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05 15:17:25瀏覽527|回應0|推薦8 | |
這本新書上個月中才剛出版,算是搶搭新冠病毒的熱潮, 以行銷來說是,看準了時下流行熱點所推出的商品。 儘管台灣有面對SARS的經驗, 但此次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是所有國家始料未及, 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也遠比2008年金融海嘯更深遠, 全球幾十億人口都人心惶惶:這波疫情到底什麼時候結束? 人們便會希望從這本書(或類似的主題)中得到解答。
看完這本書,會得到預期中的答案嗎?我想見仁見智。 因為面對捉摸不定的未來,誰也無法準確說出答案來; 但這本書的確提供了在病毒威脅的時代,人們所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自疫情以來,指揮中心天天舉行記者會讓資訊透明化, 減少社會大眾因無知所帶來的恐慌; 這本《人類與病毒之戰》也正是讓普羅大眾了解病毒、進而不再恐懼最佳解方。
我滿喜歡這本書的脈絡, 從發現病毒的歷史開始說明, 接著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清楚的示意圖讓讀者了解病毒致病機制; 用實際的例子(腸病毒,流感,愛滋)說明病毒傳染途徑、人類如何應對疾病; 對於此次新冠病毒,我們如何借鑑過去的西班牙流感經驗, 以及最後說明病毒跟細菌一樣,也有幫助人類的好病毒。
在前篇《無用的知識?》中,我提出政府應設定「疫時管制」機制 幫助社會在面臨下一波疫情時有即刻的SOP可以執行,降低傷亡。 這個概念也在本書中後段出現。 畢竟,人類歷史上面臨過好幾次大瘟疫,這是可依循的週期循環, 人類在每次瘟疫結束之後,也都會有另外一番成長。 十四世紀黑死病過後,造就了文藝復興; 1918西班牙流感之後,提升了全球基本衛生醫療的概念。 而在2020新冠肺炎之後,我們又該有如何的認知?
以個人健康方面,只能說免疫力跟健康的生活習慣還是一切的基本。 如果本身免疫力夠強,擁有健康生活習慣, 通常病毒就只能逗留在上呼吸道、造成輕微甚至無症狀感染。 但如果在第一防線無法壓制,病毒感染到下呼吸道, 就有可能因為病人本身免疫系統反應過激,造成死亡。
那些老掉牙的一週運動333,每日健康五蔬果,真的講到都會背了。 本書有一張分析圖,清楚呈現儘管壽命增幅有限, 但平均國家越富足、國民攝取營養越均衡充足,人口受傳染疾病死亡率越低。
而在經濟方面,只能說,果然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是很危險的。 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要發展除了主要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來源。 並且也要有一筆儲蓄金以應對這樣的緊急狀況。 觀光業就業人口,在這波疫情下,很慘。以觀光業為主的國家,也開始舉債過活。 思及至此,又覺得這談何容易呢? 很多基層勞工每天忙著工作,根本無暇顧及「賺錢」。 或是仰賴政府顧及社會福祉呢?恩,我不太喜歡這個想法,靠人不如靠自己。 這又是另外一個難題了。
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章節在染病之後的治療方式、疫苗生產過程與研發限制。 我想,若大眾對這兩個環節有清楚知識, 就不會對治療以及疫苗有過高或錯誤的期待。 治療方式分為支持性療法(針對症狀下藥,主要靠病人免疫力打敗病毒); 另外一種則是直接殺死病毒。 由於目前人類對新冠病毒所知不多,並無法「殺死」,因此目前主要為支持性療法。 (人類殺不死的病毒其實也不少,愛滋就其中一個)
而目前全世界引頸期盼的疫苗,未必也是新冠病毒的解方。 一來疫苗得打在健康的人身上才有作用;對於已染病的人並沒有幫助。 二來疫苗研發曠日費時,13年前的SARS在疫苗發展出來之前,就已經被控制住了。
至於為什麼曠日費時,因為新冠病毒是RNA(單股螺旋), 很容易在複製基因時出錯,造成新品種突變;一旦病毒突變,疫苗就無效了。 (一般常聽到的DNA是雙股螺旋,就像鐵軌有左右兩道,中間枕木可以排放整齊;RNA就像少了另外一邊,像平齒梳,容易因為外在環境改變形狀)。 並且疫苗要有效,是因為我們把病毒送進人體, 讓體內免疫細胞記住了病毒的長相,先模擬過作戰方針。 如果活病毒疫苗沒控制好,反而造成人類染病; 如果病毒活性不夠,又像我們只拿史萊姆練怪,卻想要打敗惡龍。
好吧,果然疫病電影最後醫療單位迅速發展出疫苗、立刻救了全世界的結局 只是為了讓民眾可以安心離開電影院的美好假象。
綜觀全書,這本《人類與病毒之戰》不失為流行病學的一本敲門磚。 我本人以前是完全不碰自然科普這類的書籍,(笑) 會看這本書單純因為我對社會、政治、經濟有興趣; 為了瞭解目前的瘟疫是如何牽動我們的生活,才去讀的。 另,不曉得是不是我用手機閱讀電子書版本; 或是我對這門學科沒有概念,儘管文字簡單易懂,卻還是讀不久就覺得累。
作者: 徐明達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0/05/11 分類:自然科普
BY 梢兒 Fri.Jun.05th.2020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