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方朔(三)丞相竇王孫
2009/12/03 16:04:35瀏覽1614|回應0|推薦0

竇嬰 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境內)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漪(劇中眼盲的太皇太后)堂兄的兒子。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爲大將軍,守衛滎陽,監齊趙兵。七國之亂平定後,因功封爲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黃老學說,爲竇太后貶斥,後來因罪被殺。

文帝時,竇嬰曾任吳王劉濞的丞相,後因病去職。孝景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竇嬰以大將軍職守滎陽,叛亂平定後被封為魏其侯。孝景四年(前153年),栗姬所生的皇長子劉榮被立為太子,竇嬰出任太子太傅。孝景七年(前150年),太子被廢,竇嬰稱病數月不出,後來經人勸說才重新上朝。

竇嬰雖為竇家最為賢能之人,卻長期不受竇太后喜愛。孝景三年,梁孝王劉武入朝,景帝設宴款待,並於酒後表示身後要把皇位傳給梁王。梁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故而太后聽到後也非常高興。這時竇嬰挺身而出,陳說漢室天下父子相傳的祖制,打消了景帝的念頭。竇太后由此非常討厭竇嬰,並革除了竇嬰的門籍。後來竇太后的態度有所緩和,但因為竇嬰喜好儒家學說,而太后則鍾情於黃老之學,故而關係始終不夠融洽。

武帝初即位,大力推崇儒家思想,任竇嬰為丞相,王太后同母異父弟田蚡為太尉,同時提拔了一大批倡導儒家思想的官員,如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等。建元二年(前139年),趙綰、王臧建議不必向太皇太后竇氏請示朝政。太皇太后大怒,將兩人下獄,竇嬰和田蚡也因此被免官。從此以後竇嬰在政治上便走上了下坡路。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駕崩,竇嬰連這個靠山也失去了。而王太后則獲得更多機會影響朝政,與之相應的是田蚡在政治上如日中天,乃至出任丞相。很多士人都逐漸疏遠竇嬰而親附於田蚡。

元光三年(前132年),竇嬰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先前所犯罪名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並在朝會上就此事與田蚡辯論。但由於王太后的壓力,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之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前131年)初,竇嬰被處斬。

.............................................................................................................................................

竇嬰之死是武帝時期的一個大案。此案起因甚微——灌夫鬧酒,後果卻很嚴重:灌夫族滅,竇嬰棄市,田蚡發神經病而死。此案的一大疑點,是所謂“先帝遺詔”——竇嬰以矯詔罪被判處死刑。所謂“先帝遺詔”只有九個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然而漢景帝對竇嬰的評價並不高,何以給予他這樣的重托呢?事實上,無論如何,竇嬰非死不可。為什麼?只因為他是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

這個案子雖然很大,起因卻非常之小,是什麼呢?就是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鬧酒。那麼灌夫為什麼要在田蚡的婚宴上鬧酒呢?是因為他發現來參加婚禮的人對竇嬰不尊敬。具體地說,就是田蚡給大家敬酒的時候,所有的賓客都避席了;而竇嬰來給大家敬酒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沒有避席。灌夫被抓起來以後,竇嬰想,灌夫為什麼鬧酒呢?他是為了給我爭面子。那我不能不救灌夫啊!竇嬰就出面救灌夫,結果竇嬰也被抓起來了。竇嬰一看急了,馬上託人跟皇帝說,我有先帝遺詔,先帝遺詔上已經說了,我竇嬰可以怎樣怎樣。據《史記》上記載,漢景帝臨死的時候留給竇嬰一份遺詔,告訴他如果遇到了麻煩可以直接打報告給皇帝。竇嬰以為有了先帝遺詔這個尚方寶劍就可以免死了,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最後竇嬰以偽造先帝遺詔罪被斬首。那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份遺詔呢?

史書上的記載只是這樣的:竇嬰說有先帝遺詔,而檔案館裏沒有先帝遺詔。這就有好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就是竇嬰矯詔,偽造了一個詔書;第二種可能是沒有存檔 ;第三種可能是存檔的詔書被毀掉了。那麼,沒有存檔又分兩種可能:一種是景帝忘了存檔,第二種是景帝故意不存檔。被毀掉也有兩種可能:一是王太后和田蚡把遺詔毀了,二是漢武帝把遺詔給毀了。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現任丞相田蚡早就把沒落前任、同是外戚身份的竇嬰看做是眼中釘。由於竇太后的去世,竇家這個外戚集團失勢了;此時王家、田家——就是王太后這個集團——的勢力開始上升,田蚡是一路青雲直上。自從失去竇太后的庇護,竇嬰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圍的人也漸漸與之疏遠,只有灌夫將軍一人不離不棄,成為竇嬰的生死之交。可是灌夫的忠貞給竇嬰帶來的只是暫時的安慰,卻為竇嬰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筆。這一切都是由於竇嬰本身的性格造成的。《史記》說竇嬰這個人的性格是“任俠,自喜”,《漢書》說他的性格是“俠,喜士”。什麼意思呢?“任俠”就是以俠義自任,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擔當就是行俠仗義,這叫“任俠”;“自喜”就是自視甚高、自鳴得意;“喜士”就是喜歡結交江湖上的人。這是竇嬰的性格特點。正因為有這樣的個性,所以竇嬰才跟灌夫成了好朋友。作為地方豪強的灌夫是當時朝廷打擊的對象,在惹怒了丞相田蚡之後,竇嬰卻不識時務,以生命的代價去救助灌夫,引起漢武帝的不滿。其實,驕奢的田蚡是漢武帝更憎恨的人,但是竇嬰卻最先成為外戚鬥爭的犧牲品。

**鷸蚌相爭

漢武帝要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就不能容忍地方豪強,他要加強皇帝自己的權力,他就不能容忍外戚集團的權力過大,勢力過大,如果外戚集團居然和地方豪強勾結起來,那就非打擊不可,所以他儘管從內心深處更討厭田蚡,但是更不能容忍竇嬰和灌夫。這才是灌夫和竇嬰之死的真實的原因。當然這場鬥爭的結果漢武帝是漁翁得利,竇氏集團,田氏集團都垮掉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19661217&aid=355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