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5 08:37:00瀏覽337|回應0|推薦0 | |
2018-06-13 安邦董事長吳小暉被判刑後,再度引起「中國將回歸統制經濟」的憂慮。這憂慮並不始自今天,從前年阿裡巴巴馬雲大談雲資料為計劃經濟提供了技術支援開始,這個話題就時熱時冷地出現在公眾視野。筆者想討論這個話題:中國有無可能恢復計劃經濟(統制經濟)? 「統制經濟」來歷溯源 「統制經濟」出現於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的名著《到奴役之路》。該書第七章標題就是「統制經濟的種種危害」,以成書時德國納粹時代與蘇聯史達林時代的計劃經濟為藍本,論述計劃經濟與民主是否能夠並存。 當時西方世界並未飽受計劃經濟之苦,對於計劃經濟與民主制度的並存抱有幻想。海耶克著重指出並深入剖析的就是這一點:政府管制經濟必會走向獨裁政治。因為經濟體系非常複雜,如果政府要管制,勢必仰仗一群專家,加強政府權力,最後導致權力落入一個總司令之手,「這個總司令如果要認真執行其職權的話,他的行動一定會遭到民主程序之掣肘的。他為了要行得通,必須消滅民主程序。演變所及,不是民主程序阻礙著管制經濟,便是管制經濟消滅了民主:在一長遠過程中,二者是不能並存的」。 該章還有哲理層面的深刻思考,比如經濟自由是選擇自由的基本保證,但政府管制經濟必讓人喪失基本的選擇自由;政府控制經濟,就等於控制了一切,包括思想自由與所獲知識的種類與品質。經歷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知識份子,大部分人當然對「極權統治+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人身依附(不服從者不得食)深有體會,極少有人想回到依靠票證獲得糧食、布料、食用油、肉食這種短缺經濟時代,西方知識份子並未在中國親身經歷過毛時代,對這一時代心嚮往之,以巴黎紅五月參加者為代表的「1968年人」,不少人後來進入歐洲、美國各大學執教,不僅通過意識形態教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左派青年,還導致整個教育體系偏左。 由於毛時代的饑餓記憶,不少中國人擔心習近平開歷史倒車,將中國強行拉回計劃經濟時代。習近平有無這種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有無「回歸計劃經濟」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如果不具備外部條件,僅僅只有領袖(哪怕是獨裁者)的個人願望,這種回歸難以實施。 計劃經濟依靠閉關鎖國 海耶克討論的其實是政府管制經濟有走向獨裁的極大可能,這是德國納粹時代的現實,但蘇聯與中國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是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在先,強行接管了所有經濟部門、消滅私有制在後。中共政權在短短五、六年之內,從農村到城市全面剝奪私有財產,消滅私有制,依靠政治專制實行了計劃經濟。也就是說,中共不需要通過統制經濟來達成極權,計劃經濟只是為極權政治服務。 毛時代實行計劃經濟有幾個先決條件: 一、中國經濟整體上對外依賴程度極低。無論是生產資料(從原材料到機器)、生活資料基本上自給自足。與蘇聯關係友好時,曾請過一些蘇聯專家來工廠做技術指導,接受了一些援建項目,包括機器、技術支援等。與蘇聯關係惡化後,一切就靠「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了,香港成了中國唯一的農產品出口基地、以及獲取有限的外國商品的中轉站。 二、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是「短缺經濟」,尤其是中國,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全都由國家計劃委員會掌握,比如糧食在城市按人頭計畫供應,每人每月21-23市斤,食用油半斤,布票每人一年12市尺,豆腐、洗衣肥皂等商品也憑票供應,到餐館吃碗麵條也得交糧票。 政府之所以能夠「計畫」,除了政府管控一切經濟部門之外,還在於當時物質生產相對簡單,不僅農產品的品種相對簡單,就連工業品也簡單。全國最著名的工業基地上海,生產出來的手錶、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從外觀設計到功能,幾十年一貫制的風格,但因其稀缺,都是各地百貨商店憑票證供應的物品。 三、毛時代限制人口流動,除了出差之外,幾乎沒有外出就業一說,中國人也沒有餘錢外出旅遊。 四、毛時代,政府是全中國唯一的資本所有者、唯一的土地所有者。基本都是國有經濟,或者是「小國有」(地方國營、集體所有制),個人從事的經濟活動被視為非法,會處以「投機倒把罪」。 在閉關鎖國條件下實行的計劃經濟,讓中國人大部分陷入半饑餓狀態,那時的中國極其貧窮落後,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