幾年他曾經到臺灣來演講,聽講的人不是建築師就是藝術工 作者,而這幾萬名專業人士,在小巨蛋體育場,擠著聽他的演講,好像熱門搖滾巨星開演唱會一般,可見 得他的地位是如何受人尊敬了。

不過,談到他的最高學歷,恐怕會跌破大家眼鏡,安藤忠雄畢業於日本野雞高職的電工科,之後也沒再升學,接著開始打工賺錢,甚至當過職業拳擊手。但他從小就非常喜歡欣賞建築物,對於光影與設計結構非常著迷,因此工作之餘,都在充實相關知識,甚至想盡辦法到世界各國旅行,去觀摩各種偉大的建築物,因為他對建築的熱情,能支持他
面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努力,安藤忠雄終於在 1995 年獲頒普立
茲克建築獎註,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與熱情,縱使沒有相關學歷,還是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發光發熱。

生活在臺灣的我們,從小就被師長耳提面命:「好好認真讀書,考到好成績,才有機會考上好學 校,讀好學校、好科系,才能找好工作,這是為你的將來鋪路。」所以,我們會以為一輩子的幸福快樂,全繫於學測或指考成績,因此,我們花費所有時間,只為了考上人人眼中的「理想志願」。

不同於臺灣的必修課

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於考試的想法卻與我們不一樣,對他們而言,並不是所有升學的人都參加同一種測驗,然後看成績分發來決定入學與否。學生們在決定了科系後,接著各自申請學校,其中並沒有統一的入學標準。甚至在荷蘭這種競爭力與教育指標名列前茅的國家,他們的中學畢業生想上大學,毋須參考任何成績,而是抽籤決定。即便想讀醫學院當醫生,也一樣如此。

而你可知道,其他國家的中學生在學些什麼呢?其實很多地方的高中生們,必修科目並非我們熟悉的「國英數」,像歐洲的中學生會去修邏輯學,也就是哲學;至於鄰近的新加坡,則規定每個中學生畢業之前,必須讀完《紅樓夢》原著一至四十回──這本書是進入華人傳統文化與人情世故非常好的讀本,我相信即使是號稱飽受中華文化薰陶的臺灣人,看過《紅樓夢》原著的也絕非多數,所以我不得不佩服新加坡政府,能有將《紅樓夢》列為必修的勇氣。

適應未來,需要學習哪些科目?

我想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也不相信能夠建構出一套舉世通用的最佳課程,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責任外包給學校或補習班,因為學校的課程基於可以量化或檢視的要求,所以勢必會趨向具體的知識,但是我們其實也清楚,在這個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遷迅速,各種學門、產業,往往三、五年之後,就完全被淘汰了,未來社會的產業或存在的職業或許還沒有出現,我們如何學習呢?

各國在安排基礎教育課程時,都和臺灣一樣,是經過許多專家的討論才定案執行,同時也不斷因應時代變遷而調整,但是不管訂出多少宏偉的目標或檢驗標準,無非是希望每個學生有能力適應未來的世界,並且具備主動、積極,與熱情的態度,去面對種種不確定且快速變遷的世界。

因此能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高度的韌性、對挫折的容忍度,甚至是樂觀積極的態度,這些兼具「能力」與「態度」的素養,才是我們學習與成長歷程真正必修的科目。

知識,只是交換的工具

念書絕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增加自身能力的方法之一,我們也可以說念書是一種工具,為什麼呢?這得從「交換」的概念說起,在現代的生活中,人必須靠別人提供許多東西,來換得自在舒適的生活。不管是你吃的食物、看的書、甚至是「看醫生」這種服務,都是別人所提供,而我們必須拿東西跟別人「交換」,才能獲得食衣住行育樂等必需品。這種「交換」的過程,就是用雙方都認為適當的份量,來交換對方擁有的物品中自己想要的。

通常,我們都習慣用「錢」來當作衡量的標準,但是並非一切只能用錢交易,以物易物,或用抽象的價值來交換物品,也都有可能。一般而言,我們到公司上班,就是拿自己的勞動力和時間,來交換「金錢」和「安定」,當然,你付出的成本跟獲得的金錢,要以雙方認可的份量為基礎才行。

因此,念書是為了擁有更多能力,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時,可以有比較多的選擇。我想你現在應該可以體會,相較於高中畢業就進入社會工作的人,大學畢業生的工作選擇範圍大得多。換句話說,學習的目的在於增加自己的能力,讓我們被別人需要,也就是我們用自身的能力來貢獻社會,幫助別人,來跟別人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由此可知,課本裡的知識,只是許多「能力」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化競爭以及知識產出迅速的時代裡,大學所學的任何知識,恐怕才畢業就立刻汰舊換新了,甚至未來在職業場上謀生所需的工具或技能,可能現在都還沒有出現,顯然我們沒有辦法「學」現在還「不存在」的東西,因此「學習」其實不該只是在做「個別知識」的背誦工作,而應調整為「基本能力」的養成。

在知識取得簡單以及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早已不再是力量,知識頂多只是材料,一如鋼鐵,只有想像力才能讓它變成有用的器具或武器,發揮出力量。這也是愛因斯坦說出「想像比知識重要」的原因,因為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而創造則來自於想像。

人生最實在的東西:夢想

當我們斤斤計較那一、二分的考試成績時,往往不知不覺地養成凡事追求標準答案的習慣,同時也愈來愈無法忍受「模糊」與「不確定」。當我們只能在單一的答案下思考時,想像力也隨之被扼殺、僵化;當我們只能從黑白分明的資料中作判斷時,也喪失了在「模糊中前進」、「不確定中作決定」的勇氣。

假使我們失去了這些能力,長大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也不會更有競爭力。因為過多的大學院校,讓知識變得普及,再加上全球化競爭的推波助瀾,只要你開得出條件,任何學歷與經歷,符合資格的人比比皆是,能在生涯職場上存活、勝出的人,除了看得到的專業能力之外,還要有其他的能力與態度。

那是什麼樣的能力與態度呢?我認為是築夢!就像安藤忠雄,他從小懷抱著夢想,有了夢想,生活中就處處是機會,而不再是壓力與挫折。夢想與「找個好工作賺大錢」不一樣,夢想是一種向上向善的願景。夢想應該不是可以計量的成就,不是經由管理手段可以達到的目標。它可以指引出一個明確的方向,讓我們遭遇各種挫折或意外時,還可以擁有不斷前進的勇氣,也不致於偏離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望。

不過,要確定到底什麼是自己的夢想,有時候是不太容易的。因為有許多事情我們似乎都喜歡,且都有能力做好,而我們的父母長輩也會告訴我們「做什麼事對你比較好」,因此我們就逐漸分不清這是他人的期待,還是自己的夢想了!那麼真正的夢想在哪裡呢?我認為,是當你聽到或看到某些前輩,在他們那個行業或領域的努力,而不禁深受感動之時──這種感動,往往就是你夢想之所在。

夢想,雖然看似抽象,但是隨著自己年齡愈來愈大,反而覺得它是生命中最實在的東西。若能把夢想養成信念,就是實踐。只要是夢想,體力上就算再疲憊再辛苦,也不覺得自己是在工作,反而會滿懷興奮和喜悅地跟隨著它的引導,走向更過癮、更充實、更精彩的人生旅途!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438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