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請馬英九總統聽一堂課
2013/01/24 06:20:51瀏覽191|回應0|推薦0

 2013.1.24

馬總統昨天出席世界自由日活動時發表了一篇談話,他認為:「沒有和平,就很難想像有自由跟民主」,因此他上任後用「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取得兩岸和平,未來也希望跟中國大陸的對話,能夠從經濟、貿易、文化,擴展到人權跟法治針對這番政策表示,有一點是對的,就是人權與法治的對話,但這對話必須是世界普世的標準,絕不是對中國現狀的理解、甚至台灣向中國趨同。至於馬英九講話的其他部分,錯誤甚多,誤解甚深,輿論有必要及時指正,以免閱聽人遭到誤導。

馬英九論述的核心觀念在於,中華民國過去戒嚴了三十八年,這是因為兩岸對抗,兩岸之間沒有和平,所以政府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教訓,「沒有和平,就不容易有自由有民主」。箇中的謬誤百出,首先,這是典型美化戒嚴的外來統治觀,蔣介石時代,本即以外有「共匪」做為合理化、正當化實施戒嚴的藉口,此一鞏固政權不惜毀憲棄法的做法,即使是一同自中國來台的不少知識份子如雷震、殷海光,當時已不斷以諍言頂撞當局,沒想到六十年後,社會早非昔比,郝柏村口出「沒有戒嚴,哪有民主」,其為一介武夫也就罷了,堂堂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國家元首,竟也顛倒若此,證實其資質也不過是權力的扈從,實在令人擲筆三嘆。

自由與民主既為價值,以及做為人該有的生活方式,就沒有前提條件可言,和不和平都一樣。在強敵環伺下的以色列,在戰火中照樣推行民主,即是顯例;尤其,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不論要自蔣經國決定解嚴、或是李登輝推動直選開始起算,其時空背景皆不是馬英九口中的「和平」狀態。這些都是事實,怎會「難以想像」?更何況,二○○八年之後,台灣的人權與法治進步指標,有沒有因為馬政府致力「兩岸和平」故而大幅躍升?按照馬英九標榜簽署十八項協議的「成就」,台灣的民主起碼應該翻兩倍才對,然社會普遍的觀感恐怕是不進反退,剛好相反。如果在國內治理上面對異議四起,無法由衷感受並迅即採取具體措施改善台灣的民主品質,則又要拿出什麼好的典範去與中國領導人對談人權與法治經驗?不怕反遭夜郎之譏嗎?

馬英九為了強調和平的重要性,又指「兩岸有相當長時間處於內戰狀態,死亡人數可說破百萬人」,這就更讓人不解馬在不知所云什麼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打內戰,死了超過百萬人是有的,但「兩岸」之間何時打過內戰?一九四五年之前的八年,發生的是國與國之間的中日戰爭,台灣當時是日本殖民地;一九四五到一九四九年國共爆發內戰時,戰場在中國,因此,馬英九的「兩岸內戰說」可以休矣!兩岸之間若爆發任何軍事衝突,就是侵略,毫無模糊地帶,更不容主政者懷抱大中國情結危及台灣的安全。

台灣要進行人權與法治的對話,國際各國都是對象,或學習取經,或經驗分享。在台灣與中國之間,事實上公民社會有關民主的交流,早就有超過外界所知的成果,這不是無作為、經常甚至反其道而行的馬政府可以比擬的,現在馬英九宣稱要把兩岸的議題移到人權與法治上,對於握有公權力的人而言,確保民主台灣的永續存在,就足以發揮「燈塔效應」;換言之,台灣的民主不能蒙塵,否則光照就會微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與其講大話,不如腳踏實地從自己檢視起,這樣說服力會更大。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725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