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2 08:27:40瀏覽267|回應1|推薦0 | |
2017-09-04 世大運風光落幕,台北市研考會立即公布市長、市府團隊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六十三%民眾滿意台北市長柯文哲施政表現,而這項調查於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三日晚間進行。至於多家媒體民調顯示,北市府舉辦世大運的表現,有七至八成的民眾表示滿意。柯文哲本人則一方面肯定郝龍斌前市長,一方面閉幕演講中文稿多次提及「台灣」,特別是開幕式遭鬧場公開斥罵反年改團體「王八蛋」,基本上還是「白色力量藍綠通吃」的策略。 世大運行情開低走高,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代表屢創佳績,其他的「政治插花」雖然不能說毫無貢獻,畢竟屬於次要。試想,如果我國代表成績欠佳,從售票率到觀眾反應會冷還是熱?不論如何,世大運結束,運動員退場之後,意圖「政治插花」者又將回歸基本面。儘管如此,世大運除了「體育歸體育」,其所產生的政治漣漪還是會餘波盪漾。世大運之前,國民兩黨都醞釀推出台北市長候選人,甚至具體人選也開始點名。如今,世大運拉抬柯文哲的聲勢,國民兩黨的提名策略,想必會因此有所調整。 老實說,柯文哲因素,對於民進黨的影響較大,畢竟上次他是該黨禮讓出來的人選。然而,幾年下來,柯文哲與民進黨既聯合又鬥爭,導致綠營中有些人對他累積不滿。從兩岸一家親、床頭吵床尾和,到砲轟小英政府的前瞻計畫,民進黨內有人已對柯文哲失去耐性。但在現實上,民進黨能否一刀兩斷,而且派出人選打一場漂亮的勝仗,那又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挑戰。柯文哲的政治前景,現在還言之過早,但這位「政治素人」的竄起,恰好可以對照出民進黨的窘境,尤其是完全執政下的無力感。 從網路世界到世大運,旁觀者可以清楚看得出,柯文哲獲得年輕世代的支持,遠遠勝過國民兩黨的檯面人物。有人批評年輕世代涉世未深,但這個事實卻擺在大家眼前。獲得年輕世代支持的政治人物,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選票呈現遞增趨勢,一如雪球愈滾愈大。百年老店國民黨固不在話下,成立二十年便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如今經常令人感受利字當頭,失去以往激發年輕人支持熱情的理想與魅力。不久前的大停電,中油人事所暴露的派系圈地陋習,凸顯黨內派系卡位國營事業的吃相,小英千萬不能忽視其社會觀感。 回顧國民兩黨二十多年來的競爭,年輕世代持續從國民黨轉移至民進黨。可惜,首度完全執政的小英政府,兩岸政策與改革策略的起手式一開始就作繭自縛,至今仍陷在自己造成的戰場泥淖無法自拔。兩岸政策,維持中華民國現狀,有違年輕世代天然獨的走勢,而且,造成民進黨國家定位難與國民黨明確區隔,從而對柯文哲的批評也失去力道。改革進步,小英政府瞻前顧後,遇到陳抗阻力便猶豫轉彎,缺乏改革者的當仁不讓。其結果,年輕世代,一則流向時代力量,一則流向白色力量。逐漸被年輕世代視為「老人化」的小英政府,若干政策連太陽花成員也公開表達不滿,不無可能成為民進黨失去年輕選票的分水嶺。 平心而論,小英政府並非漠視年輕世代,只是它似乎也無助於「崩世代」解決燃眉之急。從就業、低薪、晚婚、少子到年金改革等世代正義問題,罪魁禍首並不是小英政府,但空有完全執政的大好良機,一年多來卻拿不出有感政績,偏重一例一休、基本工資等分配手段,忽視提振產業、繁榮經濟等成長手段。於是乎,小英政府充斥著老藍男、老文青,讓年輕世代感覺隔了一道代溝,少數人甚至開始幻想北京三中一青、一代一線的吸引力。或許,至少在產業經濟方面,小英政府應該檢討理想性高於現實性的「左」,將「分配優先於成長」的思維調整為「以成長帶動分配」的思維,突破執政僵局,鞏固社會基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