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方朔(一)東方朔
2009/12/02 23:37:34瀏覽2658|回應0|推薦2

年代綜合台目前播映央視2006年的電視劇<<東方朔>>.如果不想守著電視機可以線上觀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U71IceX3oM/

.....................................................................................................................................

元宵節的由來

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

東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境內)人,西漢辭賦家。漢武帝時,朔上書自薦,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註3),捷若慶忌(註4),廉若鮑叔(註1),信若尾生(註2),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遂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古代隱士,多避世於深山,而他卻自稱避世於朝廷。

他博學多才,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自己的觀點,「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但因性格詼諧,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面前談笑,被漢武帝視為倡優之類人物,始終不得重用。於是東方朔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抒發不滿。其中賦體散文《答客難》是其代表作,開了賦體文學的新領域。楊雄的《解嘲》和班固有《答客戲》,都是由《答客難》的形式發展來的。東方朔亦著有《神異經》。

在後來的各種記載中,東方朔的事蹟常被神化,將其描繪成暫居人間的神仙之類的人物。李白也有詩曰:「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東方朔同時因其滑稽多智被尊為相聲業的祖師爺。

公元前132年,東方朔22歲時,曾隨漢武帝派遣的海上方士集團,到海外各地進行過海外探險旅行,有許多人認為他曾到過北極。東方朔所著的《海內十洲記﹒序》中記載:「臣……曾隨師主履行:北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純陽之陵……」很有可能是古代亞洲文獻中對於北極地區極晝極夜現象的描寫。

東方朔的《神異經﹒北荒經》:「北方層冰萬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焉。行若鼠……」中所描述的「鼠」與現在惟一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麝牛非常相像。另有人認為此為凍土中的猛獁象。

註:

1.鮑叔:鮑叔牙,潁上(今屬安徽阜陽市)人,姒姓,鮑敬叔之子,春秋時代齊國大夫,亦稱「鮑叔」、「鮑子」,管仲(也是潁上人.穎上至今還有一口管仲井)的好朋友。相傳為夏禹姒姓之後,是杞國公子鮑敬叔之子。早期管仲貧困,鮑叔牙時常接濟他。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姜小白。齊國內亂,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國繼承君位之後,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車運送回國。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上了宰相,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此二人為我同鄉.本人祖籍安徽穎上.曾經多次尋根遊歷>

2.尾生:尾生是《莊子·盜跖》中盜跖在與孔子對話時提到的一個人物。盜跖說尾生在橋下等一個女子,結果女子沒來,河卻漲水了,尾生就被淹死了。盜跖認為尾生「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無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

《史記》則贊其堅守信約,有「信如尾生」之說(卷六十九)。《二程全書·粹言二》也用這個典故以為守信:「好惡失其宜,是非亂其真,雖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貴也」。

3.孟賁(音同奔):孟子公孫丑篇有<<孟賁言勇>>的故事.呂氏春秋與史記中亦有記載

4.慶忌: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利用『獻魚之機』專諸用魚腸劍刺殺了吳王僚,奪得王位。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逃跑在外,結合壯士和鄰國,謀圖報復

闔閭深以為憂,派幾個武士前去行刺,但慶忌勇力過人,武藝高強,所以都沒得手,反而打草驚蛇,使慶忌警惕了起來

闔閭整日提心吊膽,於是廣泛招納各地勇士,務必將慶忌殺掉,但是一日又一日的過了,事情始終不順利。有天大臣伍子胥向闔閭推薦了一位勇士,名叫要離。闔閭高興的出來迎接,卻見要離身材短小,形貌猥瑣內心便有些瞧不起

要離猜中闔閭的想法,便說:殺人在智,不在力,只要大王聽我安排,包準能刺殺慶忌

於是要離對闔閭說出一條自請『斷臂殺妻』的方法,以接近慶忌的計謀

第二天上朝伍子胥保舉伐楚,這個人就是要離,闔閭一見,假裝大怒,說:大膽伍員,為報私仇竟推薦一個形貌醜小做我國的大將軍,讓諸侯笑死我吳國無人,要離一聽吳王瞧不起自己,大怒道:真是狗眼看人低的小人,伍將軍逃離楚國投奔你,為父兄報仇,你卻一意推諉,怎算得上是明君

闔閭大吼,大膽狂夫,口出不遜,拖去斬了,伍子胥苦苦求情,最後才砍去要離左臂,將他囚在牢中,不久伍子胥幫忙要離逃獄,要離離開吳國,便一邊打探慶忌住所,一邊訴說吳王的殘暴罪行

不久吳王無故用刑要離之事傳開了,這時要離也在衛國找到慶忌,表示願意投靠.但因前幾次被騙的教訓,怕他有詐,正在猶豫,此時有人傳道說,要離逃獄吳王殺了要離的妻子,因此要離便留在慶忌的身邊當策士

過一段時間,慶忌招納的人馬不少了.加上衛國也答應出兵

因此慶忌帶兵浩盪東闖,殺奔吳國,慶忌站在船頭上觀看敵情,要離手持兵器在旁護衛

突然間,要離趁左右無人,就在慶忌背後猛然刺去,一把刺穿慶忌

慶忌回頭一看竟然是要離,把要離倒提起來,浸在江水中,而後提起要離放在船上

眾衛士大怒,舉劍要來殺要離 

慶忌制止說:如此短小之人,竟敢來行刺我,可算英雄,放他走吧!

說完便倒地而死

然而要離見任務完成,也拔劍自刎了!(要離並未被司馬遷收錄在刺客列傳中)
...........................................................................................................

<<答客難>>

客難東方朔曰:「蘇秦張儀壹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後世。今子大夫脩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於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好學樂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曠日持久,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邪?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

  東方先生喟然長息,仰而應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備。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蘇秦張儀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相擒以兵,並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身處尊位,珍寶充內,外有倉廩,澤及後世,子孫長享。今則不然。聖帝德流,天下震慴,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運之掌,賢與不肖,何以異哉?遵天之道,順地之理,物無不得其所。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雖欲盡節效情,安知前後?夫天地之大,士民之衆,竭精馳說,並進輻湊者,不可勝數,悉力慕之,困於衣食,或失門戶。使蘇秦張儀與僕並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傳曰:『天下無害,雖有聖人無所施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脩身乎哉?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苟能脩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脩學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鶺鴒,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今世之處士,時雖不用,塊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予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鍾』,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猶是觀之,譬由鼱鼩之襲狗,孤豚之咋虎,至則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變,而終惑於大道也。」

..........................................................................................................................................

<<非有先生論>>

非有先生仕於吳,進不能稱往古以廣主意,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默然無言者三年矣。吳王怪而問之,曰:「寡人獲先人之功,寄於衆賢之上,夙興夜寐,未嘗敢怠也。今先生率然高舉,遠集吳地,將以輔治寡人,誠竊嘉之,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於茲矣。今先生進無以輔治,退不揚主譽,竊為先生不取也。蓋懷能而不見,是不忠也,見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吳王曰:「可以談矣,寡人將竦意而聽焉。」先生曰:「於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夫談者有悖於目而佛於耳,謬於心而便於身者,或有說於目、順於耳、快於心而毀於行者,非有明王聖主,孰能聽之矣?」吳王曰:「何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先生試言,寡人將覽焉。」

  先生對曰:「昔關龍逢深諫於桀,而王子比干直言於紂,此二臣者,皆極慮盡忠,閔主澤不下流,而萬民騷動,故直言其失,切諫其邪者,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於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是以輔弼之臣瓦解,而邪諂之人並進,遂及飛廉、惡來革等。三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陰奉彫琢刻鏤之好,以納其心,務快耳目之欲,以苟容為度,遂往不戒,身沒被戮,宗廟崩弛,國家為墟,殺戮賢臣,親近讒夫。詩不云乎?『讒人罔極,交亂四國』,此之謂也。故卑身賤體,說色微辭,愉愉喣喣終無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為也。將儼然作矜莊之色,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則忤於邪主之心,歷於衰世之法。故養壽命之士莫肯進也,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齊避周,餓於首陽之下,後世稱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談何容易!」

  於是吳王戄然易容,捐薦去幾,危坐而聽。先生曰:「接輿避世,箕子被髮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濁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聖主,得賜清讌之閑,寬和之色,發憤畢誠,圖畫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體,下以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故伊尹蒙恥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太公釣於渭之陽以見文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深念遠慮,引義以正其身,推恩以廣其下,本仁祖誼,褒有德,祿賢能,誅惡亂,摠遠方,壹統類,美風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則天地和洽,遠方懷之,故號聖王。臣子之職既加矣,於是裂地定封,爵為公侯,傳國子孫,名顯後世,民到於今稱之,以遇湯與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龍逢比干獨如彼,豈不哀哉!故曰談何容易!」

  於是吳王穆然,俛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頤,曰:「嗟乎!余國之不亡也,綿綿連連,殆哉,世之不絕也!」於是正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才,布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躬親節儉,減後宮之費,損車馬之用;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廚,去侈靡,卑宮館,壞苑囿,填池塹,以與貧民無產業者;開內藏,振貧窮,存耆老,恤孤獨,薄賦歛,省刑罰。行此三年,海內晏然,天下大洽,陰陽和調,萬物鹹得其宜;國無災害之變,民無飢寒之色,家給人足,畜積有餘,囹圄空虛;鳳皇來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遠方異俗之人,嚮風慕義,各奉其職而來朝賀。故治亂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見,而君人者莫肯為也,臣愚竊以為過。故詩曰「王國克生,惟周之貞,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之謂也。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19661217&aid=355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