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謝田:中國的製造業怎樣才不會輸(下)
2016/11/15 04:33:46瀏覽289|回應0|推薦1

2016-10-11

    二十多年前,一次去美國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參加一個隕石學和宇宙化學的國際會議,有很多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參加。會議期間,常常看到德國學者們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談論著什麼,不時的迸發出哄堂大笑之類的聲音。他們用德語交流,旁邊的外國學者包括美國學者都聽不懂,想插話也插不進去。後來我略帶疑惑的問我的導師、一位猶太裔的美國教授,說這些德國人到底在說些什麼呢,有那麼好笑、值得他們那麼專註的討論?猶太教授略通德語,說他們說的是德國隊剛剛如何贏了一場重要的足球比賽!他們這些德國佬!指導教授不無羨慕、又略帶無奈的告訴我們。

    美國人不僅從經濟、產業、科學和技術的角度觀察和學習德國人的先進經驗,還從政治和外交的角度考察德國的世界競爭力。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也曾探索過德國人的成功秘訣(Steven Rattner),希望看看歐洲的製造業大國怎樣能夠給美國以啟示和借鑒。

    研究發現,德國人把他們的經濟成功歸功於政府和私人企業的共同努力,德國朝野的齊心合作。德國政府,尤其是在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的任期內,推動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的舉措。有趣的是,施羅德在2005年向德國議會推出了一個大規模的、叫做“2010議程”(Agenda2010)的改革計劃。但等到施羅德在2005年秋天提前召集大選的時候,他卻落選了。民主政府比專制政府好得多的地方是,不會因為人走就茶涼,施羅德走了,他的“2010議程”卻得以保留,並且這個項目因為削減了德國政府的社會主義福利的因素,削減失業福利以鼓勵就業,對企業鬆綁,與工會談判,成功的刺激了德國的經濟。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他們做最基礎的,最關鍵的部件,所以,他們不顯山、不露水,無聲無息的,就征服了全世界的製造業。當今的中國恰恰相反,還沒能做出什麼東西來呢,就敲鑼打鼓、胡言亂語,說什麼已經“趕超了世界先進水平”云云。德國人的低調、務實、腳踏實地,則真正的令人敬佩。就像德國人最喜歡說的那句話一樣,“我們所生產製造的,是東西裡面的東西裡面的東西。(We make the thing that goes inside the thing that goes inside the thing。)那意思是說,比方說一架噴氣飛機,可能是美國波音公司做的,但飛機里的動力設備里的控制系統裡面的關鍵器件,卻是德國人做的!這些公司還往往是中小型公司,因為是中小型企業,是家族或私人控制的,他們就會專註於長期的成長,而不是短期的利潤。這一點,恰恰是美國公司、中國公司,都很難做到的。中美公司都過多的關注於短期利潤、股市表現,就很難放眼於公司長久的戰略。

    德國製造業專精的兩個領域,一個是“機床”或“母機”(machine tool),主要由中小企業壟斷,這是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在發展製造業時離不開的。雖然這看起來好像是給自己的對手提供武器,但德國人做得滴水不漏;另一個是佔了德國GDP二成的優良汽車品牌,從賓士、寶馬、到奧迪、保時捷。這兩點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精明強幹的德國人,可以從兩個極端,一個在微觀,在關鍵設備中的關鍵部件中的關鍵器件方面;一個在宏觀,在最外在、最表面,和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品牌上,同時擊破了全球消費者的軟肋和錢囊。

    德國的出口業與中國大不相同,他們提供的產品和製造能力,沒有辦法被其他國家所取代,甚至日本也無可奈何;而中國製造業的產品和製造能力,很容易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取代。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境,也是由此而來。中共政府推動的產業升級、技術創新、舉國創業,也是在試圖走出這個困境。但從中國和德國的對比看,走出這條路的希望,仍然非常渺茫。

    德國經驗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在於,發達國家即使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逐漸興起、試圖趕超的時候,仍然可以保持自身的優勢、保持彼此的距離、保持自己高度的競爭力。美國《華爾街日報》(WSJ)的一個報導(Chase Gummer)在探究德國製造業成功背後的故事時發現,公—私研究機構的合作,或者政府—民間研究機構的配合,是德國高科技製造業產品出口的推動力。

    實際上,美國也在學習這樣的合作。奧巴馬政府已經向國會要求撥款10億美元,以創立一個全國性的製造業創新的網路,把公司企業與大學和研究機構聯繫起來,共同開發新的製造業技術。項目中有至少15個政府—民間研究機構的合作,由政府出資。目前已經建立起了4個聯合機構,包括在俄亥俄州的一個專註於3D列印技術的實體。

    奧巴馬計劃的藍本,是效仿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 Society)”,後者是一個政府出資、互相聯繫的研究機構群組,他們為德國高科技製造業產品的出口立下汗馬功勞。“弗勞恩霍夫協會”擁有上千項技術專利,包括人們熟悉的MP3音頻制式。“弗勞恩霍夫協會”的名稱來源於約瑟夫.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他本人除了在天文學上做出了許多新發現之外,還成功的興辦了一個製造望遠鏡的公司。現在,在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有67個研究機構在積極運作,從計算機算法到細胞生物學,到木材加工技術,包羅萬象。並且,他們不專註於基礎研究,而是聚焦於見效快、能夠迅速實現商業價值的應用研究。

    德國政府對“弗勞恩霍夫協會”的投入,每年高達28億美元,占協會年度預算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是私人企業的投入。這些研究機構的管理者,主要是一群工程學教授,他們都有豐富的業界經驗,協會的兩萬多僱員中,有三分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德國大公司如保時捷和奧迪的高管,許多也是從這個協會出身的。協會鼓勵僱員創立新公司,並把協會開發的技術賣出去!這對聚集人才是一個很大的吸鐵石。

    該協會的人員組成、資金來源、運作方式,看起來很容易抄襲複製。但仔細想想,如果在中國推廣這樣的機構,恐怕完全做不到跟德國人一樣廉潔、有效、高效。原因無他,還是政治體制、社會機制,和人員素質的問題。所以,世界各國的製造業,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如果想贏的話,還有太長太長的路要走;即便是不要輸,也需要跟德國人學上很長一段時間。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8176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