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4 05:44:45瀏覽312|回應0|推薦0 | |
最近要搬進新家。看到一切美輪美奐,按理心情應該是雀躍的、興奮的。但一路整理細軟,看著住了十來年的宿舍逐漸搬空,卻是感到相當難捨。沒錯,她的牆面是斑駁的,該漏水的地方也不會少,而且隨處可見惱人的壁癌。然而,她卻也是全家人曾經共享歡笑、同擔挫折與一起成長的地方,充滿溫暖與美好的記憶。小兒幼時在牆上的信手塗鴉,是如何也難令人割捨的家庭情感印記。說實在,若非租期屆滿,學校要取回,我們非常希望永遠住下。 這就是家的意義,她不只為我們遮風蔽雨,同時也溫暖我們的心,提供我們情感與記憶的寄託。如果政客懂這一點,他們就不會認為隨便拿點錢補償就可以強行買走人民的住居,然後無情地拆了她。對多數人來說,房屋被拆,等於是一段人生重要的歷程被硬生生抽空,幸福感也跟著被剝蝕殆盡,再多的金錢也未必能彌補那重大的失落與創傷,更遑論杯水車薪的徵收補償了。 明乎此,我們便可理解,何以大埔朱阿嬤以及張藥房的老闆張森文先生會因為住家遭苗栗縣政府強拆、導致精神抑鬱而走上絕路了。官員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倘若今天還有所謂暴政者,莫此為甚。 追根究柢,這一切都源於政府假開發之名、行殘民以逞之實的土地徵收惡法所致。這些惡法立基於唯利是圖的冷血心態,毫無情感記憶可言。幾千年的遺址、數百年的古蹟都能拆了,草草一間民居算什麼?如果全民再不鞭策政府修改這類惡法,大埔阿嬤與張藥房的悲歌,將不斷在全國各地重演。試問,生活在幸福隨時可能被剝奪之中的人民,怎麼可能會幸福?(作者為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