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8/04 03:33:51瀏覽280|回應0|推薦0 | |
2016-07-01 戴萬平/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在東南亞國家中,印尼是第一大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廣大的消費人口,具有經濟發展的潛力,也被商業雜誌譽為「金磚第五國」。在過去,印尼曾經是台灣南向的重點國家,在李登輝前總統推動第一次南向,雙邊經貿甚至外交的互動,也有不錯的成果。 檢討「第一波南向」無法持續推動的原因,是由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後續在1998年印尼出現政局危機與社會動盪。在98年危機帶給外界「暴動」、「排華」的印象,也讓台印之間的經貿關係蒙上陰影。近二十年的政治轉型,今日的印尼已走出金融風暴的陰影。特別是當中國經營環境的變化,移轉許多過去投資中國的台商重新考慮轉進東協,印尼也成為台商重要的選擇。 與第一波南向的時空背景相較,印尼的政經環境已經有所不同,台商前進印尼的策略也必定有所差異。目前大雅加達周邊地區平均勞工成本已近萬元台幣,加上土地價格的飛漲,單純以低成本搶訂單的遊牧時光已經過去。後期進入製造業的台商僅能選擇僅井里汶、三寶壟、日惹等二三級城市發展。 其實,不僅是印尼,近年走訪東南亞成功的台商,能夠成功者多半是在地化企業。筆者觀察越南與泰國台商,甚至已經準備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以工業化4.0的思維模式以因應未來的工資上漲與產業升級需求。這也代表這些台商已經落地生根。 做為一個新的經濟亮點,近年印尼市場有何種特性? 第一,行政效率與基礎建設的提升。 在過去,台灣旅客最為詬病的是印尼索賄與基礎建設。隨著2014年佐克威總統的上任,索賄的現象已經逐漸改善,最明顯的是以往被許多台灣遊客視為畏途的機場通關效率都已經大大提高,許多台商也表示佐克威總統上任後執照取得與政府效率也有顯著提升。不僅在行政上,在基礎建設方面近年印尼也有顯著的進步。像是雅加達興建中的地鐵、環爪哇的高速公路、首都機場的第三航廈工程等,目前更將建設的重點放在東印尼等以往忽視發展的地區。 當然,因為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的改善,印尼基礎建設還是不能滿足現實所需,這也是大小城市普遍出現塞車現象的主因。為擴大建設能量,可以看到日、韓等大型企業或是中國的國營企業參與合作。例如:雅加達的地下鐵、雅加達到萬隆的高鐵、雅加達的新港口建設…等。值得注意的,在佐克威總統宣誓將印尼建設為海洋國家的同時,中國透過「一帶一路」的策略積極投入。筆者就曾經遇到在蘇拉維西偏遠的小港口竟然有中國海洋建設公司的工程人員承建港口與當地的發電廠,滲透率十足。 因為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的改善,印尼基礎建設還是不能滿足現實所需,這也是大小城市普遍出現塞車現象的主因。由於基礎建設是國家層級的契約關係,看到亞洲各國的積極投入,這是台灣可以選擇性投入的項目。除此之外,但是我們也看見台灣企業的跨國合作,例如,雅加達的地鐵承包商雖然是日本,但是實際施工也有台灣的工程公司參與。避免與中國國營企業「一帶一路」的直接競爭,「台日建設聯盟」或是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第二,二級城市的起飛。 過去印尼政府最被詬病的地方就是將資源集中在爪哇島,特別是以雅加達為中心。但是隨著雅加達市區的飽和與民眾經濟條件的改善,快速的經濟發展已經帶動二級城市的起飛。除了塞車,雅加達也以世界購物商場密度最高的城市著名。 後進的台商應選擇進軍二、三級城市的內需市場,泰國的「PARAGON集團」利用本身經營百貨業的進入。PARAGON選擇進入印尼市場的模式是與當地房地產商合作建造商場與住宅的混合大樓,商場由PARAGON經營規劃,並引進泰國知名品牌打入地方市場,也避開雅加達的一級戰區。相對於泰國的集團作戰,台灣只能仰賴手搖飲料進軍商場明顯單薄。 其實以「產業聚落」發揮「群聚效應」集團作戰的模式對台灣的製造業並不陌生。印尼雅加達台商會的組織,就不是像其他國家的台商以「地區」而是以「產業」做為分組聯繫。對要進軍東協內需市場的台灣中小企業,最欠缺的就是開辦資金與當地市場的理解;PARAGON的經驗顯示:進軍印尼內需市場,避開一級戰區、透過領頭羊打團體戰,是可供學習的途徑。 |
|
( 時事評論|國際 ) |