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應「布農族人回應黑熊媽媽」討論
2009/02/25 13:26:53瀏覽2525|回應1|推薦2




繼一位自譽自稱是台灣黑熊救主的為所謂黑熊媽媽,日前以中國統治傀儡--團團、圓圓兩隻天真無邪又可惡的動物為題,切入反應當前台灣之黑熊保育窘境,說是相對缺乏經費,並且非常喪失良心地惡意毀謗曾經帶領她進入黑熊國度的布農族同胞,說他們是殘害黑熊者,殊不知黑熊之所以瀕臨絕種,還不是因為非布農族人入侵布農族傳統領域之終極緣故,現在假借保育之名行踐踏在地民族之實,身為布農族的我真的很不爽。之後也有一位布農族青年回應黑熊媽媽的文章,卻是表達著支持,並且說布農族應該認罪,更讓我感到悲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10/today-o6.htm,洗腦可以洗得那麼嚴重,我於他的部落格做如此回應,https://www.blogger.com/comment.g?blogID=4300518534265750285&postID=6641822217465350168,藉此我希望可以讓更多朋友一起來進行討論、辯論或辯證,我只想說我非常痛恨那種假保育之名行踐踏在地民族存在的台灣保育思維,也非常不喜歡那種浪漫化思考原住民與自然大地之間的關係,卻嚴重忽略在地民族遭到現代化殘害的歷史脈絡以及現實生活。
我主張的是在地社群與其自然環境之間絕對的依存關係,就台灣處境而言,生物之多樣性必然彰顯於文化之多樣性,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在在就是在展現台灣自然山林生物的豐富、活潑性,失之則然。

布農族人回應黑熊媽媽
◎ Tamapima Lumaf

黃美秀教授發表「黑熊媽媽有話說」,提及黑熊斷掌與布農族的關聯。事實上,由於tutumaz乃布農族聖物,傳統上是禁止狩獵的,如果射殺了,無論是不小心或故意,都必須受到懲罰(所謂故意,指的就是遇到黑熊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只能選擇將黑熊殺死)。懲罰方式為射殺者必須留在tutumaz旁邊一段長時間,不得回家。這段期間,族人定期帶食物給他,而他的責任就是看守tutumaz,及負責驅趕入侵者。

只是,布農族諸多傳統文化,其實許多年輕族人都不甚了解,加上部落裡的失業嚴重,一些族人為了經濟利益,單獨出去狩獵,回來後甚至吹噓種類、數量,就這樣累積出布農族專愛狩獵、殘忍好殺的形象。但黑熊斷掌問題的根本,在於市場需求,因為布農族的傳統飲食文化根本沒有「熊掌」這種料理。

無論如何,現今布農族的狩獵已經變質,筆者個人認為族人應就此認錯,並做出彌補,布農族耆老們也贊同回復傳統文化良好的一面,此所以「布農耆老倡議讓台灣黑熊回到山林」一文之所來。

保護台灣黑熊是共識,布農族很樂意和黃教授等有識之士一起努力,讓台灣黑熊早日回家,快樂生活!

(作者為中研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訪問學者,全文請見http://lumaf.blogspot.com/


以下是我的回應:

Lumaf您好,我是望鄉部落的乜寇,日前經常看到你相關的文章出現於媒體上,又看到了您回應黃美秀教授的文章,我認為積極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很好,積極的表達我們自己的立場以及論述也非常的不錯,但我認為總要更加謹慎為事會比較好,並且要放大思考格局與脈絡,提出真正具有批判性的主張,尤其進行生態保育討論時,這是一個政治生態學,牽扯到的是在地民族的自然、地理、生態、文化的詮釋權,或應該說生存權,我認為儘應該可能的不要陷入現代非常粗糙的保育思維價值會比較好。
以下是我回應黃美秀的文章,http://blog.udn.com/tongkusaveq/2630095,藉此跟您討教討教,理出一個好的討論方式。


對於你的文章,我想你有你的觀點,但我比較無法苟同你的這句話:「現今布農族的狩獵已經變質,筆者個人認為族人應就此認錯,並做出彌補。」這有點失脈絡、自我傷害、自我否定,為什麼我們要認錯?犯麼什麼罪?要認那些錯?殊不知「變質」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保育人士保育研究有成也就是因為得到布農族、獵人的幫助,現在反過來說獵人是保育殺手,我非常不認同,這才是殘忍。也換句話說,保育可以有成必須要讓在地民族參與,如何參與才是重點
在你的另外一邊文章大聲疾呼的說:可不可以讓台灣黑熊回家。我認為真正要討論的主題是Asang(家),事實上這也是生態學ecology字根oikos--「居所」的意義,也就是說討論生態不能只單單看一種物種,更要思考到物種與它的棲地(家)以及家的其他成員(也就是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在此Bunun(人類)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讓家成為家的角色。因此不能夠只有把熊送回家,因為家現在已經是國有地、國家公園、林班地...,家的管家--Bunun(人)不在了。沒有Bunun的家熊會平安嗎?應該要討論的是:是誰破壞了我們的家?以及如何重建家園?
我的一點點意見。
======

乜寇您好:

非常感謝您的建議,並對您的建議提出以下說明:
關於布農族傳統文化的變質、消失,或淪喪也好,我亦有撰文回應,只是報紙限於篇幅,無法全文刊登,但自由廣場有註記若要閱讀全文,可以上http://lumaf.blogspot.com/,裡面有一些粗淺地探討。
再者,我所謂的認錯,背後的意義更在於反省,縱使傳統文化的逐漸消失,其因素複雜多端,不全在於布農族的問題,但是我認為,既然布農族有與山林相依的文化與歷史,且因此發展出一些特出的技能,如果布農族利用了這些因自然環境造就的特出技能,反過來破壞了自然,這就是我文章提及認錯,更正確地說,反省的原因。至於布農族傳統狩獵何以變質,是一個開放、可以被討論的問題,而我狩獵系列文章的稍微探討,是我目前的觀察,希望我日後能有深刻的洞見,這也是一個研究者的終身使命。
如何重建家園,我認為我現在所做的,只是一個開端,將相關議題提出於公眾,但相信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就連布農族傳統文化(精神)之回復,也是相當艱辛。期望我們能就布農族傳統文化之回復與保存,共同努力。
另外,很感謝您提出不同的思考面向,很高興看到布農族的學術研究,在布農族思維觀點之基礎上,融入了西方的研究觀點。


乜寇回應
=====
謝謝你啊兄弟,
很早就聽過你了,但是一直都沒有機會跟你認識認識,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為我民族發言。
關於這黑熊媽媽的言論,首先我是極不苟同「黑熊媽媽」這個稱號,非常的神格化,並且是奠基在布農族是殘害黑熊這個論調上,我查過黑熊媽媽這個稱號的由來,事實上也是他們自己編造的,本來只是「Ali Tumaz」,卻被浪漫化地說成黑熊媽媽,應該的翻譯是「搞黑熊的Ali」。
我只是覺得說關於台灣所謂的自然思索或是保育議題等討論,我們在地民族不應該隨之附和,好像我們一定要說我們也是很環保、很生態或很保育一樣,因為自然保育或生態學等思維是西方社會或包括一般新興國家在歷經了工業化、科技日益發達之後,以為人可以扮演上帝宰制或創造自然,發現後來卻是完完全全破壞了自然、撕裂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因此才有了如此的反省、價值與行動。
我們的文明其實沒有發展到那種具有高度破壞自然的社會力量,我們屬於第一自然,也就是所謂自然、原始的人類文明,現在的我們只是因為殖民統治的緣故而被迫跳躍式地過度到現代文明裡面,從某個角度觀之,我認為我們甚至還是西方思想中所宰制的那個自然,所以我認為我們不僅不太應該跟著他們一起反省人類如何破壞了自然,並且共同努力思索如何透過現代自然科學方式來達到自然保育的功效,以台灣為例,台灣自然環境的死亡不是我們下的毒手,這要追溯整個台灣殖民歷史的變遷,我們只是被下的毒手之一,所以我認為我們不用跟著負起那種責任,彷彿我們也是兇手一樣。
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是恢復我們與土地自然之間第一詮釋權以及主體位置,台灣自然生態曾經擁有非常壯麗、雄偉多元多樣活潑景象,那都是在台灣南島民族未被殖民的時候,或我們仍然可以自由地使用、詮釋那屬於我們的自然大地之時,那樣的旺盛景觀就相對被記憶在台灣多元多樣的南島民族諸文明裡面,諸如詩歌、古調、神話傳說、祭典儀式、禁忌規範就是台灣生物文化多樣性的展現,待台灣南島民族文化逐漸式微、消失之時就是台灣自然生態奄奄一息的時候。
所以我說,台灣自然保育的關鍵事實上更在於恢復台灣南島民族多元文化這個工程上,也就是說恢復生物多樣性,另一個重要的工程在恢復文化多樣性,事實上這也是目前保育的趨勢,更著重的是在地知識的詮釋與參與。
你我都是Bunun文化的實踐者,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

乜寇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ngkusaveq&aid=2684893

 回應文章

Tina
布農族語有「疣豬」這個詞彙嗎
2011/10/06 13:37

您好,想請您,

在布農族語裡,「疣豬」這個詞彙,有特別的含意嗎?

因為聽朋友說好像有,但另一個朋友又說沒有,

因此想來請您解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