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格要出嫁(一)皇太極諸兄弟與大妃阿巴亥之死
2009/09/13 22:25:53瀏覽1739|回應0|推薦0
這是一部可與還珠格格相抗衡的同類型電視劇.劇中年代在皇太極與順治年間~可惜台灣至目前尚未播出過.只能透過光碟或者中央電視台的劇庫視頻來一窺究竟!
以下為中國中央電視台線上觀看網址:
 
......................................................................................................................
劇中人物大多真有其人.前期劇情有關的重大史實也大多有所遵循.不過主角順治帝與博穆博果爾的年齡則明顯提前長大了(與鹿鼎記中鄭克塽提早出生12年的用意是相同的.否則很多故事情節就難以衍生而出)!
 
重要出場人物有:
皇太極
多爾袞
孝莊(順治母)
順治帝福臨
豪格
博穆博果爾
代善
多鐸
范文程
傅青主
濟爾哈朗
瓦克達
皇后(科爾沁親王吳克善之女.後被廢改號靜妃)
 
而皇太極並未收養養女.故劇中金蟾格格則純粹是小說創作出來的人物
其中有多位鐵帽子王.
..............................................................................................................................................................
要了解皇太極兄弟之間的關係.得先了解努爾哈赤的家庭狀況.
 
愛新覺羅舒爾哈齊(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其六子),為努爾哈赤的二弟。 
年少時隨長兄努爾哈赤外出謀生。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又隨努爾哈赤起兵,同心協力,征服了渾河部、董鄂部、蘇克素滸部、哲陳部、完顏部、朱舍里部、訥殷部,統一了建州女真。兄弟倆同為建州女真兩個實力最強的人物。努爾哈赤不希望弟弟威脅自己的汗位,舒爾哈齊也不甘心永遠做哥哥的助手。他多次赴北京朝貢,表示對明朝的忠誠,還把女兒嫁給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柏為妻。他又與烏拉部結為姻親聯盟,阻礙了努爾哈赤征服海西女真的事業。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建州女真與烏拉之間的烏碣岩之戰發生後,使兄弟倆人的矛盾公開化。此後,努爾哈赤剝奪舒爾哈齊的兵權。三十七年,又下令逮捕他及三個兒子(長子阿爾通阿、次子阿敏、三子札薩克圖)。兩年後舒爾哈齊在禁所去世,時年48歲,葬永陵。天命九年(1624年),遷葬東京陵。順治十年(1653年),追封和碩親王,諡號
 
妻妾
 
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6個妻子。《清史稿》上記載努爾哈齊共有14位妻子。
比較重要的是大妃,名阿巴亥。子三: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 
因為努爾哈赤死後被迫殉葬~一說是努爾哈赤怕她專權所以遺命殉葬(等於賜死).另一說是皇太極矯召迫其殉葬!
 
子女
努爾哈赤生有十六子八女。第八子皇太極繼承皇位。
  • 愛新覺羅褚英,長子,皇太子(後來被廢處死,清太宗即位後追封其為廣略貝勒)。  
    愛新覺羅褚英(1580年-1618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長子,名哈哈納扎清。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死後,努爾哈赤開始逐漸讓褚英帶兵並主持一部分軍政事務。褚英廣有戰功,努爾哈赤因其英勇,封號曰「阿爾哈圖土門」,譯言為「廣略」,故褚英封號為廣略太子。但是努爾哈赤的「開國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以及一些兄弟們和褚英不和,於是在努爾哈赤面前告狀,努爾哈赤經過調查也發現了褚英的存在的問題,解除了他的兵權。褚英將不滿溢於言表,後被廢除太子之位,並且被軟禁,之後褚英焚香詛咒告狀的五大臣和兄弟,並揚言等掌權後處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被再一次告狀。在萬曆四十六年,褚英在被圈禁兩年後,被努爾哈赤下決心處死。
    清太宗即位後,改封其為廣略貝勒
    褚英有三子,封爵位的有兩子,為:
    愛新覺羅杜度,安平貝勒,第一子。 
    尼堪,敬謹莊親王,第三子。
     
  • 愛新覺羅代善,次子,禮烈親王。  
  • 愛新覺羅阿拜,三子,鎮國勤敏公。  
  • 愛新覺羅湯古代,四子,鎮國克潔將軍。  
  •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五子。  
    莽古爾泰,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
    努爾哈赤的第二位福晉富察氏所生。少時隨努爾哈赤征伐烏喇部,英勇善戰,連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封和碩貝勒,人稱三貝勒。莽古爾泰之母犯罪,莽古爾泰親手殺之。皇太極曾氣說莽古爾泰「弒其母而邀寵」。被皇太極關進牢房,不久死去。
     
  • 愛新覺羅塔拜,六子,輔國愨厚公。  
  • 愛新覺羅阿巴泰,七子,饒餘敏郡王。(安親王岳樂為其四子)  
    初受台吉,履從征戰,有戰功。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即位,封為貝勒。
    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清朝初設六部,命其掌工部事。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封多羅饒餘貝勒,六月,同英郡王阿濟格率師攻明。
     
    崇德七年十月,為奉命大將軍統兵攻明,由長城黃崖口入邊,破八十餘城,浮掠甚眾。八年六月,由牆子嶺返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晉封多羅饒餘郡王。
    次年正月,代豪格出師山東,進攻滿家洞抗清武裝。滿家洞為活躍在山東嘉祥一帶的抗清武裝,他們挖遍地洞,出沒其中,形成一定聲勢。清軍用土石塞填地洞,攻破十幾處。繼而阿巴泰派遣都統准塔擊敗駐紮在徐州一帶的南明軍隊,積極準備南下。順治三年三月,阿巴泰病逝,終年五十八歲。
     
     
     
  • 愛新覺羅皇太極,八子,清太宗。  
  • 愛新覺羅巴布泰,九子,鎮國恪僖公。  
  • 愛新覺羅德格類,十子。  
  • 愛新覺羅巴布海,十一子。  
  • 愛新覺羅阿濟格,十二子。  
    驍勇善戰,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從征察哈爾部、巴林部、扎魯特部,因功封貝勒。後同二貝勒阿敏(舒爾哈齊次子)等攻打朝鮮,連克五城。參與過寧遠之戰、錦州之戰。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繞過蒙古,圍攻明朝北京的廣渠門,受封為武英郡王。順治元年(1644年),征討退守陝西的李自成大順軍。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麻臉,粗暴,私下稱順治帝為「孺子」,多爾袞病故,他欲承襲攝政,濟爾哈朗等以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等罪名,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入獄後性情更加狂暴,諸王上奏稱阿濟格悖亂已極,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賜死於獄中。
     
     
  • 愛新覺羅賴慕布,十三子,輔國介直公。  
    賴慕布(1611年—1646年),滿洲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第十三子,皇太極之弟,母為西林覺羅氏,賴在皇太極與多爾袞政爭中,被視作多信賴之謀士,且因為未督促多爾袞同母兄阿濟格參加皇太極閱兵觸怒皇太極。後因戰功封「輔國公」。
    值得一提的是薩爾滸之戰,隨父帥努爾哈赤征戰,賴慕布強弩擊斃明軍帥杜松,明軍頓時潰敗。 
     
     
  • 愛新覺羅多爾袞,十四子,睿忠親王,後被清世祖追謚為成宗。  
  • 愛新覺羅多鐸,十五子,豫通親王。  
  • 愛新覺羅費揚果,十六子。  
    ....................................................................................................................................................................
    四大貝勒與大妃阿巴亥之死
     
    大貝勒代善
    二貝勒阿敏(舒爾哈齊次子.唯一非皇子身分)
    三貝勒莽古爾泰
    四貝勒皇太極
     
    努爾哈赤晚年原屬意將大妃阿巴亥以及諸幼子托付給次子代善.但阿巴亥過早與代善暗通曲款.導致代善失去努爾哈赤的歡心.原本唾手可得的儲位也成空想~於是代善轉而支持皇太極即位!(鹿鼎記中韋小寶曾對康親王傑書提及此事)
     
    這種婚嫁的想法與女真人的習俗和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有關。他們採用多種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對偶制,嫂婚制,姐妹即連帶婚制等。
     
    這些婚姻形式的採用,其邏輯的依據,在於保證未來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因此,父親死後兒子娶没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便成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慮。
     
    因此,豪格死後,多爾袞、阿濟格兩人作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個侄媳婦。皇太極的五位后妃中,兩個妃子是親姐妹,皇后則是這對姐妹的親姑姑。
     
    努爾哈赤原表示,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托付给代善。從而,一度使代善的權勢極為顯赫。
     
    倒是準太子代善,他可能並不真正了解其父的真實想法與性情,結果是努爾哈赤痛恨自己還活著時就開始眉來眼去的大妃和代善。不久,就削弱了代善的權力。代善失去了父親的歡心,被迅速灰頭土臉邊緣化,也害了大妃。
     
    或許,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情意並未泯滅,休棄不到一年又將她接回,繼續做大妃。《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由於大妃有機變且好嫉妒,使努爾哈赤覺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後會禍亂國家,於是預先給諸王交代遺言說:“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為我殉葬。”
     
    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一大早,諸王便來向她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從,諸王寸步不讓地堅持,大妃阿巴亥自縊而死。也有史書認為,她是被用弓弦給勒死的。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19661217&aid=33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