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誰在詮釋誰的靈魂?論Lamungan(完稿)
2008/10/22 18:09:03瀏覽17655|回應1|推薦6
原住民是觀光、新興民族國家的靈魂?

  2005年的秋天曾聽過一位來自夏威夷大學教授John Goss的演講,他的題目是從觀光的角度探討自然、原住民、災難等議題,那次他說到:「原住民是觀光、現代新興民族國家的靈魂」,這句話真是令我感到非常地震撼以及疑惑,也就是悲喜參半,意思是說表面上聽起來很不錯,但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我心想究竟那個所謂的靈魂是什麼意思?後來他以新加坡的國徽為例,國徽裡的獅子就是當地原住民的文化象徵,新加坡借用該圖騰即是為了奠定該國建國某種歷史悠久、文化根源性的象徵意義,此即為「靈魂」之意。而觀光與原住民呢?事實上說的是原住民的文化、圖騰、祭典、歌謠或神話等等如何被利用在觀光上,這樣的例子在台灣到處都是,恕我來舉目前正夯的電影「海角七號」馬拉桑小米酒為例,現在信義鄉農會更趁勢瘋狂地銷售具有布農族靈魂的各樣產品(他們已經販賣很久了),進入該會網站http://www.hsinifa.com.tw/也盡是布農殘破靈魂、魂魄、野鬼之鬼影幢幢。於是思考點就在於那個靈魂究竟是如何被展現的?是靈魂本身在自我展現嗎?還是靈魂被某種近似養鬼似的巫術所操控、挾制,只為謀取的所謂利益,但這利益是否與靈魂的原處有關?九族文化村更是經典例子。
如此「原住民」的「靈魂」被巫術似的對待事實上天天都在台灣島嶼每個角落上演。



近來也有個類似的魔惑現象--南投休息站號稱好萊塢的
LAMUNGAN字樣,且看以下的報導:

新東陽南投服務區梁經理:「我們用心將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南投特色名產結合在服務區內,讓用路人充分體驗服務區的空間特色與南投農特產美食。尚未駛入服務區,就可看到的南投服務區山壁上方的巨型招牌『LAMUNGAN』,其實這是有典故的。根據南投縣政府之考據發現,南投服務區現行的地理位置為布農族之遺址,而且還有一個美麗又動聽的名字-『LAMUNGAN』,源自於布農族語,意謂「啞口」,即是以這裡的地裡景觀取名而成,讓用路人來到南投服務區都可以感受到這裡的歷史與文化。」完整報導.........

是誰在詮釋誰的靈魂?又是如何詮釋?

  根據相關文獻記述,以及現代布農族人對於此空間的記憶、知識,的確布農在進入高山地區成為所謂高山民族已先,曾長期定居於一處叫做是Lamungan(巒社人唸作Lamongan)的地方,這是一個明明的事實,就這點而言,非常感激南投休息站如此將這古老的、塵封的地名標示在Lamongan的土地上,相信這對布農的先祖靈魂自然是一種安慰(雖然他們看不懂那字)。
於是有了Lamongan的記憶以後,便足可鉤勒出約略布農的遷移輪廓與腳蹤,更證明了布農族並非自始至終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所謂高山民族,所謂許多文章中所謂「布農族為台灣典型之高山民族」的說法事實上也只說對了一半,而且是後半段,應該是說布農在古老時代曾是生活於平原地區或海岸一帶的民族,若按照台灣島嶼250萬年前由海洋隆起之說,以及南島民族的遷移論說,加上布農自己的口碑印證,可以確定的是布農亦為遠渡重洋移動至台灣的南島民族之一。就這樣的脈絡而言,我們看見了布農居住型態可能的多樣性,既然為遠渡重洋者必然是擁有可以橫渡汪洋的海洋文明能力,否則只能說布農是趁著十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走冰路移動至台灣島嶼的,但點應該不是,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的是,布農絕對曾是一支擁有海洋文明、越洋能力的海洋民族,這從布農後期雖深居高山卻擁有海洋記憶(Valav、Ningav兩者都是海洋的意思)以及船舟(Qatu)字詞的線索即可推斷(筆者自己也甚懷疑布農有「方形」此一概念-Bangqal,事實上就是艋甲的古語,亦即大船的意思,此純屬我的揣想),以後逐步東遷進入台灣西部海岸、平原,成為所謂海岸民族或平原民族,之後再繼續東遷定居於台灣西部海岸與高山之間的丘陵地帶,也就是在那時候台灣島嶼擁有了最古老的命名--Lamongna(音譯為拉蒙鞍),以後又在不知何故之情況下沿著古濁水溪離開低地地區正式進入了高山地區,成為現代所謂「高山民族」。
  事實上,此一遷移現象令日治時期的博物學者-鹿野忠雄感到非常的震撼,他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可以同時擁有越洋能力,又能夠深居高山。然而到了高山以後布農仍沒有因此滿足,依然保持遷移習性,不斷地往東往北往南遷移,並且在日治時期已先就越過了中央山脈進入東部海岸地區,深入卑南、阿美、太魯閣、排灣等族群的生活領域,造成當時多方的緊張局面。筆者斷定若沒有殖民帝國的干擾,限制了布農自主、自由的遷移習性,不難想像的是布農或許會整個翻過中央山脈遷移至東部海岸,爾後又再其民族高度的自主義願下遠離台灣島嶼,繼續履海航向遙遠、陌生、未知的國度,繼續展現喜好遷移、旅行的民族性,追逐自己的追逐。

Lamongan在哪裡?

  於是,Lamongan究竟指的是什麼地方?單單只是南投休息站這個小空間嗎?
根據日治時期人類學家包括移川子之藏、鹿野忠雄等人的報告,說Lamongan是竹山社寮地方,Lamongan為「赤土」(紅色的土)之意,說那地種了許多檳榔樹。然而,此一說法被同是日治時期人類學家森丑之助否定,他說如此的說法其實是彼時進入番社的漢人通事為了攏絡自己與布農蕃的關係而捏造的謊言,因為他們知道布農有個叫做Lamongan祖居地的傳說,於是強說他們就是來自Lamongan的人,說這個地方就是竹山的「社寮」,也就是他們自己的家鄉,森氏完全否定這樣的說法。吾人也必須知道的是Lamongan雖為古語,但絕非「赤土」之意,且布農傳統社會似乎沒有檳榔之飲食文化與「檳榔」之字彙,布農習得檳榔飲食應是在日治時期或國府治台以後,與其他族群(或其他南島民族,或漢族)關係日趨頻繁而習得之,所以Lamongan此字詞與赤土、檳榔等概念無啥關聯,筆者支持森式的論點,肯定此說法是錯繆的。
  然而Lamongan究竟是指著何處?依據筆者所知,現在居住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人若說要到南投市一帶,便說:Mun`a Lamongan sak(我要去拉蒙鞍),在南投市有一間布農族教會--南山教會,有時也會被稱為是Lamongan Kiohkai(拉蒙鞍教會),這教會與南投休息站距離遙遠,並非在同一區,因此顯示Lamongan並非只是指的是南投休息站那個狹小的空間而已,只能說由於台灣地理空間遭到現代行政區域劃分以後,布農人對於拉蒙鞍的指涉也跟著縮小到南投市一帶,新東陽卻擅自將Lamongan區域縮小到只剩休息站那麼大而已。根據筆者在部落的口訪以及對相關文獻的耙梳,Lamongan事實上不是只是空間的意義,它也隱含著時間的意義,當我們說布農的Lamongan時,同時指涉了布農進入台灣中央山脈以前的那個空間以及那個時代,那個空間已知的範圍即是古濁水溪流經一帶,這些地方包括了現在的南投市、民間鄉、竹山鎮、斗六鎮、集集鎮等大地區,甚至應該要加上古老布農人橫渡汪洋於台灣某處登陸以後的領域,因此絕不是只是南投休息站地區而已。
因此,筆者提問:是誰在詮釋誰的靈魂?

Lamongan是啞口嗎?

  「有一個美麗又動聽的名字-『LAMUNGAN』,源自於布農族語,意謂「啞口」,即是以這裡的地裡景觀取名而成。」他們這樣說。
  我們必須要再問的是:
Lamongan這一個字詞究竟是什麼意義?它是啞口的意思嗎?布農族語裡頭真的說啞口這樣的地形為Lamongan嗎?先讓我們倒過來思考啞口究竟是什麼地形?筆者搜尋了一下Yahoo上有關啞口的知識討論,讀者只要查詢啞口兩字即可得出,以下僅是例子,讀者可以搜尋「啞口」兩字查證。
========================================================
其一,如下:
問:啞口??? 是何意思?回答: 啞口.....單單純粹這兩個字的話是指兩座山交會的地方,齊秦的歌曲中有提到........兩峰交會的啞口,是風的故鄉
其二,如下:
問:有人知道思源埡口這個地方?
如果有人知道可否簡單介紹一下
還有地名的由來 或是有網址也可以
那在台灣是否還有像這樣兩山交會的地方呢?
回答: 思源埡口
思源啞口為台中縣與宜蘭縣之交界點, 亦為蘭陽溪及大甲溪之分水嶺
思源啞口舊名為比亞南鞍部
~有勝溪的上游舊稱比南亞溪
比南亞
(pianan)原為泰雅族語「Pingun-na-wei」意思是「祖先曾經來過的地方」。
日本人來了,
Pingun-na-wei的音不會發,就諧音為「pianan比亞南」
後來國民黨治理台灣
~~將該地名改為思源
啞口是地理學上ㄉ說法
~~為兩山交會之意~~該地係南湖大山山脈與雪山山脈之桃山支脈交會
那在台灣是否還有像這樣兩山交會的地方呢?
有好多喔
像南橫公路上也有叫啞口ㄉ地
http://www.wintimes.com.tw/play/800/848/848-4-1.htm
齊秦有唱過一首歌
可能要五六年級ㄉ人才知道
大致如下
來自兩峰之會那裡ㄉ風最大
... ... ... ... 因為我來自啞口... ... ...
齊秦非常有名的現在算是老歌的『啞口』前段歌詞如下:

我愛去兩峰之會  因為那裡的風最大
我不愛說話  因為我來自啞口
兩峰交會的啞口  是風的故鄉
每當月落在大地  我獨坐靜聽風吼
 ====================================================

  簡言之,啞口是兩峰交會的地方,而所謂兩峰之「峰」,必然指的是高山的山頂,亦即「山峰」,也只有高山的兩坐山峰所交會形成的地型才擁有「切風」的能力,該地形的風勢絕對比其他地形、地勢包括峰頂、山腰等等還要強得多,這點經常上山的登山客就有經驗,而且經常有氣流在流動,所以歌手齊秦形容兩峰交會的啞口是風的故鄉,很貼切的形容了何謂啞口。現代我們所知的啞口北部有思源啞口,南部有南橫啞口,都落於如此的高山地帶。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南投市一帶有足以形成啞口的條件嗎?有高山嗎?海拔夠嗎?南投市一帶的山頂再怎麼高也頂多叫做「山丘」,兩坐山丘交會的地方或許也可以勉強稱為強啞口,但不會是風的故鄉,只能說這樣的詮釋差太多了!且,如果Lamongan是「啞口」─一地形的形容詞而已的話,那又算是什麼「美麗又動聽的名字」,ex:山腰、河口、山谷、稜線等等,這會是什麼美麗又動人的名字嗎?布農人如我看到自己古老的傳統生活領域、那一個被祖先認為是祖靈回歸的空間被如此詮釋,看了真心酸。
  而究竟布農逝如何說啞口,我們會說Havi,此也包括鞍部地形,若是更深的山谷我們會說是Honghong,山溝(山折疊之處)我們稱為Hongku,換句話說Lamongan應不是地形的意義,我身為布農人從沒聽過有個地形叫做Lamongan的。

回到
Bunun語言的脈絡檢視Lamongan的意義

  從語言的文法分析Lamongan一字的結構,根據筆者自己的研究它事實上是擁有三個概念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字詞(恕我以非語言學而以我自己的語言經驗、知識來作分析),如下:

                                                               la+mong+an
 
  其一,事實上,根據我自己的分析,
la在布農的語言結構裡具有一種「被怎樣...」的前綴詞意義,並且具有一種外力的意義,它是用來強調其後所連接的名詞或副詞;其二,mong是什麼,這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就連現在的布農人也在討論此古老的語意究竟意義為何;其三,an放置於某字詞後方會成為「地方」、「空間」或「位址」之意義,這在其他台灣原住民族群也有。
  因此,lamongan一字的文法結構應為:受mong此外力因素造成的地方。
舉例說明:

La punal anpunal為「衝毀」之意,全意為:被洪水或土石流衝毀之處。
La luvluv anluvluv為「風吹」之意,全意為:被風吹的地方。
La dinpoq andinpoq為「掩沒」、「傾覆」之意,全意為:被大水淹沒之處。
 
  所以
lamongan必然是一個對此地特殊景觀、現象、生態意義的形容,而且記憶著此地經常有個特殊外力干擾或影響著它。要再說明的是布農民族在命名的方式上,經常會不那麼直接使用所要表述的哪個概念,大多都是使用諧音,例如冷杉kalipatun,它是取自kalapatan(崩塌地),但為了做一些區隔,所以在念法上會採取諧音,所以古老的語言如Lamongan的mong會是什麼,便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

  以下是筆者針對
Lamongan的口訪所得到的詮釋:
其一,是從望鄉部落我的叔叔Tama Bali的口訪中所得到的,我將之運用於我小說中的註釋,如下:拉蒙鞍,布農語Lamongan,「覆蓋」之意,在布農人遷移史中最遠可以追溯或可記憶的發源地──拉蒙鞍,也是布農人對台灣最為原初的記憶,此地為現在台灣竹山、斗六、名間與南投市一帶,稱之為lamongan的意義是古時這一帶藤蔓經常完全覆蓋灌木林,遠遠看去彷彿一個個斗篷,非常陰涼。
所以從這個脈絡探討時,la之後的mong便具有qapung(斗篷)或navung(影子)之意。
其二,是取自布農母語詩人Bukun(卜袞)說法,他說Lamongan事實上是Ladinpoqang(形容被洪水淹沒的景象)的諧音,所指的就是形容該地古時為一處經常發生洪水氾濫的地方。
  以上兩種說法事實上都適切的形容了古代台灣的地景地貌。首先,台灣沿海、平原一帶事實上不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是光禿禿,看不到森林的,相反地過去的台灣沿海、平地乃至於高山都覆蓋了一片非常茂密、蔥鬱的原始植被,遍佈高大參天的樹林,這片原始森林曾在漢人移民之初成為漢人移民最大的阻礙,讓漢人沒有那麼容易在此地居住、生活,捍衛了台灣的原始與自然,於是剒掉森林就成為漢人移民台灣首要的工作。其次,台灣為高山縱谷地形,山上下雨不用兩三個小時就會整個迅速地流到山下,並且在平原地帶造成洪水土石流災難,所以過去的溪流事實上都是呈放射狀的,並不會有固定的河道,很自然的現在的大南投地方,包括水里、集集、竹山、名間、斗六等地都是會發生洪水氾濫的地區,若按照卜袞的說法也難怪布農的祖先會如此命名這地。筆者延伸猜測的是,布農的大洪水傳說其實就是在此時期產生的,我相信就是因為有經常面對洪水氾濫的經驗,所以產生了大洪水淹沒世界僅剩東谷沙飛浮在水面的創世傳說。

結語

  有個問題我想會是許多人會想問的,那便是Lamongan除了是古老的祖居地之外,對布農民族究竟又有何意義?我想要以這個作為結語,我忘了是在哪裡看過一些布農的口訪文獻,有問到人死後靈魂會歸向何處,有答案是說布農也有天堂或地獄的概念,但其中我看到一個非常可貴的答案,說人死後會回到Lamonagn祖居地,也就是說這裡是我祖先靈魂回歸之所在,這樣的說法事實上更早之前布農詩人卜袞就跟我說過了,他說他小的時候參加過傳統的喪禮,主事者會對往生者說:kazin kasu latutusbut munsohes sia Lamongan Dengaz, kain tu sakakiv.(意思是說:你就這樣直直的走回去拉蒙鞍吧,不要再回頭了)。
  若靈魂回歸之所在是一種極樂世界的意義,那Lamongan之於布農民族就是這樣的意義了。
  最後,回到詮釋的意義上,我只想說:究竟是誰在詮釋誰的靈魂?誰有權如此詮釋?如何詮釋?嚴格來講這是個權利/權力的問題,並且是落於空間與民族格局的意義上。
以上以此篇文章紀念Lamongan我祖的靈魂歸處

乜寇.索克魯曼 2008/11/20/02:00完稿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ngkusaveq&aid=2319750

 回應文章

cirrus
2016/02/09 15:15
這因擾我許久的問題,總算在這裏找到還繼續在找的答案。借分享。感謝!(cirruscch@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