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稗類的自白
2009/05/03 23:27:34瀏覽765|回應0|推薦10

  最近讀了一本很棒的書,就是張大春的《小說稗類》。最重要的是,由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字,那就是稗字。

  這是線上漢典對稗的解釋:

稗:

◎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裏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 喻微小的,瑣碎的:~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軼聞瑣事的文字為「~~野史」)。~史(記載軼聞瑣事的書)。

  所以,張大師就把這個稗來指稱小說。在中國文學中最早的小說,就是那些野史,那些假語村言。

  再引申來,那些想寫小說,或以寫小說為職業的人,也都與「稗」同類。這讓我竊喜了一番,因為我從小常常心不在焉的,作錯事之後,最常被呵斥的一句話就是「妳這個ㄅㄞˋ類!」我一直以為大人要說的是敗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那個敗,也是「敗家子」的敗,看來,好像這個稗字更妥貼一些。至少我希望是這個稗,不是那個敗。

  形狀很像稻,卻不是稻。這個沒用的東西生到世上來作什麼的呢?其實,所有的藝術都是這樣的,當然包括小說。書店有很多小說,這些小說沒有讓你從A提升到A+,也沒有讓你從股市中獲利,幾乎沒有什麼實用的知識,讀了不會富有,不讀也不會死人。但是,卻有人一生樂於此道,喜歡看,喜歡評,更有人把工作辭了,要專職來寫。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小鹿今天不是要來講藝術的意義,我只是很好奇這群稗類,甘心作這樣無用的東西,後面究竟是怎樣的心理?

  或許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答案,那就是心理。我們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有別於天下萬物,是除了外在的容貌,外在的行為,外在的成就,這些身體之外的東西之外,還有內在的感覺,感受,感情,感動……這些是個人的,對其他人來說,是好像不存在的,但是對我們自己,卻比真實更真實,這就是稗重於稻的地方。是啦,或許就像稗一樣,感字輩的東西對個人未必是好的,它甚至是有毒的,但是它長在我們心裡,已經跟我們融為一體。

  

  有毒?我們也認了!

  對於像我這樣的天生稗類來說,意識到這一點,也頗覺開心的。就像古代拉菲爾神殿上的那兩句話:「認識你自己,凡事莫強求!」

  你看,神殿上總共才兩句話,我竟然做到了一半耶!我以前曾經很盡力地去作一棵稻,但是今天,我終於意識到,我本性不是稻,儘管長得人模人樣,根本就是一個稗,所以心甘情願地作起稗來。每天寫一點,至於有沒人出版,出版之後,會不會暢銷,那就是拉菲爾神殿上的第二句了:凡事莫強求。

  如果認同在下小稗說的話,那就給點掌聲吧!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m9&aid=29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