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書房(五)以孝爭嫡之真正歷史主角
2009/11/22 16:44:09瀏覽1635|回應0|推薦1
劇中有幕情節:
雍正皇帝到上書房給阿哥們面試.問的是如果皇帝死了接位之後該如何做~
結果四阿哥弘曆洋洋灑灑.提出全盤面面俱到的治國方略.而三阿哥弘時因不學無術無法在國策上與四阿哥一較長短.於是聽從田師傅的計策.只是一味表現出傷心惶恐的孺孝之情.加上辣椒抹在手帕上.眼淚直流~於是讓皇帝對原本屬意於四阿哥的儲位大為動搖!
 
但是這幕場景卻不是發生在雍正時期!清朝歷史上確實有此事.但是故事的主角是道光帝與四阿哥(後來的咸豐帝)與六阿哥(恭親王奕訢)~也由於此一事件導致皇帝繼位所選非人.而讓慈禧太后得以後來掌握權力.也就因此加速了中國的衰敗!
..................................................................................................................................................
1)
咸豐帝愛新覺羅氏,名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謚號清文宗顯皇帝,道光帝第四子。生於北京圓明園之澄靜齋,20歲繼帝位,年號咸豐。在位十一年(1850年-1861年)。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葬於定陵(河北遵化縣清東陵),得年31歲,廟號文宗,諡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咸豐帝即位後勤於政事,登基後明詔求賢,先後將穆彰阿和耆英革職,朝政漸有生氣。這時天災人禍不斷,先後爆發了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對外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亦於咸豐八年,簽定《天津條約》,更要屈下英法聯軍的恥辱。最後被迫把東北大片土地割讓予俄國。中國進一步喪失了主權,大清帝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
.....................................................................................................................................................................
2)
恭忠親王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統稱「六王爺」;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身後諡「」(清宗室諡「忠」者只有奕訢與多爾袞二人)。
 
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恭王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恭王爭儲失敗(恭王若能繼位,其母自然會追封皇后,清朝皇后先於皇帝去世於皇帝合葬,後於皇帝去世則單獨建陵,道光這一舉措等於表明靜貴妃不管生前死後都只是他的妾室絕非妻子,也就是說,恭王不會繼位)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公布封「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娶重臣桂良女為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只能視為對恭王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愛女,而僅為側室所生的庶女之一。咸豐朝期間,由於恭王母子矯詔強封太后的藐視皇帝的行為,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就是英法聯軍)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夏,咸豐帝過世,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處死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遭到編修蔡壽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因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被殺,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訢不同意修治圓明園,更為慈禧所怨。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同時由醇親王取而代之並將其中樞一併改組。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同時被貶。此事件發生在甲申年故稱為甲申易樞或甲申朝局之變。 之後奕訢常在西郊戒台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敗戰以後才再度被起用,但當時奕訢老邁,更無鬥志,毫無作為。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為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病逝。
 
奕訢是洋務派人物,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清流派呼為「鬼子六」(洋鬼子老六的意思)。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起事。
 
孫子溥偉襲爵.另一位孫子溥儒(溥心畬.見前面<宣統皇帝的堂兄弟>一文有介紹)與張大千齊名.人稱<南張北溥>!
 
......................................................................................................................................................................
咸豐帝與恭親王
 

  清咸豐十一年辛酉七月十六日,文宗崩於熱河。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位,並派怡親王載垣等軍機大臣,額駙景壽及輔國公肅順等總共八人,“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清朝家法中,“顧命大臣”輔弼幼主的制度。 
  不久,幼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其時仿明朝萬歷的成例稱她“聖母皇太后”),既不甘於大權的旁落,又深憾於肅順的跋扈,於是與文宗異母弟恭親王奕訢密謀,奪取政權,由“顧命”而變為“垂簾”,兩宮臨朝稱制於上,恭親王總攬全局於下,是為近代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爭權的兩方,縮小範圍來說,一方為慈禧和恭親王,一方是肅順及其同黨。但肅順為文宗所重用,而文宗的重用肅順,則在恭親王於咸豐五年奉旨“罷值軍機,回上書房讀書”以後,為此文宗與恭親王兄弟失和的檯面化。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恭親王於咸豐五年的退出軍機,就沒有肅順於咸豐六、七年始的逐漸被重用,即令肅順在御前當差,有心攬權,則以恭親王的地位,足以裁抑,否則文宗的末命,一定是以嗣君付托恭親王,不只是沒有“政變”的可能,而且也不會有“垂簾”的變局產生。王湘綺詩:“祖制重顧命,姜姒不佐周”,“垂簾”原是恭王與慈禧合作的條件之一,如果恭親王亦在“顧命”之列,一定也跟肅順、載垣一樣,對“垂簾”之議,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由此可見,“辛酉政變”實種因於文宗與恭親王的兄弟失和,其間牽涉到帝位、親情、禮法、隱衷。層層因素的糾結,構成了複雜微妙的過程! 
 
...........................................................................................................................................................
道光帝的兒子(可與大清後宮一劇相對照)與<<以孝爭嫡>>之過程
 

  宣宗生前,三后九子,二、三兩子幼殤;第一子死於道光十一年四月,兩個月以後,皇四子生,是為文宗。 
  文宗的母親鈕祜祿氏,由全嬪累進為全貴妃,十三年四月,繼后佟佳氏崩,全貴妃晉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十四年十月,正位中宮。二十年正月初九崩,年三十三。宣宗親自定謚為“孝全”。 
  清宮詞:“蕙質蘭心并世無,垂髫曾記住姑蘇,譜成六合同春字,絕勝璇璣織錦圖。”原注:“孝全皇后為承恩公頤齡之女,幼時隨宦至蘇州,明慧絕時。曾仿世俗所謂七巧板者,斫木片若干方,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以為宮中新年玩具。”因生長蘇州之故,亦可想見其在“明慧”以外,還有江南女子的溫柔,這與旗下格格的開朗爽健是大異其趣的,此所以獨蒙帝眷。 
  孝全之崩,曾有異聞。清宮詞:“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謚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嬪之子而立文宗,以其為孝全所出,且於諸子中年齡較長。”照這首詩看,孝全暴崩,似是新年宮中家宴,為人下毒所致。但“溫成貴寵傷盤水”一,兼用宋仁宗張妃怙寵及慶歷八年近侍作亂縱火,曹后率宮人救火擒賊的故事,不知意何所指?詞連孝和,尤不可解。史載:宋仁宗張妃頗與聞外事,曾為其伯父堯佐乞官,或者孝全亦有類似的舉動,而宣宗繼母孝和太后秉性嚴毅,有所責備,孝全因而羞懼服毒。宣宗哀矜,謚以“全”字。 
  孝全崩後,宣宗未再立后。其時妃嬪中,名位最高的是靜皇貴妃,幼殤的皇二子、皇三子,都是她所出,再生一子,就是皇六子奕訢。孝全崩時,四阿哥即由靜皇貴妃撫養,王闓運《祺祥故事》:“恭忠王母,文宗慈母也。全太后以托康慈貴妃,貴妃捨其子而乳文宗,故與王如親昆弟。”靜皇貴妃在文宗即位後,被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所謂“乳文宗”的“乳”字,如作哺育解,不實,“捨其子”更不實,靜皇貴妃多少是偏愛親子的。但文宗與奕訢為皇子時如“親昆弟”則可信,因不獨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齡相仿,同在書房,兼之皇五子奕誴出嗣為惇親王後,不在宮中,皇七子奕澴還小,不足為侶,除此以外,宮中別無可以談得來的弟兄,感情自然而然就親密了。 
 


  奕訢的才具,無疑地勝過四阿哥,宣宗亦最鐘愛這個兒子。但大位終歸於咸豐帝,另有緣故。《清史稿·杜受田傳》:“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傳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文宗的這段話,就是杜受田的傳授。又清人筆記載:“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則謂咸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如上所述,文宗得位,不無巧取之嫌,而恭親王的內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兄弟各有心病,種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而以靜皇貴妃的封號一事為導火線,積嫌到咸豐五年,出現了明顯的裂痕。在王湘綺所著《祺祥故事》中,有關此事的記載,分段錄引注釋如次,以明究竟。 

<1>  會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寢未覺,上問安至,宮監將告,上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面一視,仍向內臥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圓明園三園之一的萬春園,原名綺春園。道光年間,尊養孝和太后於此。文宗即位,亦奉康慈太妃居綺春,這是文宗以宣宗尊孝和者尊康慈,而視疾問安,又無異親子,凡此都是報答撫育之恩。但看康慈誤認文宗為恭王所說的一段話,偏心自見,而猜嫌固先起自康慈。

<2>  又一日,上問安入,遇恭王自內而出,上問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篤!”意待封號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軍機,遂傳旨令具冊禮。 
  這是說康慈不得太后的封號,死不瞑目。“哦,哦!”是暫不置可否之詞,恭親王則以為文宗已經許諾答應。這可能是一種誤會,但恭親王平日行事,有時亦確時粗心且衝動冒失,因而被認為“狂妄自大”,以後與慈禧的不和,也是由於此種性格所造成。

<3> 恭王初入軍機在咸豐三年十月,雖為新進,但以爵位最尊,成為掌印鑰的“領班軍機大臣”,所謂“軍機領袖”、“首輔”、“首揆”都是指領班的軍機大臣。召見軍機,自乾隆十三、四年間開始,全班同見,但首輔或一日數召,面聽指示稱為“承旨”,既承旨而繕擬上諭進呈,稱為“述旨”,至於“傳旨”,通常指口頭傳達旨意而言。 
  所司以禮請,上不肯卻奏,依而上尊號,遂慍王,令出軍機,入上書房,而減殺太后喪儀,皆稱遺詔減損之。自此遠王同諸王矣! 

  “所司”指禮部。尊封皇太后,應由禮部具奏,陳明一切儀典。恭親王傳旨,雖非文宗本意,但皇帝如擯拒禮部請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則將鬧成大笑話,所以不得不依奏。而恭王的“傳旨”,起於誤會,終同挾制,文宗自然要懊惱。 
 

  《清史稿·文宗本紀》咸豐五年秋七月壬戌朔:“尊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到七月庚午(初九),皇太后崩,十一天以後,恭王以“辦理皇太后喪儀疏略”的“原因”,奉旨退出軍機,回上書房讀書。所謂“自此遠王同諸王”的“諸王”,指惇郡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鐘郡王奕詒、孚郡王奕漁等四人,這就是說,文宗從此看待奕訢與其他異母弟並無區別,不再是有如“親昆弟”。而康慈的撫育之恩,也算在尊封太后一事中報答過了。
 

  據《清史稿禮志》康慈太后崩,“帝持服百日如制”。所謂“減殺太后喪儀”,最主要的是謚法有異,《清史稿·后妃傳》康慈崩後,“上謚曰‘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入太廟”。封后而不系帝謚,起於明憲宗生母孝肅太后,《明史·后妃傳》“孝肅周太后,英宗妃、憲宗生母也。……嘉靖十五年與紀邵二太后並移祀陵殿,題主曰皇后,不系帝祀,以別嫡庶,其後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莊烈帝母孝純,咸遵用其制。”但在清朝,上謚太后,並無此前例。文宗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方面表示,孝靜太后撫育有恩,侍奉如生母,一方面亦表示嫡庶究竟有別。致憾之深,可以想見。 

  以後到了咸豐七年,奕訢復起,受命為都統,其時肅順已開始得寵,為固位計,不免對奕訢有所中傷。英法聯軍,進逼京師,文宗以“秋獮木蘭”為名,倉皇避往熱河,命奕訢留京“辦理撫局”,則由於肅順的製造假象放話及守舊派的推波助瀾,相率以為奕訢將借洋人的勢力,重演“土木之變”的故事,甚至連惇親王奕淙亦相信奕訢要謀反。於是文宗與恭親王手足之間,猜忌愈深。 
  總之,如果不是因為有以上這些牢不可解的心病,否則以兄弟之親,讒言不入,文宗臨終末命的顧命八大臣,自然是以奕訢為首。“祖制重顧命”,以恭親王的才具,執行尊嚴的家法,慈禧決不可能取得任何政治上的權力。照這樣看,清文宗與恭親王的手足矛盾,不過便宜了慈禧一個人而已(也害慘了中國)。歷史上的因果關係,有時還真是奇妙難測。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19661217&aid=352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