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繼林:從“中國大媽”看金融體制 ---- 經濟觀察報
2013/07/04 00:27:14瀏覽118|回應0|推薦1

2013-07-01(作者係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國際黃金市場至今仍跌跌不休,“中國大媽”從被媒體爆出之後不斷受到各種評判和解讀,“中國大媽”為何用辛苦積攢的錢押注黃金?或許可以從這一現象背後發現中國金融制度的問題。

  中國的儲蓄率向來很高,高儲蓄率與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以及國內投資渠道太少都有直接關係,後者對於儲蓄率高企有著最為本質的影響。同時,人為壓低的利率與高儲蓄率形成合力,將很多投資者推向了黃金市場。

  中國的金融體系以國有銀行為主,企業的融資也是以銀行貸款為主,直接融資的比例偏低。政府實行低利率的政策來拉動投資,中國能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水平,某種程度上也得益於此。那麼值得討論的是,這個體制的受益者與受損者分別是誰。

  中國金融制度的受益者一個是銀行本身,另一個則是國有企業,他們有兩個共同點:國有和壟斷2012年,2400多家上市公司的總利潤構成中,16家上市銀行的淨利潤占比竟高達53.57%,讓人不禁驚呼銀行正在“剝削”國內實業。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不僅從銀行得到貸款相對容易,其支付利息水平也比其他性質的企業要低,天則經濟研究所在《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一文中曾估算在2001年到2008年的8年間,國有企業少支付利息竟達2.85萬億之巨。

  這種制度安排下的受損者是民營企業和儲蓄者。儲蓄者把錢交給銀行本是想得到關於資金時間成本的補償,但事與願違,國內貨幣供應量近幾年的大幅增加所造成的通脹水平遠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要高。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志武曾對中美兩國的通脹水平做過對比,2000年到2012年間,中國統計局公布的CPI累積上漲31%,同期間美國累積上漲36%,按統計數據,人民幣的購買力相對來說理應更強,但現實卻完全相反。人為壓低的名義利率水平與高企的實際通脹水平,共同決定了一個事實:儲蓄者在補貼銀行以及銀行背後的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作為金融制度的另一受害者,想從銀行得到貸款要比國有企業困難得多,這也給民間借貸與地下錢莊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但政府並沒有給民間借貸合法身份,使得民間借貸不能正常發展。近幾年屢有涉及大額資金民間借貸案發生,究其根本就是沒有打破金融壟斷,沒有給民間借貸正常發展的法律地位與良好環境。

  儲蓄的低利率也開始導致“金融脫媒”現象的發生,激勵著人們把錢從低利率的銀行中抽脫出來,想別的辦法增值,甚至去放高利貸。儲蓄者在銀行的壟斷體制下不能獲得所被占用資金的補償,他們當然會選擇把錢投資到其他領域中,“中國大媽”只是其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群體。

  把錢投資到銀行存款外的其他領域也並非那麼容易。按投資方向的不同,投資大體可分為金融投資實業投資。國內適合個人投資者投資的領域實在太少,最具代表性的是股市,但股市制度的缺陷以及其“十年零漲幅”的表現讓人望而卻步。

  實業投資環境也並不比股市更能吸引人。在國有經濟主導的前提下,民營企業很難與國有企業公平競爭。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11年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稱,中國50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的利潤僅占總額的18.12%,而在占比高達81.88%的國有企業中,最為突出的當屬三大石油公司以及五大國有銀行,其利潤額在全國500強中占比分別達到10.71%26.13%雖然國內曾經針對民營企業投資受限問題出台過新、老“36條”,但最後都不了了之。

  在一般投資領域受抑制的投資環境下,房地產市場與藝術品市場是兩個例外。房地產自不必言,門檻相對高的藝術品市場也受到熱捧甚至炒作,從當今電視裡眾多的鑒寶節目中即可看出,除古玩、賭石之外,一些把玩用的核桃、蜜蠟等都吸引了大批投資者。這段時間阿裡巴巴推出的餘額寶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意味著人們又多了一個投資渠道。但621日證監會稱餘額寶違規,其生存前景也不太明朗。

  一方面是儲蓄利率低,另一方面是投資渠道少,“中國大媽”可以做出的選擇並不多。可以說金融體制若不市場化改革,中國大媽們的積蓄保值增值的願望就難以實現。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78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