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讀余光中
2017/12/17 13:01:04瀏覽1621|回應2|推薦4

我讀余光中
◎沈政男

余光中過世,讓我想起了高中時代讀新詩的日子,我湊近看看書架上好久沒動的幾排新詩詩集,余光中的作品多達七本,顯然是其中最多。

那是1983年,我念中一中高一的事。1983是什麼年代?美麗島事件剛結束,解嚴還沒到來;蔣介石的獨裁不再,換成了蔣經國的威權。獨裁與威權差在哪裡?幾年後到台大念書,吳乃德會跟我們講得一清二楚,但在高中時代並不知曉這些政治概念,只知道「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被悄悄換成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換句話說,大中國意識還存在,但綁縛台灣人的力道已經漸漸鬆弛了。1982年羅大佑發行了《之乎者也》,將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了曲收進專輯,這是不是羅大佑所有唱片裡唯一的一首大中國意識的歌?為什麼?就因為大中國意識就要從台灣上空散去,改朝換代了。羅大佑結束了校園民歌時代,而校園民歌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大中國意識,於是到了1980中葉,校園民歌就退流行了。余光中的新詩也是如此,解嚴後就幾乎不太有人讀了。

我慶幸我讀過余光中。讀新詩是這樣,如果你在高中時代不產生興趣,你幾乎就永遠不會去讀,因為那代表你的文字敏銳度不夠,翻不過那道語法的高牆。當然,讀新詩的方法也很重要,就跟學其他技能一樣,必須由易而難,才不會被嚇跑,而余光中就是其中比較低的一堵牆,踩著這堵牆像爬樓梯一樣拾級而上,越讀越往晦澀的詩人走去,一個征服過一個,到最後你覺得「我這個我也寫得出來」,然後就從讀者成了作者,也開始寫詩了。

那是中一中高一的事,青刊社舉辦文學獎,一位同學知道我讀詩,便邀我一起投稿,但我那時從來沒寫過,想了幾天只能硬湊出幾段長短參差的句子交了出去,後來當然槓龜。結果那位同學得獎了,印出來以後我捧讀再三,驚嘆自己程度太低,寫不出這樣精巧的詩句,必須汲取更多養分,於是衝到剛成立的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借了好多詩集來看。

什麼!這不是我那同學的得獎作品嗎?竟然我在其中一本詩集裡,依稀讀到了熟悉的句子,我趕緊翻出那本校刊來看,確實一字不差,當場驚訝得難以置信。

直到現在,我沒戳破那位同學的行為,也沒跟任何人提起,因為那位同學後來也沒有寫詩,也不是作家,無所謂了,就當是年少時代的一時糊塗吧。

但我依然持續讀詩。整個高中,每到假日,我都到文化中心與省立台中圖書館借書,其中少不了都有新詩,後來存了零用錢可以買書,我也買了不少詩集,當然也包括余光中的作品。在這七本詩集裡,我只記得最後一本《紫荊賦》是在中正路的書局買的,其他已沒有印象。

余光中的新詩是這樣:一、象徵與譬喻沒那麼私人化,有顧慮到讀者。二、意象的濃縮也不過於緊密,不至於成了難解密碼。三、內容經常摻入大中國意識元素,包括故國感懷與唱和古人。四、他的句法有兩種,一種來自英詩長句,這時候斷句的節奏讀起來就是中文化的英詩,另一種則是刻意向中國古典詩致敬的對仗與音樂性。五、這點是致命傷,但幾乎沒人點出,也就是太多擬人化的筆法;擬人化是初學者常有的寫法,但余光中卻是反覆使用,這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才氣受限,另一個則是作品氾濫。

上述這些特點,我在高中時代就體會了,於是上了大學以後就很少讀余光中的詩,但他的詩作是最好的新詩入門,無庸置疑。

雖然余光中的詩相對好讀,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困難,而讀不懂新詩的人最常見的反應就是:這是詩嗎?亂寫吧!

唐文標就是如此,最近很多人提及所謂唐文標事件,沒有搞清楚來龍去脈就在那邊亂扯。唐文標對新詩充滿敵意,本質上就因讀不懂新詩。我記得高中時代有一位歷史老師也是如此,有一天突然把一個課文句子隨便拆成幾行寫在黑板,然後不屑地揚起單邊嘴角說:這就是新詩。

我慶幸我是能讀新詩的人,而這必須一大部分歸功於余光中的帶領入門。余光中影響了非常多寫新詩與寫歌詞的人,你去讀校園民歌的歌詞,甚至是後來的流行歌,不少句法都來自余光中,他在幾十年的寫詩生涯裡實驗了很多中文新寫法,後來都成為作家們的習慣寫法,只是他們未必知道。余光中自己的新詩養分當然是來自以艾略特為首的英美現代詩,但余光中因為不能忘懷中國,又向中國古詩取法,嫁接成了自己的新品種。此外,巴布狄倫的影響也很大,余光中的不少新詩其實用的就是歌詞的寫法。

那年代的新詩詩人有兩種,一種是軍人出身,另一種就是余光中這類學院派。差別何在?差別在於英文的閱讀經驗。你如果讀很多英詩,寫新詩時就會自動在腦海翻譯成英文,於是寫出來的句子也會有英文的句法,這點在楊牧的作品最清楚,當然余光中也是如此,只是楊牧完全拒絕了中國古典詩的影響,而余光中兩者兼容。

今天再度翻出余光中的詩集,想起那時最先捧讀的往往並非內頁詩作,而是封面的內折短頁上頭的介紹文字。那時出版詩集最多的是洪範書店,美編特點是封面總有幾道方框邊線,看起來拘謹規矩,以及內折頁的介紹短語,那幾行文字寫得細膩周延又充滿韻律,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學作品。今早看網路才知,那些介紹文字原來是楊牧所寫,因為他是洪範的老闆之一。

網路上有人收集了余光中的大部分詩作,我補看了他比較近期的作品,但讀後印象跟三十幾年前並沒有太多差別。余光中的新詩,創作力最高是1970年代,他最好的一本詩集應該就是那時出版的《與永恆拔河》。

再讀一次余光中的新詩,回到那個學詩的高中周末。我從來沒有抄寫過的余光中的詩,底下是第一次。這首〈瑜珈〉來自《與永恆拔河》,短短幾句可以代表余光中常用的譬喻與句法。

〈瑜珈〉

合睫便是另一個世界
聽內海的深處心血來潮
    吐,是退潮
    納,是漲潮
而在間歇的海嘯聲裏
一隻鷗豪健地飛起
翩然出竅的精神
    
逐波來去 


雖然余光中寫很多大中國,但他的新詩文體是百分之百台灣,這點你若去讀中國作家的新詩便能體會。中國的小說寫作與流行作曲已經趕上或超越台灣,但新詩還是遠遠不及,流行歌詞亦然,而這有一大部分必須歸功於余光中為台灣文學所做的貢獻。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109548166

 回應文章

yaun
2018/01/04 11:39
否定他人前,先說說你對社會有何貢獻。(ㄉˇ)

正港台灣人林致宇
2017/12/18 03:11

課審大會委員,靜宜大學學生林致宇

認為余光中根本沒資格被稱為,文人

余光中將能言善道的文字

作為一種武器,做無謂的鬥爭,做為威權體制廣告商人,

余光中如何的迫害異己,與威權體制站在一方

發動鄉土文學論戰,打壓台灣文學

余光中根本沒資格被稱為,文人

沒資格代表文學界,那種失去靈魂的文字

形同大清帝國的,八股廢文.

正港台灣人- - 林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