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津上俊哉 /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政策對立
2016/10/26 10:20:36瀏覽104|回應0|推薦0

2016-07-18 日本現代中國研究者

五月九日中國人民日報刊載了署名為「權威人士」的文章〈開局首季問大勢〉。主要內容為以下三點,因該文可以看出是黨中央(中南海的南院)批判國務院(北院)的內容,引起波瀾。

權威人士的主張一: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穩住了,有些甚至還出現意想不到的回升。然而,「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在習近平政府的內部,自政府成立以來就經濟成長的方式存在對立意見。

國務院以發改委為中心,主要想法是「投資的空間依然很大,推動投資可以維持高度增長」,習近平的勢力範圍即黨中央的想法則是「靠借錢和投資刺激需求的政策不能做得太過」「提高供給側的效率是今後經濟政策應採取的路線」。

李克強總理當初的想法趨於後者,被稱為「李克強經濟學」,但是沒能改變國務院的方向。看到這些後,習近平主席(黨中央)以「新常態」為關鍵詞,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為舞台,開始親自扭轉政策的方向。「權威人士」被視作習近平的親信,每次在扭轉方向的關鍵時候登上人民日報,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黨中央主導的方向扭轉是將增長目標由二○一三年的七.五%降到現在的「六.五%至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進入今年,出現異常情況。第一季度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回升」。

經濟反彈的原因是不動產市場的回升和地方政府投資的增加。一月份銀行的貸款急劇增加,其結果使一線大城市的不動產再次炒熱。在地方,基礎設施投資加速,有些地方通過融資平台又發行了城投債。看到景氣反彈的跡象,下滑的資源和原材料的價格開始反彈,已決定關閉的鋼鐵廠也開始作業。這絕不是好消息。

權威人士在一月四號的人民日報主張「不能再依靠經濟刺激」後不久卻發現國務院在第一季度又踩了投資和槓桿的油門。僅僅四個月權威人士再次登場,可以看出是對國務院主導的「倒退」表示強烈的不滿和危機感。

權威人士的主張二: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這是這次最令人震驚的主張。因為如果L型經濟要持續幾年的話,習近平推出的「到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的公約(中國夢)就很難實現。以這個主張為根據,推測習近平在不久要丟掉「翻一番」的中國夢也許有些離譜,但是如果不丟下「翻一番」的公約,國務院就會持續固執於依賴投資維持高增長。丟下或推遲「翻一番」公約對習近平來說是個打擊,那麼要讓實現不了公約的習近平下台嗎?中國共產黨只能以他為中心團結,且「熬」下去,別無他路。

權威人士的主張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是二○○九年啟動「四萬億投資」之後,以公共部門為中心大量負債,並向沒有還貸能力的低效率項目進行投資,由此整個國家資產負債表報廢(自二○○九年到去年為止的七年中,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額達二六○兆元,國家整體債務占GDP的二五○%)。

如此下去,負債增加的話,資產負債表將會破產,經濟避免不了硬著陸。自去年年末,黨中央主張「淘汰僵屍企業」,也是因為連利息也付不起的僵屍企業靠「政府」的信用存活下來,使負債的雪球越滾越大的現狀著實讓人感到危機。

為了避開該風險,只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並處理回不來的不良債權。但是如果一起行動,那麼經濟就陷入嚴重的蕭條,即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目前中國經濟並非「到處都黑暗」,消費仍穩健,「新經濟」的成長也比日本快,可謂有明有暗。但處理過剩設備和去槓桿的話,就會造成強力的通貨緊縮的壓力,就算明的部分增長了,整體經濟也只能處於零左右的增長而已。

中國經濟沒有出口嗎?

「持續借錢來投資的話經濟就會硬著陸,不借錢投資就會零增長」,可謂到了絕路,但是並不是沒有出口。中國的總債務是GDP的二五○%,而日本的總債務為GDP的三八五%。日中之間的不同是,中國總債務的三分之二是脆弱的企業債務,而日本總債務的六成是對累計債務容易扛的中央政府的債務。

國務院錯在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財務已經到了臨界點,但依然還要向他們貸款。另外,本來在「後投資泡沫期」,爭取維持六.五%的增長是極其荒唐的,應該扔掉或起碼推遲「翻一番」公約。

但是,有餘裕的中央財政給予財政負擔的話,今後也可以繼續投資,並可以實現二%至三%左右的增長。中央財政已經為了防止景氣下滑開始實施減稅政策,但問題在於中國沒有由中央財政出錢,發改委計劃的公共投資的機制。

這就是上世紀末日本小淵惠三政府採取的「小淵經濟學」,此後日本中央財政負債累累。中國也將重蹈這樣的覆轍,如果不這樣,不能「維穩」的話,也只有此路。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7922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