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16 18:53:06瀏覽80|回應0|推薦0 | |
05-03-2015 我們又走到了公園廣場的另一端,這是一座占地很廣,周邊本應有六座喚拜塔的清真寺──其中一座喚拜塔只剩半座,正在整修。這清真寺不收費,但是遊客不能進入信徒祈禱的區域,只能在大廳的另一端遠望信徒祈禱。我們便去跟著一大群一大群的遊客排隊。 清真寺規定:「要進入寺裡,男性須穿著長褲。女性需穿著長衣長袖,並包上頭巾。」入口前,有工作人員檢查並提供兩種尺寸包巾,除了女性一律須包頭巾之外,服裝不合格者還須用寺裡提供的全身大包巾包起來。蘇小妹及我都合禮地穿著長袖長褲,我拿出自備的圍巾把頭包好,便裝束妥當了。 隊伍雖長,前進的速度倒是很快。只排了二十分鐘就到了入口處。規矩是不能穿著鞋子進入清真寺,我及蘇小妹正煩惱著脫下來的鞋子要收在哪裡時,看到了入口處提供著塑膠袋。隨身攜帶,這真是個好主意,寺裡就不需要準備鞋櫃,而遊客也省得出來的時候找不到鞋子。 只是,上千人在同一時間將鞋子脫掉……那味道……真夠嗆的了。 進了清真寺,建築形式與聖索菲亞很接近,大廳同樣都有著挑高的穹頂及拱廊;不過兩座建築呈現出的感覺又十分不同。聖索菲亞是拜占庭式的天主教教堂,再修改及增添伊斯蘭元素;而這座清真寺則是參考拜占廷式建築,再緊密揉合了傳統伊斯蘭建築元素。聖索菲亞教堂較為粗曠雄偉,又帶著滄桑;這座清真寺則雖然也非常壯觀,卻又含著精緻秀麗的氣質,伊斯蘭文化特有的幾何花草圖騰整齊且均衡地裝飾滿廣大的空間,顯得富麗堂皇。 寬闊明亮的正廳內信徒不多,他們看起來很寧靜地背對著我們祈禱;也有幾個回教徒,拿著手機四處拍照,看得出來其意不在祈禱,而是來觀光的;非回教徒的遊客們則在柵欄分隔出來的偏室擠成一團,隔著柵欄探頭探腦。這情景十分有意思,我看著忍不住想笑。 攝影癡蘇小妹咕噥了一句:「我實在是不能忍受 ( 不拍照 )。」就把我撂了在一旁,拿著相機在擁擠的人群中努力取角度。而我則找一個比較僻靜的角落,忍著撲鼻而來的腳臭 ( 不是如入鮑魚之肆嗎?怎麼這麼久還聞得到臭味呢? ),坐在地毯上欣賞這壯麗的建築。 暫停攝影的蘇小妹跑來坐在我旁邊,我們兩個討論著這清真寺到底是哪座,蘇小妹說:「以這清真寺的規模,應該就是最大的 Sultan Ahmed Mosque 」我說:「你是說 Blue Mosque?,不像啊!我跟你說,不管怎麼樣,我一定要去找到最有名的藍色清真寺 ( 我喜歡藍色 )。」 恰好,我們半小時前在托卡比皇宮的紀念品店買了一本專門介紹土耳其清真寺的書,兩個人便拿著書翻來翻去。爭論半天,蘇小妹突然說:「這裡不就是藍色清真寺嗎?妳看,唯一有六座喚拜塔的清真寺。」我睜眼仔細瞧書上的圖片,再瞧瞧四周,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裡的正式名稱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土耳其文是 Sultanahmet Camii 」。蘇小妹因為英文名稱是「Sultan Ahmed」兩個字有分開,而門口的土耳其文標示是「 Sultanahmet」只有一個字,致使他一時不察而迷糊了。而我則是一直找尋著全藍的清真寺。原來「藍色清真寺」的別名是來自於大量運用藍花磁磚裝飾內部。 我及蘇小妹莞爾一笑。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隔著花園廣場與聖索菲亞面對面。 五座半喚拜塔。最右邊的喚拜塔只剩半截,正在整修。 精細的模型。 信徒進入祈禱的正廳大門,遊客不可以從此進入。 遊客們手提著自己的鞋子。 主穹頂及拱廊皆裝飾滿繁複的花紋,卻予人純淨輕盈感。 如此的均衡對稱。 柱子及基座上都砌滿了來自伊茲尼克特別設計的手工陶瓷磚瓦。 美麗的彩繪玻璃窗。 牆面上的陶瓷磚瓦則是回收自 1574 年托卡比皇宮失火後遺留下來的磚瓦。 祈禱者與拍照的回教徒。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