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何清漣:中國經濟之病,根在經濟增長方式 ---- 美國之音
2017/09/15 08:44:00瀏覽669|回應0|推薦0

2017-08-29

    最近一年多,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在於金融整頓。家有七件事,先從緊處來,金融堤壩要潰,當然得先堵。但追溯下去,銀行壞帳主要由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國企負債等構成,這就帶出另一個問題:金融整頓過後的金融改革,要點不在金融領域,而是對財政體制與國企動手術。由於地方財政過度依賴房地產、國企成為殭屍企業之後還要銀行繼續輸血,中國的資產質量才持續惡化。說白了,中國不僅需要對國企進行市場化改革,更需要揚棄依賴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早就病根深植

    國內媒體對於經濟的全局性判斷,通常不敢用過苛之詞;官方宣傳更是儘量採用「積極」型話語,因此,究竟經濟難題有多大,一般人很難了解。而另一些人則總抱有僥倖心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國內經濟研究圈一直有人在討論「新周期」的到來,他們借用經濟周期的技術分析來表達一種期盼:中國經濟已經走過谷底,即將進入新一輪反彈。這樣的期盼體現出企業界和地方政府都在盼望:快點度過艱難時期,重回輕鬆增長的往昔時光。

    但是,這樣的周期不會再來,因為前一個經濟周期中,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已經不復存在。2009年開始,中國經濟基本依靠增發貨幣來拉動增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前副會長石小敏今年619日接受經濟觀察研究院的採訪時,點出了陷入經濟困境之由。他坦言相陳:「每年發的貨幣,除了堆到房子裡,剩下都在債務鏈條裡,……把自己家當全部都壓在了房地產裡,天天往裡堆,還能搞得好啊,……現在玩的已經快玩不下去了,……這兩年如果按美元計,GDP接近零增長了」。

    同樣的話,早在2010年,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就說過:「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占近一半。21世紀網評估發現,均衡人均收入差異後,中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2013 513 ,里昂證券公布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債務總規模107萬億 。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債務增長發生在2009年以後4年間,規模相當於GDP110%,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影子銀行和債券,面臨極大債務風險。這一報告說明,中國GDP的高速增長,其實依靠大量舉債支撐。借方是誰?當然是銀行。舉債者是何方神聖?地方政府與國企。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支撐,凡征地、「七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訊、通暖氣、通天燃氣或煤氣、平整土地)所需要的錢均來自銀行;地方政府要維持穩定,不能讓工人失業,因此必須讓銀行輸血,維持企業運轉,哪怕這些企業成了殭屍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需求,堆在倉庫裡,也得繼續運轉,讓國企工人能夠繼續領工資。如果不對財政體制及國企動手術,銀行壞帳清理了還會再來,朱、溫二位總理任上,都曾大規模清理過。

逝者如風,中國曾有的機遇不會再來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因為遇到了千載難逢的良機,經濟成長之路走得確實輕鬆:1989年以前,遇到了國際資本從發達地區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中國以比「四小龍」更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讓「四小龍」中的三小龍出局而贏得機會;1990年代,則遇到了美國充當領軍的全球化。中國政府採用兩種手段就大獲成功吸引外資,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既解決了就業,又擴大了出口,還用市場換到了技術(雖然採用不太光彩的侵犯知識產權這種方式);與此同時,開發房地產,讓其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成了支持地方財政的半壁江山。這兩條路都利用不可再造的機會,在「捷徑」上「放馬狂奔」。政府的短視就是忽視了「捷徑」雖巧前程短,一旦兩條路都走不通時,地方政府便束手無策了。

    歷史曾給中國前所未有的機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全球化開始後數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投資(2001-2010年外資為主)、出口、內需三駕馬車拉動之下,創造出十多年的出口景氣,出口以每年25%以上的高速增長。正是這十多年的出口景氣把中國推到了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地位。但是,中國的勞動力占全球就業人口的26% ,即便全世界所有發達國家把市場全都讓給中國,這樣的出口景氣也不可能無限期延續下去。更何況,中國勞動力的工資、社會福利開支、政府的稅收,以及土地、能源價格等不斷上漲,使得出口加工型企業的成本越來越高,外企的利潤逐漸被侵蝕,最後大批關廠或遷走。就這樣,出口景氣來得容易,消失得也快,而且再無重造的可能。

    在出口景氣消失之前,美國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讓中國政府十分擔憂,為了保住經濟增長,中國政府用4萬億資金在全國範圍內大興土木工程,悄然之間,「投資」這輛馬車換了馬,政府投資取代了外商投資。以此為先導,各地方政府把經濟發展的希望全都寄託在房地產開發上,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房地產熱,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土木工程景氣接替出口景氣,維持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同時提供了需要30年才能消化完的住宅需求,形成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如今,正如房地產界大亨潘石屹向《證券日報》所言,房地產行業規模發展的天花板已經來臨。中國官方宣稱,中國經濟既要警惕「黑天鵝」,更要提防「灰犀牛」,而房地產泡沫在三頭「灰犀牛」中名列第一。

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會有新周期

    我很希望中國經濟迎來新周期,讓中國人繼續過上好日子。但以下幾個條件註定中國不會迎來經濟新周期:

一、發達國家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的時代難以為繼。這倒不是美國川普總統那要「讓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口號所致,而是中國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稅收優惠不存,外加外資在中國要付出的制度成本,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有限。中國的優勢本是廉價產品的出口,如今,中國在這方面拼不過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

二、江朱、胡溫兩任政府的短視和政策誘導,把企業引向了「賺快錢」的道路。出口景氣時期,企業只一味模仿、剽竊外企的技術、設計,千方百計壓低成本,去擴大國際市場,放棄了產業升級和自主技術開發,因此,中國雖然號稱「世界工廠」,卻全無英國在世界工廠時期的科技實力。在土木工程景氣階段,許多企業都把眼睛盯在炒房地產上。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短期內利潤豐厚,但企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旦出口萎縮、土木工程泡沫過大之後,企業突然發現,「快錢」賺不到了,而「快錢」時代的收益又都投在房地產上;產能過剩之時,企業卻再無產業升級和技術開發的實力。僅舉幾個小例:機械行業雖然產能過剩,但技術均複製於發達國家前些年投資中國時留下的遺產,在一些關鍵部件上仍然缺乏獨立研發創新能力,比如,轎車的自動檔變速箱至今仍依賴進口,圓珠筆芯上使用的鋼珠直到最近才組織全國攻關;高新科技行業本來就是中國的弱項,可有點的突破,卻難在面上鋪開、領先。「中國製造」雖然多,但卻無一有品牌優勢,成了劣質產品的代名詞。

    期盼新經濟周期出現,得有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現在既缺乏當年那從天而降的機會, 又缺乏爭奪市場的技術實力。居此劣勢,還期盼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周期,非常不現實,更何況,中國還有龐大的失業人口、潛在的金融危機、正陷入蕭條的製造業。基於上述狀況,與其不切實際地期盼經濟發展新周期,不如對中國經濟實行「刮骨療毒」,積蓄實力,為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而努力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856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