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說分享──《為你走到希望之地》    
2013/07/03 23:53:05瀏覽480|回應0|推薦8

星期一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很快的利用兩天的時間便看完了。

在從書架上拿下這本書之前,我就只是很單純的被書名給吸引了,

看了一下作者:艾力克-埃馬紐埃爾-史密特(Eric-Emmanuel Schmitt

忍不住又驚嘆一聲,唉呀,怎麼又是你!(笑)

  

我很喜歡《風之影》裡面提到的,在遺忘書之墓,

每一本書都在等待他的主人前來把他領回家。

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每一本書都有他的靈魂的主人。

 

而我,閱讀艾力克的書,好像也是出於這種必然。

在高中時期,我已閱讀過他的前三本著作:

《最後12天生命之旅》、《陪你走到世界盡頭》、《被收藏的孩子》。

我也沒有特別挑他的書來看,但總是會在茫茫的書海中遇到他。

   

故事主角叫「薩德˙薩德」。

在阿拉伯文的意思裡是「希望˙希望」;

在英文的意思裡則是「悲傷˙悲傷」。

作者幫主角取了這樣一個特別的名字,

而故事的鋪展也如同主角的名字一樣,悲中帶喜。

  

悲的是主角的境遇,他沉痛的控訴海珊的暴政,

以及西方世界自以為是的「正義」,

當白人高官們都覺得他們已經「拯救」了伊拉克,

但其實伊拉克整個國家的環境反而因為西方人的來臨變得更糟糕。

當他決定離開他的出生地,遠離痛苦時,

一個偷渡客的身分,又為他帶來了無止境的折磨與苦難。

  

但喜的是,薩德始終都能堅定的往他的目標──倫敦前進。

他從不放棄希望,也未曾改變目標,

即使他的好朋友在旅途中過世;即使他遇到了美麗的金髮女神。

他旅途就像希臘神話的尤里西斯,唯一不同的是,

薩德是離開故鄉、前往他與初戀女友嚮往的夢幻城市。

   

在我從小生長的環境裡,我真的很難想像,

像薩德一樣的中東人他們的生活是如何。

無論是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等,

對於他們,我沒有任何概念,也無從描繪他們的輪廓。

當年的海珊暴政、經濟制裁、美國派兵攻打伊拉克……

於我,都只是新聞主播口中的其中一個故事而已。

  

而這本小說,則是揭開了這些中東人的面紗。

開啟了我對他們的初步認識。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問題,實實在在的反映著我們的世界。

對於中東人,我們的無知與恐懼,

使我們不願意接近他們,進而不願意伸出援手。

甚至,我們自以為是在幫助這些中東人,實際上卻是在傷害他們。

所謂的經濟制裁,薩德說,他們的暴君海珊仍然坐擁在他的宮殿中;

苦的卻是他們這些小老百姓,幣值大跌就算了,

就算有錢也沒辦法買到足夠的糧食、沒有醫生可以看病。

這到底是在懲罰誰?

  

在他偷渡出伊拉克,開始一段艱辛的旅程之後,

作者對於異國的風景也有深刻的描寫,

這些風景是在旅遊書上看不到的,這些可憐偷渡客的世界,

在作者細膩的描寫這些偷渡客(當然包括主角)的處境與心境,

彷彿他經歷過這些事情一樣,生動而自然,緩緩道出他們的故事。

  

在看到這些偷渡客的故事時,我是很驚駭的。

從小,我的家庭告訴我,偷渡客都是該死的、活該被抓的,

讓這些偷渡客來國家,只會造成國家的混亂與危險,

為什麼他們不願意用正當的方式來我們國家呢?

他們一定是犯罪者、令人不齒的骯髒人物。

  

然而,我卻在這本書裡看到了偷渡者的悲傷與苦衷。

他們為什麼要逃離原來生長的國家?

他們為什麼寧願忍受慘不人道的對待,也要進行偷渡?

他們為了心中的夢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與痛苦?

他們像牲畜一樣,輾轉流落於各個國家之間,只因為心中懷抱著夢。

  

在我看來,其實小說中的這些偷渡者,

與當年乘坐五月花號的清教徒沒有什麼差別。

他們都夢想著能夠在一個新的美好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

擺脫令他們痛苦萬分的國家,與過去。

只是時代不同了,當年的清教徒成為勇者、成為偉大的開創者;

如今這些偷渡客卻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對這些偷渡客來說,最大的懲罰,便是將他們遣送回國。

如此一來他們的辛苦不就白費了?好不容易才到這裡的呀……。

 

作者透過偷渡客的角色,也對現今的局勢提出質疑。

「國界」究竟是什麼?他到底有什麼意義?

因為,所謂的「正義」其實也是有分別的:

你是白人(或是某國人),所以我保護你。

而在這個範圍以外的其他,抱歉,我們無法提供協助。

即使他們的故事再辛酸、再需要有人伸出援手。

薩德在躲避一次緝捕行動後,在夜晚的港邊怒吼,

為什麼他們(警察)可以這樣對待他們?

不管理由不管原因,直接粉碎他們的夢,

他們所忍受的痛苦是這些生活在幸福世界裡的人無法想像的。

那些人都只會以他們的角度看待這些偷渡客,

卻不願意去了解他們的故事。

  

看到這幕,其實我是很心虛的。

是啊,我們都太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別人了,

而忽略了別人的心情與處境。

  

作者在故事間生動而細膩的描述,

在情節發展與最後結局,也以非常巧妙的手段處理。

因為在故事末尾,只提到了薩德終於來到他夢想中的倫敦,

找了一處地方落角,當一個見不得光的黑工。

至此,作者便擱下了筆。

後來呢?薩德有再次與他被遣返回國的初戀女友在倫敦相逢嗎?

主角後來的發展是否就過著如童話般一樣「幸福美好」?

  

但其實,結局早已穿插在整本書當中──

當薩德以回憶的口氣,說著這件東西對他來說如何中滿回憶,

說著現在的生活是當時的自己無法想像的美好快樂時,

作者就已經在向讀者暗示結局了。

這是非常巧妙的手法,令人感到新穎。

  

既不是開放式的讓讀者自由想像,

又沒有制式的寫到主角終於苦盡甘來,成為另一個童話式結局。

這樣的一個手法,讓我對作者的讚賞又更多了一些。

每一次閱讀艾力克的書,都像是經歷了一場美妙的旅程。

 

作者的資訊(沒有中文頁面,真抱歉XD) http://en.wikipedia.org/wiki/%C3%89ric-Emmanuel_Schmitt

 

書籍資訊(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8614

   

 

BY 今天在圖書館坐了整個下午的 穎兒 Wed.Jul.03rd.2013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ink123&aid=787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