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04 03:38:46瀏覽173|回應0|推薦0 | |
2016-07-01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第三,華人禁令的解禁。 在過去,提及印尼,許多台灣的直覺就是排華,1998年的暴動迄今還是讓某些台商餘悸猶存。其實自金融危機後,印尼華人地位已經有顯著改善,目前有關於對於華人歧視的禁令都已經解禁,華人可以過農曆新年、端午節等傳統節慶;隨著中國經濟的興起,在大學裡學習華語亦形成一股熱潮,多數學生也理解台灣與中國的差異性。而來自於印尼新住民故鄉的加里曼丹坤甸地區,更是值得投資開發的處女地,也是可以文化連結帶動經濟合作的著力點。 華人問題不僅是印尼的文化問題,也是經濟問題。著名記者周博《亞洲教父》一書指出東南亞的國內經濟都被華人集團所壟斷,這一點是充分反映在包括在印尼在內東南亞的企業中。也因為如此,台商要發展內需產業,像是流通業的通路建立,都必須要找當地的企業合作、特別是華人企業合作才容易成功。但是過去也不乏有台商與當地華商合作失敗的例子,慎選合作對象是必須要注意的。 第四,電子商務的發展。 新經濟時代,電子商務讓各國的產業發展以跳躍式的發展。在東南亞各國雖然公共工程的設施不佳,但是網路工程的建設卻可以一次到位,讓東南亞各國城市中產階級一樣可享受相關的服務。特別是在許多東南亞的城市都飽受塞車之苦,電子商務與網路購物等相關行業更因此而受惠。像是號稱東南亞Uber的Taxi Crab、印尼原創,號稱東南亞獨角獸的Go Jek都是在東協受到矚目的電子商務企業。 這一點中國的腳步相當快。前一陣子,中國的電商阿里巴巴就收購東南亞最大電商LAZADA的股權。這代表中國將產品與通路透過電子商務滲透至東南亞中產階級的家中。筆者稱之為「軟性的一帶一路」,會比硬體建設的「一帶一路」更具文化影響力,也比「孔子學院」更不著痕跡。或許傳統的製造業無法吸引台灣年輕人對於新南向的投入,但是電子商務是台灣年輕人可以發揮的舞台。只不過,台灣的年輕人對於東南亞的消費文化與購物習性認知有限。南向人才不能只強調語言,否則只能淪為翻譯,也無法跟當地人競爭;其他東南亞商務知識的培育才更有利於新市場的開拓。 第五,「以人為本」的根基。 有關於台印之間人才交流的議題,是除了商業活動外,真正「以人為本」的根基。雖然台灣以高品質的教育為自豪,但是一些印尼的大學也已經有相當的水準。根據2016年亞洲QS亞洲大學的排名,前350所亞洲大學中,印尼也有11所大學入榜。大學生到世界各國交換與留學比例也有顯著需求;對於這類學校而言,台灣只是選擇之一。 在這樣教育環境的競爭下,台灣還保有高教優勢嗎?其實除雅加達、重點大學外,還有許多教育合作項目其實是有待開發。今年三月份筆者走訪梭羅農業大學,發現當地居民對於台灣具有有好感。細問一下,才知道原來是以往台灣農耕隊在中爪哇地區教授當地農民改良技術,提升產品品質與農民收入。甚至當地一些農作物還是以「台灣」命名。只可惜因為後續的政策變化,農耕隊的退出,也缺乏後繼者。 如今,居民生活的改善,非都市居民更有技術提升的需求,像是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等,這一類的大學非常歡迎台灣強調實作的技職院校能與他們合作,這才是台灣推動印尼教育合作的真正合作亮點。這樣的合作培育關係,長久來看,等於未來在廣大的印尼民間社會撒下未來茁壯的種子。 最後回到人才與商業的結合。十多年前,筆者於印尼大學社會文化學院進修時,同學都是來自日本與韓國的幹部。一未來進修的LG的同學告訴筆者:要與印尼人做生意,就必須在地化,跟當地人學習語言與文化。近期走訪,筆者發現目前成功的東南亞台商,都是尋求在地化程度高的企業。。 在過去,台商習慣追逐低成本打帶跑,忽略經營在地市場;有台商說:東協市場很大,但是像一朵雲,看得到吃摸不到;缺乏在地與人的基礎,台灣要能在東協接地氣,並非能一蹴可及,但也逐漸看到成果,越南的台商投資機械設備深耕製造,不再轉移陣地;泰北的台商以台灣的機械設備收購當地農產,加工行銷到中國…。 長遠看來,不論是透過新住民、移工、提供東協學生就讀機會、派遣台灣學生海外實習…透過「人與人接觸」,才是未來推動商業活動必要與可行的基礎。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